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經濟市場體系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農村經濟發展的現狀
(1)從產業角度看。從2001—2010年,中國的GDP增長走勢保持在9%以上,但是與GDP的逐年增長不同,第一產業占GDP增長貢獻率的比重逐年下降。從而可以看出,相對于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而迅速發展的第二三產業,農業發展緩慢,農業經濟增長遠遠落后。
(2)國民經濟增長對農業經濟增長推動的影響。以GDP同比為X,以第一產業GDP增長貢獻率為Y,討論GDP變化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通過線性回歸分析可以得出:Y=7.4288-0.2472X。以上表示經濟增長速率對農業經濟增長呈現負相關的作用,也就是當經濟增長較快時,會引起物價水平上升,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生活成本變高,農村里農民外出務工的機會增多,從而導致從事農業的人數減少,農業對GDP增長貢獻率下降。
(3)農業收入增長的問題。現代農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產品的出售所獲得的收入。一方面近幾年來農副產品價格下降,一度出現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現象,直接導致農民的收入減少;其次,近幾年農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農藥化肥等價格普遍上漲。另一方面,自中國加入WTO后,由于國外農產品入關關稅降低,國外低價農產品進入中國,沖擊我國的農產品市場,使得我國農產品價格下降,從事農業生產所獲得的收入減少。
(4)農村市場體系。市場主體不健全(從單一散點單產式經營到一頭連市場一頭連農戶的產業鏈發展)現代市場主體的發展采取重城市,輕農村的對策,致使農村消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農村的市場主體不健全。農村市場經營模式大多以單一的散戶為主,由散戶種植農作物再自行將農作物賣如市場或是有相關人員以一定的價格收購農作物。前者由于市場信息的不完整,運轉不靈,流通秩序混亂,市場信號扭曲,流通組織薄弱等原因,會致使農民缺乏對價格變動及時的認知導致農產品以低于正常的價格出售,從而受到一定程度的利益損失。農村市場體系還沒有從自己自足的小農經濟蛻變為現代市場經濟。后者由于沒有完善的收購制度,沒有相關部門的監督,農產品的交易里農民也處于弱勢的一方。
2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因分析
(1)中國農村人口基數大。根據2010年的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農村人口為7.2億,但是這種計算并不包括已經離開農村到城鎮居住半年以上的人群。而這部分人群在中國的數量約為1.7億至1.8億之間。因此在我國農村人口仍占總人口的60%左右。而有“歐洲廚房”之稱的匈牙利這個原本傳統的農業國,二戰結束時,其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總數的53.8%,但到1990年時已減少到14.9%,而現在則不足5%。同為亞洲國家的韓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農村人口超過80%,但目前韓國農村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5%,但農業產值約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0%。我們用60%的農業人口養活了我們13億人民,但是作為發達國家的英國只用1.7%的農業人口滿足英國了55%的糧食需求,顯然過多人口滯留農村以及較低的生產效率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2)農村人口老齡化。近年來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大量農業人口流向城市,這部分人大都處于青壯年,是農業生產中的主要勞動力。這部分人的離開一方面緩解了農業勞動力過多的局面,但是另一方面卻導致農村人口老齡化加劇,這也成為限制農村經濟發展的原因。
(3)農村人口文化水平限制。在中國農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低是一個存在已久的事實。農業作業中技術水平低直接導致大量從事農業生產活動的人的普遍受教育程度低的事實。大多受高等教育的人都不愿意回到農村,這導致農業發展進程中科學技術水平發展緩慢。缺乏創新思想以及創新能力的農村在城鎮化大發展中,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由于農村發展的緩慢導致農村資金不足,農村基基礎設施不完善,這進一步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3農村經濟發展問題的解決方法
(1)農業勞動力非農化。農村現在存在的現況是勞動人口眾多,但土地資源卻相對匱乏。在這種資源稟賦下,傳統小農經濟又造成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或是加大對村辦企業的支持力度,擴大村辦企業的規模,使之能吸收更多的勞動力。同時通過進一步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使之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實現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逐漸降低,農業勞動力大量的轉移到非農業產業的目標發展。最終實現農村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重不斷降低,農民的恩格爾系數不斷降低的過程,從而達到21世紀的全面小康水平。
(2)健全農村市場體系。中國小農經濟土地規模化程度低、分散化就業決定了農村市場體系的不健全。在勞動力要素分配不合理和土地要素利用效率低的大環境下組建“農村市場主體”,利用市場的自發機制與政府的政策法規建立由市場主導,以政策法規為保障的“農村市場主體”。再此期間政府作為農村市場的有力保障必須較強對市場行為的監管,保證市場信息的真實,透明,及市場運行中的公開公正。在市場形成初期,政府應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以減少初期市場上可能出現的信息傳遞延誤或阻斷而造成的惡性競爭或不公平競爭;其次政府可以加大科學技術的引進,升級現有的農村經濟產業鏈,為農村市場未來的發展打下基礎;另外市場運行中法律咨詢服務也必須完善。為農民提供良好的信息、法律、技術服務。在農村市場建立完善中讓農民的收入得到真真實實的提高。
(3)加大農村人力資源的投入。農業是中國產業發展的基礎和支柱,而農民做為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業發展的核心。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需要農民具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和相應的職業技能。如何讓農村發展為現代化新農村,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使外出的農民兄弟姐妹由打工變成為創業,或是由無技術含量的低收入雇傭者到經營合作者,讓人們心中的“農民工”向“創業者”轉變,加強對農村人力資源的投入迫在眉睫。‘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漁’,提高農民的整體知識水平,不僅是為他們提供更好的就職機會,而且也為農村的科學發展提供了人力資本。在我國農村領域,由于農民文化水平的限制,農民無法在涉及自身的重大問題上為自己爭取權益,因此有必要培養一部分高素質高文化的預備人才,同時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的農民組織,使他們能更好的代表自己的利益,跟緊時展的步伐,進入小康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