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機械化服務發展對策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總結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的發展成效和經驗,梳理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從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法律體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進農業機械化服務向縱深發展等方面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服務;發展現狀;對策研究
0引言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機械化作為現代科學技術與農業生產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在鄉村振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力推進農機社會化服務,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而且能夠優化農業經濟結構,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1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發展成效
1.1服務主體日趨多元
從新中國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農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主體主要為國營農場和國營拖拉機站。80年代初期,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機戶數量爆發式增長,農民逐步成為農機經營服務主體。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擁有農機戶4074.16萬個,其中農機專業戶424.25萬個。90年代以來,隨著農機跨區作業的不斷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壯大,涌現出了大量專門從事農業機械化服務的農機合作社和專業戶。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有農機服務組織19.22萬個、農機合作社7.44萬個。詳見表1。
1.2服務層次不斷提升
我國農機服務層次的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農業機械化水平逐年上升。截至2019年底,我國農業耕種收綜合農業機械化率達70.02%,小麥、水稻、玉米的耕種收綜合農業機械化率分別為96.36%、83.73%、88.95%。二是農業機械化服務覆蓋面不斷擴大。目前,我國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已從“耕、種、收”三大環節延伸至植保、烘干、倉儲等環節。三是農業機械化服務作物的種類不斷豐富。截至2019年底,我國馬鈴薯、棉花生產綜合機械化率分別達46.55%、81.18%,較2018年分別增長3.93個百分點和4.31個百分點。
1.3服務半徑不斷擴大
在國家惠農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機跨區作業快速發展,逐漸從季節性跨區作業發展為整年跨區作業,從省內作業擴展到全國作業。1996-1998年,農機經營主體主要利用小麥、玉米成熟的時間差,在北方糧食主產區開展季節性跨區作業。2001年,原農業部召開全國跨區作業工作會議,對水稻和小麥跨區機收工作進行了部署。2002年我國參加跨區機收小麥和水稻的聯合收割機達18萬臺,跨區機收面積達1130萬hm2[1]。自此,我國農機跨區作業范圍由北方小麥主產區逐漸擴大至全國,服務作物種類從小麥拓展到玉米、水稻,服務時間也由單季逐漸延長至整年。
1.4服務收益不斷增加
隨著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收入持續增加。章磷和王春霞[2]通過分析黑龍江省的調研數據發現,該省2008-2011年農業機械化服務收益由59.29萬元增至177.17萬元,增長了近3倍。谷道風和劉傳嶺[3]通過對鄄城縣農業機械化作業效益情況的調研發現,該縣平均每臺收割機的年收入可達7.50萬元。截至2019年底,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總收入達到4723.17億元,其中,農機作業收入為3534.67億元,占總收入的74.84%。由此可見,農機作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業機械化服務收入的主要構成部分,農機作業服務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
2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發展經驗
2.1堅持政策引導與政府推動相結合
堅持政策引導和政府推動相結合是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發展取得的重要經驗。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持續關注農業機械化發展,相關補貼政策不斷完善,補貼力度逐年加大。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培育更多的新型農業機械化服務主體,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進一步發展。2014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進一步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促進農機裝備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在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扶持下,我國農機化水平快速提升。截至2019年底,我國農機總動力達10.28億kW,耕種收綜合農業機械化率超過71%,基本形成了涵蓋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農機作業服務模式。
2.2堅持尊重農民意愿與遵從市場導向相結合
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發展過程中,始終堅持充分尊重農民意愿、遵從市場導向的原則。1980年,農機作為商品開始進入市場,農民開始自購農機從事多種經營,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農機生產過剩的問題,還激發了廣大農民自購農機開展農機作業的意愿。1996年之后,農機跨區作業成為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的重要手段。1999年,國務院研究室提出“圍著市場轉、跟著市場干、隨著市場變”的經營理念,促進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市場化運作。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推進農業機械化服務市場化、產業化。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提出要培育各類專業化、市場化服務組織,推進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幫助小農戶節本增效,農業機械化服務逐漸向縱深發展。
2.3堅持“干中學”與“學中干”相結合
“干中學”和“學中干”相結合是推動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逐漸完善的重要推動力之一。建國初期,我國農業機械主要依靠進口,當時只有農機企業36家、機床500臺[4]。自1950年起,我國逐步對進口的農機具進行仿制和改進,通過“干中學”不斷積累農業機械化服務的先進經驗。1958年,我國在前蘇聯的援助下,基本具備了制造拖拉機的能力,通過“學中干”,以國產和進口并重的方式加速發展農業機械。1994年,原農業部提出要推進科技教育興農。2007年,在多部門的配合下,“農業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正式成立。2017年,國家開始針對新型農業機械化服務主體開展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了農業機械化服務供給人員的綜合素質。
3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3.1農業機械化服務發展不均衡
近年來,雖然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穩步上升,但在不同的區域、領域、作物、生產環節上仍存在較大差距。從區域發展來看,北方平原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遠高于南方丘陵地區。從發展領域來看,種植業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普遍較高,而林業、畜牧業、漁業等其他領域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相對較低。從作物生產來看,糧食作物生產機械化水平遠高于其他經濟作物。例如:2019年我國水稻、玉米、小麥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分別為83.73%、88.95%、96.36%,而茶葉生產的綜合機械化水平僅為28%。從生產環節來看,同一作物不同生產環節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存在明顯差異。以水稻生產為例:2019年我國水稻生產綜合農業機械化水平高達83.73%,但耕種環節相對薄弱,機耕水平僅為53.89%。
3.2農機具配套比例嚴重失衡
在相關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國農機具保有量和總動力不斷增加,但仍存在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一是大中型農機裝備動力機具較多,配套農具較少。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擁有大中型拖拉機421.99萬臺,大中型拖拉機配套農具422.57萬臺,大中型農機具配套比仍處于較低水平。二是農機裝備有效供給不足。整體來看,低效率、高能耗的老舊農機裝備較多,一機多用、質量可靠、性能穩定的高端農業裝備較少,這成為制約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發展的主要障礙。
3.3農業機械化服務網絡有待完善
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網絡存在以下不足:一是農機維修服務不到位。隨著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機維修網點數量不斷增加,覆蓋面逐漸擴大,但普遍存在經營規模小、維修人員少且專業水平不高等問題。二是農業機械化服務信息渠道不暢通。由于信息溝通不及時,經常出現“農戶找不到農機服務、機手找不到活干”的問題,導致農機具的大量閑置和無序流動,制約了農機管理服務水平和經營效益的提高。三是農機具存放問題亟待解決。隨著我國農機合作社的蓬勃發展,大中型農機具數量快速增長與農機庫棚短缺的矛盾日益凸顯,切實解決農機具存放問題成為我國農機化發展的當務之急。
3.4農業機械化服務專業化程度低
一方面,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經營規模普遍較小。《2020年中國農業機械工業年鑒》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我國共擁有農業機械化作業服務組織19.22萬個,其中,農機原值在100萬元及以上的有2.81萬個,僅占14.62%。另一方面,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專業化程度較低。具體表現為:不同生產環節的農機服務水平存在差異,尤其是耕種環節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亟待提高;個別生產環節的農機服務存在技術短板,植保、烘干等環節的農機服務能力有待提升;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缺少能提供集耕、種、收、初加工等多環節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農業機械化服務組織。
4農業機械化服務發展對策建議
4.1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法律體系
要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進一步完善農業機械化法律、法規體系。一是要建立農機服務標準化體系。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日趨完善,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農機作業質量難以監管、難以標準化的問題成為阻礙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和質量提升的瓶頸。二是要保障農機服務供給方的合法權益。近年來,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農業機械化服務供給主體的數量不斷增加,但部分供給主體處于弱勢地位,其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因此,營造良好的農業機械化服務法制環境,對于農業機械化服務的穩定供給具有重要意義。
4.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策扶持是我國農業機械化、現代化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一要加大農業機械購置補貼力度。結合我國現代化農業發展規劃,構建補貼動態調整機制,及時地將先進適用、技術可靠的農業機械納入農機購置補貼范圍,以滿足不同地區、不同作物生產對不同農機具的需求。二是加大農業機械化服務補貼力度。提高農業機械化服務水平,建立專業化、市場化、標準化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三要加大對農村土地流轉、農田宜機化改造及農業配套設施完善的支持力度,以保障我國農業機械化的順利推進。
4.3推進農業機械化服務向縱深發展
一是持續提高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努力推進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環節農機作業服務均衡發展。二是進一步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培育農機合作社、農業公司等新型農業機械化服務主體,加快構建“互聯網+農機服務”“全程托管”“機農合一”等新型服務模式,加強對農業機械服務主體的培訓力度,培育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三是加快推動農業機械行業“產學研用”深度融合。以農民需求為前提,以技術創新為基礎,以農業機械的推廣應用為抓手,加強企業、科研院所間的合作,積極推進農業機械產業轉型升級。
參考文獻:
[1]范學民.城鎮化背景下的中國農業機械化:跨區服務的視角[D].杭州:浙江大學,2017.
[2]章磷,王春霞.黑龍江省農機服務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基于兩個地區的實證研究[J].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學報,2014,26(4):104-107.
[3]谷道風,劉傳嶺.關于對鄄城縣農機作業效益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7(1):30.
[4]曉琳.與中國農機行業同行——從50年的《農業機械》看中國農機行業的發展[J].農業機械,2008(6):10-13.
作者:周芳雅 黃大勇 于秋月 熊豪 單位:重慶工商大學長江上游經濟研究中心 長江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