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推動農業經濟發展探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互聯網+農業”簡述
所謂“互聯網+”,是以互聯網技術作為基礎,實現對實際經濟體的生產要素的有效管理,從而實現將網絡信息的各類優勢,融入各行各業的生產中,進而促進其經濟的快速增長。“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就是基于這個背景出現的,其將現代化科技融入農業發展中,借助信息科技的創新性對現有的農業資源進行了有效整合,極大地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為農業發展帶來了更高的經濟利益,推動新型的農產品朝著系統化、產業化、智能化、全面化發展。其重要的發展模式一共有3種:其一是生產模式的革新,通過在農業生產中融入先進的科學技術,實現了智能化生產的目的,通過互聯網對農業生產,資源配置等進行重新整合處理,提高其利用率,進而推進農業生產趨向于合理化模式。其二,是銷售模式的革新,借助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平臺,可以實現線上銷售的模式,還可以實現農副產品的有效推廣,行之有效地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利益。其三,在于經濟活動的溝通交流上,網絡能夠提高農業生產方、方的交流溝通,進而實現農產品更好的銷售,提高其綜合競爭力[1]。
2“互聯網+”時代對于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2.1實現了對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
“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我國農業生產結構的優化,極大地改善了傳統農業發展中的不足之處,首先是基于互聯網開放性的特點,在新型農業管理模式中,相關的農業生產信息都是公開透明的,便于生產者對于現階段下農產品的市場行情以及未來的發展走向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同時也方便消費者在選擇時有更多信息可參考。其次是互聯網的綜合型屬性,其涵蓋的信息非常之廣,無論是農業生產技術的更新,還是產品的經營之道,互聯網上都應有盡有。最后是還具備創新的屬性,能夠實現最新生產技術以及工藝的有效傳播,進而生產者可以借助網絡,實現自身技術的革新,提高經濟效益。
2.2實現了農業生產技術型轉變
“互聯網+農業”的背景下,農業生產已經摒棄了傳統耗時費力的生產方式,取而代之的,是融入現代化技術,不僅減少了人工占比,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整體效率,實現了農業生產技術型轉變。目前,基于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技術能力以及創新性的實現,成為了衡量農業生產進步的重要指標,所以,借助“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能夠完成農業經濟發展的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2]。
2.3提高農業生產整體經濟效益
“互聯網+農業”模式,實現農業透明化生產的同時,能夠讓生產者第一時間了解到農產品的不足之處,并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改良,進而提高產品運行的效果。另外,“互聯網+農業”還可以實現農業生產成本的有效節約,借助互聯網這個信息平臺,有效地簡化了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加快了產品流通,進而提高了農業生產整體經濟效益。
3“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
3.1最大程度整合農業資源
資源的有效整合是提高其實際利用率的最佳方式,想要實現農業經濟的有序發展,資源整合至關重要。基于“互聯網+農業”的發展背景,在具體實踐中,可以借助先進的信息技術,現有的資源信息匯總并分析,就某個區域而言,對其區域內的土壤條件、水源情況、溫度變化等條件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實現有效且全面的信息檢索,對自身生產條件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對當下農業市場的發展狀況也要慎重分析,最終通過數據的整合,實現對為了市場走向預測以及生產量的規劃。
3.2開拓電子商務銷售渠道
目前,“淘寶、微商”等購物方式已經逐漸成為人們購物的主流,近年來,電子商務也保持著持續高速發展狀況,利用“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在農產品的銷售上,也可以大力推廣線上銷售的方式,通過將電子商務與農業生產有效的連接,構建農產品銷售平臺,一個線上平臺的搭建,可以直接實現銷售和宣傳2個目的,創造高銷售額的同時,也實現了農產品的有效推廣。如果沒有自己的專屬網站,還可以合作的方式,借助電子商務平臺,實現與連鎖超市等合作,拓寬銷售渠道,保證農產品的銷售,避免產品滯銷的情況,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形成口碑,最終形成龐大的銷售體系,促進農業長遠的發展[3]。
3.3加強農村互聯網設施建設
要實現“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模式,互聯網的使用是基礎,目前,我國很多農村地區,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很不完善,基本上溝通都成問題,更不要說借助網絡實現農業經濟的提升。所以,目前當務之急是要著手研發創新,制定出符合偏遠農村使用的網絡客戶端,使其具備一定的網絡基礎[4]。另外,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村網絡建設的投入,建立相應的網絡信息服務中心,加大力度對農民的網絡使用能力的培養,使其真正意識到網絡所帶來的好處,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提供有效的指導。
3.4加強農民綜合素質提升
“互聯網+農業”模式對于生產者自身素質要求很高,借助互聯網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之前,應利用網絡技術先對農民的素質進行有效提升。許多地區農民長久以往地進行體力勞動,自主提升意識不強,并且自主學習能力也有限,所以,有關部門應采取相應措施,鼓勵農民通過互聯網進行自主學習,及時更新農業生產知識,有條件的可以成立農民培訓小組,給學習意識相對較強農民提供學習機會,進而通過自我提升,實現整體農業的發展。與此同時,政府相關部門還可以組建“互聯網+農業”的專家團隊,對農民開展指導工作,提升其互聯網應用意識,推動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4結束語
“互聯網+”時代到來,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加速了農業經濟發展的進程。科學技術的合理應用,不僅減輕了農民的生產負擔,還極大地提高了其生產效率,并開拓了電子商務這一新型的產品銷售渠道,實現了農業資源的合理整合。基于這個背景,本文在最大程度地整合農業資源、開拓電子商務銷售渠道、加強農村互聯網設施建設以及加強農民綜合素質提升這4個方面,闡述了在“互聯網+”時代下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供參考。
參考文獻:
[1]劉麗偉.“互聯網+”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路徑研究——基于農業產業鏈視角[J].世界農業,2015(12):18-23.
[2]姜文.“互聯網+”時代的農業研究——評《“互聯網+”現代農業的中國實踐》[J].新聞與寫作,2017(11):117.
[3]馬志剛.“互聯網+”模式在農業經濟發展運行中的探索[J].農家科技(下旬刊),2017(8).
作者:梁小杰 單位:長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