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綠色農業發展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綠色農業是以生態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為先導,以生產綠色產品為特征,利用“綠色技術”進行農業生產的一種體系,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發展方向。加快綠色農業發展,必須加強觀念引導,做好綠色農業生產的組織、協調工作,建立規范的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體系,完善綠色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大扶持力度,保障農民增收。傳統農業粗放型、高消耗、低產出、高污染的生產方式與農業可持續發展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大力推廣綠色農業對擴大生態農業市場份額、提高農業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農民增收等有重要意義,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近年來,我國綠色食品工作機構基本建立,綠色農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經營模式日益多樣化,產品營銷網絡迅速拓展,綠色農業呈現穩定發展的態勢,但仍存在人們對綠色農業認識不足,綠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及科技服務體系不健全,缺乏必要的資金、政策支持等問題。這些問題,是綠色農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當前情況下,加快綠色農業發展,應采取如下措施。
第一,加強觀念引導。首先各級政府應深刻意識到發展綠色無公害農業生產的迫切性,應在加強綠色農業區域生產總體規劃、引導農民正確決策上多下功夫。其次,圍繞綠色農產品的特點加強對公眾的介紹和引導,提高消費者對綠色產品的認知度和接受度。最后,制定適當的優惠政策。政府部門應對發展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無公害農產品的企業或生產者給予一定的優惠政策,鼓勵農民和企業從事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繼續搞好對廣大干部群眾的宣傳培訓。
第二,加強綠色農業生產的組織、協調工作。具體來說,可由國家農業部主持,依據各省區自然、地理、資源條件及其決定的生產優勢,對綠色農業制定帶指導性的區域發展宏觀規劃;然后各省區、市縣參照國家宏觀規劃,結合當地實際,做出具有本區域特點的中長規劃。在此基礎上,各級政府或農業部門,定期綠色農業產業政策,指出哪些生產是屬于加強扶持及保護范圍的,哪些生產是屬于調整范圍的,讓廣大農民群眾心中有數,并以此為參考,做出理智正確的微觀決策,將分散的生產經營,納入符合國家農業發展的戰略軌道。
第三,建立規范的綠色農產品生產技術體系。構建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技術體系,主要應把握以下三關:一是生產基地選址關;二是種植過程無害化關;三是農產品殘留毒物檢測關。在此基礎上積極地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要認真研究市場和需求,在農作物、畜禽、水產的優質高效新品種選育上重點突破;二是要圍繞新品種選育做好與之配套的良種良法的研究和開發工作;三是要圍繞產后保鮮、貯運、加工、包裝的各個增值增效生產環節開展相關的技術攻關;四是要圍繞優質名牌產品抓好高新技術示范與普及培訓工作;五是要積極地、有選擇地引進名特優稀品種資源與相關技術、設備;六是要加強和健全技術推廣體系,廣泛開展科技培訓,引進推廣農業新技術、新品種。
第四,加強綠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產品除了與其他產品共有的特點外,更有貯藏期短、對產品新鮮度要求高等特點,很有必要建立專門的營銷網絡。對于出口產品,急需建立進、出口國相互承認的產品質量認證體系,使其暢通無阻,以減少損失。
第五,加大扶持力度,保障農民增收。綠色補貼是指不影響產品貿易價格的政府補貼,補貼內容包括農業科研、病蟲害防治、增強產品國際競爭力、環境保護等。因此,要用足用活WTO綠色補貼規劃,增加政府的財政支持力度,給農民發展綠色農業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只要綠色農業得以順利快速發展,那么農民增收就會獲得來自農業的一方保障。
作者:梅夢索 單位:寧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