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山區農業機械安全管理工作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經濟常態下,農機使用率較高,在提高農業生產效率的同時也存在各種安全隱患,對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較大,因此,加強農業機械安全管理尤為必要。鑒于此,筆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分析了農業機械安全管理的有效對策,僅供參考。
全國各地農機工業迅速崛起,中小型農業機械紛紛涌入農機專業合作社及廣大農戶家中,使得農業機械化水平明顯提高。然而,一些偏遠山區機耕道坡陡彎急,存在安全隱患的地段并未設置警示標志,農機操作手安全意識不強,農業運輸違法載人傷亡事件、耕作機械傷人情況屢見不鮮,安全問題備受關注。
1加大財政投入
山區由于道路地勢險峻,作業環境十分惡劣,是導致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長期這樣,山區農民迫切需要整治危險路段、小塊農田,修建公路,盡量改善農機作業的環境。建議政府部門應對項目資金進行整合,積極治理與修建山區農田機具作業道,在必要路段增設警示標志,有效改善作業場所與運行環境,以此來有效避免農機傷亡事件的出現。
2加強農機操作手的安全培訓
基于不同農機設備制定相對應的培訓方法,強化操作人員的操作技能及安全生產意識,并編訂科學合理的考核計劃,考核合格后才可上機作業。針對不嚴格遵照規定制定的人員,應嚴厲處罰,有效保障自身安全的同時,也應重視周圍群眾的生命健康。例如,對農機操作手開展《道路交通安全法》、《農業機械管理條例》、《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知識培訓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夠引導操作手對相關法律法規進行掌握,增強安全意識。對操作手進行安全技能培訓后,有效減少了農機操作手違規操作的情況,有效預防了農機傷亡事件的出現。
3強化農機監管職能
基于《農業機械管理條例》的提出,不定期、定期檢驗農機機械安全性能,針對檢驗不合格的,可修復的進行修復,不能修復的應采取強制報廢的方法[1]。農業機械安全性是影響農機傷亡事故的主要因素,所以農機管理人員及行業管理部門應對轄區農業運輸機械、耕作機械安全性進行不定期或定期檢驗,對于無安全性保障的應及時更換或修復,符合使用年限該報廢的應基于相關規定強制報廢,只有這樣才可有效防范于未然,將農機傷亡事故扼殺在萌芽狀態。同時,鄉鎮農機管理人員應采取編制管理方式,對事業人員身份予以確定,并賦予其農機執法主體資格,使得鄉鎮農機執法人員真正履行山區農機監管職責,按照比例合理配置農機執法人員,真正扭轉“無人管、無權限管”等影響農業安全的局面。
4加大鄉村路段及田間庭院農機安全巡查
農機安全管理人員應積極履行自身職責,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到山區對農機安全管理情況進行巡查,對實地情況進行有效掌握,以此來有效預防農機安全事故的出現,切實保障社會大眾的安全。首先,農機安全管理人員應堅持勤管理的意識,根據實際情況編訂巡查時間表與責任人,對農機操作人員的僥幸心理予以有效打擊。同時,制定責任管理制度,對個人負責區域發生的事故進行有效處罰,以此來強化管理人員的責任意識;再次,對于違規操作農機的人員不只進行處罰,還要進行再教育,實現最佳的綜合治理效果。最后,對于農機安全管理而言,安全管理人員是重點,其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農機安全管理的效果。現階段,農機安全管理模式大多數都是以宣傳及被動等待群眾尋求幫助為主,功效差強人意,安全管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并未得以有效發揮。鑒于此,對于農機安全事故頻繁出現的現狀應積極轉變工作模式,主動出擊,積極了解廣大群眾的實際需求。
5部門合作提高監管能力
農業機械安全生產監督部門并不具有執法權,一遇到違法行為則難以處理[2]。鑒于此,積極構建信息互通、聯合執法的機制。農機安全生產監管部門聯合交警部門執法,對農機及農機駕駛員予以全方位的安全監管,增強監管力度,并逐漸加強監管能力。一方面,上級部門應大力支持,積極促使兩個及多個部門之間的密切合作,組織協調好農機安全管理工作,并真正落到實處。另一方面,對各部門權責予以明確,不僅要避免多頭管理的弊端,還要減少給群眾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創設優質的執法環境,對群眾的合法利益予以有效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坤平.淺談如何抓好山區農業機械安全管理工作[J].農家顧問,2015(04):147.
[2]高忠誠.加強山區農機安全監管消除農機使用安全隱患[J].吉林農業,2016(21):57.
作者:劉俊峰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康縣銅錢鎮政府農業科技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