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農村經濟倫理形態歷史流變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經濟倫理形態歷史流變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農村經濟倫理形態歷史流變分析

    摘要:經濟倫理是調節和規范人們經濟活動的一系列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傳統農村社會、計劃經濟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農村經濟倫理形態基本特點和內涵各異。系統考察農村經濟倫理形態的演化發展,認識農村經濟倫理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對于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農村;經濟倫理;歷史

    經濟倫理是調節和規范人們經濟活動的一系列倫理原則和道德規范。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踐中,農村價值體系的重塑是一項重要任務,而這又離不開農村經濟倫理的調整和變革。系統考察農村經濟倫理形態的演化發展,認識農村經濟倫理發展演變的內在邏輯,對于農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傳統社會農村的經濟倫理

    在傳統鄉村社會,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限定了人們的活動范圍,人們在有限的地理和社會空間內生產生活,在此基礎上產生了獨具特色的農村經濟倫理。這種經濟倫理是經過長期積累形成的,滲透在一系列禮儀、風俗和習慣中,維護著傳統鄉村社會的秩序。就其內容而言,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義輕利

    在傳統倫理道德中,義和利是一對主要的范疇,是指人們如何對待倫理道德和物質利益關系問題。義是符合社會公眾利益的道德標準,利是指個人利益、功效等。在義與利的關系上,儒家號召人們努力去追求義,也就是多關注公共利益,努力做出自己的貢獻。要用社會公共利益限制、約束個人私利。正如孔子所說,“君子義以為上”1。當然,儒家并不是反對逐利,而是強調要追求合義之利?!案欢汕螅m執鞭之士,吾亦為之”2。不僅如此,義還是逐利行為應該遵循的基本準則。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3在求利的過程中遵守義的規范,這樣才能各得其所。對農民而言,信仰重義輕利的義利觀,可以有效的規范人們的逐利行為。

    (二)勤勞敬業

    在傳統社會,農民以務農為本,農業生產關乎農戶家庭的衣食住行。農業耕作活動以農民的體力勞動為基礎,因此,勤勞耕耘是獲得產出和增加剩余產品的最基本途徑。孔子指出:“生財有時矣,而力為本”4。勞動與收獲之間這種淺顯但直接對應的關系,才使得“勞而有得”、“勞而有食”成為傳統農民的素樸認識。農民寄希望于通過辛勤勞動來改善生活,由此產生對勞動的興趣乃至熱愛。農民將勤勞看作必備的品質。孟子強調“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5,荀子提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6,都是對農民勤勞品質的佐證。

    (三)信任互助

    傳統鄉土社會,農民在血緣和地緣基礎上形成了具有差序格局特征的人際網絡。這種人際網絡是人們獲得各種幫助的基本渠道,與人們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在基于血緣和地緣的人際網絡中,各成員之間彼此信任,在家事、急救、建房、投資等方面互相幫助。這種信任和互助也僅僅限于“熟人”的圈子。同時,互信互助的程度與熟悉的程度有著密切的關聯,呈現出十分顯見的“差序”特征,即關系越近互信互助程度越高。

    (四)戒奢尚儉

    崇尚節儉是古代中國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渡袝?#8226;大禹漠》載:“克勤于邦,克儉于家。”《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言:“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边@就是說,節儉可以使人寡欲,是一切德行的來源,而奢侈則使人多欲,是一切惡行的發端。由于經濟的欠發達和物質生活資料的不充裕,農村地區在消費觀上占主導地位的一直是戒奢尚儉。

    二、計劃體制時期的農村經濟倫理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鄉村社會也開始了艱難的近代化歷程。自然經濟逐漸解體,社會結構轉型,經濟關系和利益關系深刻調整,這也帶來了鄉村經濟倫理的變化。伴隨著鄉村經濟的商品化,農民的市場意識、契約意識開始萌芽,經濟價值觀、生活態度及行為方式發生了一些變化,效率意識、自我意識、合作意識等現代經濟價值觀開始被一些農民接受7。建國以后,社會制度發生了深刻變化。在農村,集體所有制代替了農民個體所有制。隨著經濟基礎的變化,與之相適應的集體主義為核心的經濟倫理也逐漸成型。

    (一)集體利益至上

    一直以來,集體主義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經濟倫理的核心原則,是協調各類社會利益關系、調整人們相互關系的指導原則。集體主義強調國家和集體利益至上,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按照集體主義原則,農民要視集體利益為最高利益,歸集體所有的財產,如土地、農具、牲畜等,都不能據為己有,還要嚴加愛護、珍惜。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沖突時,應犧牲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當然,個體利益也要得到一定的尊重和滿足。在實踐中,我們往往過分強調集體利益,對于農民的個體利益兼顧不夠。同時,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純”的結果,是農民模糊了“公”與“私”的界限:我的就是公家的,公家的也就是我的?!肮迸c“私”的混淆產生了責任不清的情況8,集體利益反而受到一定損害。

    (二)勤儉簡樸

    新中國建立初期,我國剛剛結束了分裂動亂局面,國家一窮二白,百廢待興,黨和特別強調勤儉簡樸的作風和品質。早在建國前夕的七屆二中全會上,就指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1956年八屆二中全會上,強調:要勤儉建國,反對鋪張浪費,提倡艱苦樸素,同甘共苦。根本的是我們要提倡艱苦奮斗,艱苦奮斗是我們的政治本色。1957年2月,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中強調: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行厲行節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建國初期,在農村,我們積極貫徹提出的“勤儉辦工廠,勤儉辦商店,勤儉辦一切國營事業和合作社事業,勤儉辦一切其他事業”的方針,農民群眾長期以來形成的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的傳統也在繼續保持。但從20世紀50年代后期開始,“”和“化”運動興起,“共產風”盛行的背景下,公與私的界限被模糊。在農民看來,既然我的就是公家的,那么公家的也就是我的,這就造成了生活中的極大浪費,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遭到一定破壞。

    (三)絕對平等

    建國后的實踐中,我們黨開始將平等這一經濟倫理的重要原則體現在政策和制度設計上。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廣大農民成為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下的新型農民,成為生產資料主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農民群眾開始行使參政議政的權利;在文化教育等方面,確立了“教育為人民服務、教育向工農開門”的基本方針。在這一過程中,廣大貧農和雇農通過平分土地實現了獲得財富的愿望,并在此基礎上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政治、社會平等和主人翁意識。當然,在農村的平等中,我們出現了一些失誤,如將平均理解為平等,在分配上搞絕對平均主義,試圖認為消滅城鄉之間、腦體之間、工農之間的三大差別。農業合作化和化使農村社會的經濟條件更加平均,這在無形中強化了農民的絕對公平思想。

    三、改革開放時期的農村經濟倫理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集體主義原則強調集體利益,個體利益受到忽視,這導致社會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帶來了中國農村的一系列巨大變化。從道德倫理方面變化看,農民自主、自立、平等、勤勞、節儉等意識日益強化。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鎮化的拓展、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及農村市場化的推進,農民經濟活動所依存的社會環境和條件大大改變,這帶來了農民經濟倫理的更大變化,表現在信用意識、責任意識、權利意識和競爭意識也大大增強??偟膩砜?,改革開放時期,農村經濟倫理在繼續堅持集體主義的同時,也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更富積極意義的原則。

    (一)個體權利和機會平等

    長期以來,農民個體利益或者從屬于家族,或者絕對服從集體,其獨立平等地位未獲實際承認。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呼喚獨立、平等的經濟主體,隨著國家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出臺,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農民進入市場、參與競爭的條件日益成熟,農民作為個體生產者的市場角色和相應權利也得到保障,享有參與市場競爭的權利與承擔相應行為責任的義務。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農民也逐步認識到了自己產品和服務具有的市場價值,他們在市場上平等交易,不僅滿足自己家庭需要,而且賺取利潤,增加收入。隨著市場交換行為的增多,個體權利和機會平等這種新的經濟倫理逐漸強化??偟膩砜?,農民的個體權利意識還不太強,不善于維護自身的權益,對社會和他人的利益也往往漠視。

    (二)誠信交易

    市場經濟下,市場是商品流通領域,是各個經濟主體交換勞動的場所。要想交換順利進行并持續下去,交換雙方必須要講究誠信,不能為了個體私利欺騙別人。在市場經濟背景下,農民的誠信倫理正在經濟深刻轉型,即由過去基于熟人關系基礎上的傳統村莊信任轉變為基于契約基礎上的現代誠信。在傳統社會,村民與外部的經濟聯系很少,村落內部的交易都在熟人之間進行,這種交易的成功基礎就是熟人信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密,不同生產者之間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深,對農民而言,這種依賴已經遠遠超越了村落范圍。他們日常的吃穿用度基本實現了市場化,不再自己生產,都是從市場購買。這樣,在各類交易活動中,農民要面對更多的陌生人。陌生人之間互不熟識,交易能否達成取決于雙方的信任。這樣,他們只能借助契約保證對方的誠信,保證交換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從表面上看,契約信譽與傳統的熟人信譽相比,好像缺乏人情味,但契約卻保證交換雙方的權利與義務相互平等,且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有一方毀約,另一方可以通過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契約信譽要求人們的底線是遵守法律,并長此以往,能養成良好的道德誠信的品質或道德情感9。應該看到,農民群體的誠信還是受到傳統觀念的束縛,特別是在社會信用制度不健全的情況下,誠信更多的存在于熟人網絡之中,仍然具有差序格局的特點。

    (三)互利互惠

    市場交易本身要求平等和雙贏,是以個體之間的互利為前提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個經濟主體是在逐利動機的驅使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為了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經濟主體將謹慎的權衡投入產出之間的關系,預想自己的行為對別的經濟主體的影響以及他們會采取的行動,從而選擇最能實現自己利益的做法。個人尋求私人利益最大滿足的自利行為,也將使他人以及社會的福利增進。另外,人們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為是受到一定制度和觀念約束的,要求人們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不能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利益,一個人如果損害他人利益最終將損害自己的利益。這樣,在市場活動中,經濟主體的自利行為所具有的損害他人利益的傾向一般是不會成為現實的,而且客觀的結果恰恰相反,它將會服務于社會。傳統社會,農民之間的密切聯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礎上的,每個人預期自己未來需要別人幫助,從而通過交往、互助精心維護自己的人際網絡。在市場活動中,傳統的互惠模式因社會結構變化而弱化,農民也逐漸認識到實現自身利益必須以尊重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利益為前提,互利才能共贏。當然,在市場活動中,也有一些農戶貪圖利益,損人利己,擾亂了市場秩序,損害了互利互惠的經濟倫理。綜上所述,從古代社會到現在,隨著社會生產方式以及內外環境的變化,我國農村經濟倫理基本形態經歷了深刻演變。當前,正處在新舊倫理規范的轉換時期,以往的一些倫理原則逐漸消解,新的倫理規范尚未正式形成。推進農村經濟倫理建設,既要吸收和利用經濟倫理的傳統資源,也要與時俱進,構建適應時代和實踐新變化的倫理形體。

    作者:謝韞澤 單位: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车a|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性动漫在线观看| 成人黄色激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激情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av在线影院|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 激情成人综合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成人毛片18岁女人毛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 久艾草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视频88|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欧美e片成人在线播放乱妇|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 WWW四虎最新成人永久网站| 亚洲最大成人网色|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观看视频免费|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