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生態農業經濟發展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生態農業的典型特點
1.1開放性和局限性并存
農業技術的升級改造是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基礎性的條件,但是在技術升級改造的過程中要重點關注技術的環保性,如果不考慮實際情況,一味引進新型技術的話,很有可能會導致生態農業發展工作的停滯。因此我們需要意識到,生態農業不僅僅是對傳統農業生產模式的重新塑造,最重要的是通過開放性的生態農業生產技術體系,對以往封閉式的裝填生產模式進行全面的升級和改造,全面挖掘出我國農業生產當中的潛力。同時,要充分利用我國國土資源與作物多樣性的優勢,對農業資源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做到開發和保護并重,使農業資源能夠更好地為農業生產進行服務。
1.2產業結構模式的全面優化創新
從本質上來看,生態農業發展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并為農業生產注入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最終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實質性的提升,對農民群眾的生活方式進行全面的優化。生態農業的發展重點在于自然資源的利用,明確各種類型作物的生長規律[1],從而實現農業的增產和增收。眾所周知,任何作物的生長都具備一定的規律,而生態農業的發展正是充分利用這一規律,通過系統化、科學化的生產技術,對有限的農業資源進行不斷的優化和創造,并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保護,最終使農作物得到良好的生長和發育,提升農業生產工作的技術含量,實現農業生產過程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在產業結構模式創新的整個過程當中,農業生產的科學技術水平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要對生產技術進行不斷的升級和改造,積極使用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狀況的設備和工具,對生態環境進行全面的維護,保證生態農業呈現良性化的健康發展狀態,提升資源利用的效率。
1.3農業生態系統的協調性
生態農業系統可以視為一個有機系統,重點強調的是農業發展過程中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并通過科學的手段對這2種特點進行整合協調。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生態農業在發展過程中的重點是自然資源、社會資源與人力資源的協調整合創新,對這些資源進行綜合性的整理和利用,進而構建出一種新型的農業發展結構[2],實現生產要素和生產資料的使用價值最大化,最終提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整體效益和農產品的質量。
2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發展的具體路徑
2.1不斷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
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農業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要對生態學規律和自然規律進行系統化的認知,在實際工作當中要全面遵守生態農業發展的規則和規律,始終保持農業生態系統的生產力,使生態農業得到可持續性的發展。同時在生態農業發展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要通過因地制宜的發展方式,對農業生態系統和農業生態結構進行全方位的調整和優化,使資源和能量形成一種合理的循環流動機制[3],在調整和優化的過程中要考量到環境的實際承載力,與大自然之間保持一種和諧共存的關系,從根源上維持生態農業的開放性和穩定性,在科學態度和科學原理的共同指導下,合理組織和安排農業經濟活動,使生態農業的發展始終處于關鍵的戰略位置。
2.2重視環保產業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生態農業的模式下發展環保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環保產業的建設和發展,能夠充分帶動農業生產地區其他產業的發展和進步,同時在發展環保產業的過程中還能夠與自然生態環境建立一種友好的關系,這也是“環境友好型農村社會”的本質內涵。在環保產業建設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生態環境進行改善和控制,還能夠在這個過程中研發出環保型產品以及高附加值的農產品,進一步推動生態化農業的發展進程,為農業的生態化發展開拓出更為平坦的道路。此外,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需要注意到的是,環保產業在建設開發的過程中需要資源節約和農村環境保護政策的大力扶持,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夠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經濟上和制度上的雙重動力。
2.3加強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建設力度
從宏觀角度上來看,若想實現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使農業經濟進入到一個可持續的發展軌道當中,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還要加強與生態農業相關的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通過相關的優惠政策來對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進行全面的保護。在優惠政策制定的過程中,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要重點考量市場經濟的發展形勢,大力扶持生態農產品的外銷和出口,提升土地流轉的效率,根據地區的實際狀況開展規模經營的試點[4],不斷拓展集約型農業經濟的涉及范圍,使生態農業技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此外,還需要完善生態農產品的認證和市場準入制度,優化生態農業的相關保險機制,根據實際情況對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一定程度的生態補償。針對生態環境惡劣的區域,相關部門還要通過規章制度的約束作用,加強地方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以及環境污染治理的監測和監管力度,例如完善水利水電設施維護機制、控制亂采亂墾行為、加強生態農產品的質量審核等。通過農業社會服務體系的保障,全面清除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的阻礙。
3總結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正處于一個關鍵的轉型時期,因此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要牢牢把握住這一契機,對生態農業的發展進行綜合性的探索,優化成本結構,避免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過度投入的狀況,進而提升農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出總量。同時,相關部門及工作人員還要不斷推廣節能生產技術,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能源結構進行優化,避免污染物的大量排放,將環境治理的成本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之內。只有通過這些系統化的措施,才能夠保證農業經濟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最終契合于現代農業建設和發展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霍杰.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探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6(2):14.
[2]陳金松.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J].農業經濟,2013(4):28-30.
[3]方杰,張婷,劉應洪,等.發展農業循環經濟與實現四川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J].農村經濟,2006(6):96-99.
[4]謝梅.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J].民致富之友,2014(18):11-12.
作者:蘇毅華 單位:長江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