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精準脫貧中的農業經濟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消除農村貧困問題一直是中國共產黨在發展探索中的重要任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的目標。目前,國家在精準脫貧進程中已取得了較大進展,但在貧困地區農業經濟發展方面依舊面臨許多突出矛盾。以河北省D縣H村為例,從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視角,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際經驗,對“精準脫貧”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精準脫貧;農業經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一、聚焦邯鄲市
D縣H村精準脫貧進程中的突出問題農村社區經濟發展是農村民主政治建設的基礎,精準脫貧,目的是使農村貧困人口從經濟上脫離貧困,思想上接受先進政治文化傳播。通過對邯鄲市D縣H村為期一周的駐鄉考察發現,該村在精準脫貧進程中為發展農業經濟體現出了幾個較為突出的矛盾。1.對于精準脫貧中政府投放一部分資金鼓勵農民修建大棚這一政策,村民普遍持抵制態度。因其過慣了“靠天吃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習慣,因此對于溫室大棚的實施并不支持,其觀念認為作物是按四季生長采摘,并不存在反季作物等,認為政府對他們存在欺騙行為,并不能保證他們的收益。在村里大棚建設款已經落實之時,該村200戶人家僅僅有7戶支持溫室大棚建設并參與了溫室大棚的種植。2.該村因道路封閉,全村僅有兩臺電腦且無法連接網絡,因該原因,村民對“精準脫貧”幾乎毫不知情。在扶貧資金下放到村里進行基礎設施改造時,村里老人因修路、修設施等行為會破壞風水等千方百計阻撓,導致目前該村道路依舊是以土路為主,農產品販賣只能通過人力輸送,大型貨運工具無法進村,農產品銷售出現了滯銷等問題。
二、著眼H村扶貧進程中出現問題的原因進行分析
1.發展農業經濟,必須要保證在原有的勞動生產力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而不能脫離實際。同時,在轉變村民經濟意識上必須加以引導,因政策落實不到位、交通不便、信息不靈等,導致了農民接受外接信息的能力弱,對于新知識與農業新技術的敏感度不強等問題。而需要注意的是,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是農業生產的核心。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農業的生產效率與水平[1]。2.發展農業經濟,必須改善經營模式,充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該村壯年勞動力絕大多數以外出打工為主,剩余勞動力均為老弱人口。該村老人婦女長期以編制草帽為主要工作,導致這些剩余勞動力的時間成本高且收入較少。因此,該村每戶家庭依靠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為主要收入,若使這些壯年勞動力放棄外出打工僅從事大棚生產,一旦大棚收益出現問題,村民家庭將會大大減少主要收入。3.發展農業經濟,必須提高基層干部的思想覺悟。很多農村基層組織的干部往往片面地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強行割裂經濟建設與其他工作之間的聯系。還有一些人將意識形態建設理解成為“軟任務”,認為從事意識形態工作不具備實效性,所以從主觀上沒有對其形成充分的重視[2]。
三、探討精準脫貧進程中如何實行有效治理
在精準脫貧進程中,發展農村經濟,一定要將政策落實到實處,同時也要讓農民擁有充分參與及選擇的權利,不能將政策強加于其頭腦中,要尊重農民的思想觀點,要用實際行動感化村民,用法律為村民提供合理的保障,實現對于精準脫貧的有效治理,要將“德治”與“善治”相結合,合理有效地動員人民群眾。馬克思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個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和治理方式,傳統德治的用意是為了維護統治階級政權,是封建統治者進行治國治民的一道工具,而在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群眾是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也理應是實行“德治”和“法治”的主體。社會主義“德治”的目的服務于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核心是為人民服務,旨在實現人民權利,體現民主權利,順應群眾意愿。若實現傳統“君主專制”到現代“民主政治”的歷史性跨越,必須建立民主、平等、互助、合作的社會主義新型人際關系;必須拋棄傳統社會的“官本位”思想,推進“民本”思想向“人本”觀念和“民主”制度的轉型;必須充分發揮農民大眾的主體性作用,為精準脫貧建立一個良好的溝通環境。
四、精準脫貧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
2015年12月7日,新華社全文公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其中最重要的亮點是“精準”概念被32次強調,同時提出指導中國脫貧事業的六大原則:堅持黨的領導,夯實組織基礎;堅持政府主導,增強社會合力;堅持精準扶貧,提高扶貧成效;堅持保護生態,實現綠色發展;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堅持因地制宜,創新體制機制[3]。馬克思主義需要在實踐中探索,從而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想要真正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來指導實踐,必須緊密結合中國國情和時展條件,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國家實施“精準脫貧”政策,并在貧困縣成立扶貧辦,由農機局安排駐村大隊對貧困村進行農業生產指導,其本意是為人民服務,然而因經濟發展落后,村民思想意識淡薄,導致政府政策與村民脫節。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與自身實際情況相結合,依據自身發展和具體生產環境,發展農業經濟,提高生產力。
五、對于精準脫貧進程中發展農業經濟的建議
精準脫貧目的就是為了加快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使之消除貧困。因此,發展經濟應密切聯系實際,不能與實際脫離,要利用經濟政策發展當地優勢農業,大力提倡大棚種植,改善經濟作物斷季銷售的現狀,不能急于求成。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政策引導,積極做好配合工作,調動農民努力搞好農業生產,讓農民都具有一定的團隊感。要多傳授于農村人員農業技術,可以多組織農業培訓課,不斷促進農村人員的技術水平,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實現農業集約化生產,對農產品銷售提供多元化渠道[4]。建立好脫貧保障機制,確保農民的權益及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鼓勵農民參與農村大棚種植等,并制定一系列措施保障其收入。轉變政府職能,建立健全對基層政府的制約和監督機制。政府職能的轉變要緊緊圍繞“服務農民、以農民為本”的理念為核心,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的新思路。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要把握好以下幾點關系:深刻把握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關系,在發展農業經濟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解放群眾的思想,不能使其思想繼續局限于小農經濟,大力發展生產力,聯系地方實際情況,進行合理的建設與改造;深刻把握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的關系,在拉動貧困地區經濟發展基礎上實行重點突破,可以尋找“試點”農戶,以先富帶動后富,樹立榜樣作用;深刻把握全局和局部的關系,在發展局部經濟的基礎上也要注意發展全局經濟,例如發展大棚種植的基礎上還應注重環境資源協調配置等,要著眼于大局,并保證未來的長遠發展;深刻把握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的關系,既要提出目標,又要接地氣,頂層設計要建立好自己的目標及意向,摸著石頭過河則要腳踏實地,落實每一項政策,既不能空談,也不能不敢做,要將理想和實踐結合在一起,要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深刻把握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關系,實行政策應大膽去做,不能畏頭畏尾,要敢于去實踐政策,同時還應該穩步前進,不能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發展規律,要注重設想和穩健的深層結合[5];深刻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保證經濟的快步穩定發展。精準脫貧其實就是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改革,我們要在現有的有利形勢和條件下轉變原有的農村模式,從而實現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杜艷芳.當前我國農村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6,(22):21.
[2]郭冰.農村意識形態領域的問題和解決路徑[J].經濟研究導刊,2017,(9):12-13.
[3]虞崇勝,余揚.“扶”與“脫”的分野:從精準扶貧到精準脫貧的戰略轉換[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7,(1):41-48.
[4]索紅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下的新農村經濟建設[J].人民論壇,2013,(26):76-78.
[5]陳余富.淺析對鄉村社會經濟現狀探究[J].時代金融,2017,(11):73.
作者:張益群 華峰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