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六合區現代農業發展問題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南京市六合區走出了一條符合區情實際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但也存在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還不夠大,農業產業鏈不長,農業園區產業重合度較高,農業合作社的帶動能力還不強等問題。建議通過分類布局來規劃六合區農業產業發展;用工業化理念通過接二產、連三產的方式來謀劃農業產業的融合;結合江北新區的發展目標用城鎮化建設的紅利帶動農業市場發展;用“互聯網+”力促線上線下的結合來推動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新業態不斷涌現。
【關鍵詞】現代農業;產業融合;南京
近年來,南京市六合區立足自身區位特點,發揮自然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涌現出永鴻巴布洛生態谷、鑫森生態園和綠航生態園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項目,初步形成了板塊化布局、規模化生產、市場化服務、品牌化戰略的農業發展格局,走出了一條符合區情實際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
1六合區現代農業發展概況
六合區是南京的“江北門戶”,區域總面積1471km2,是南京市最大的“菜籃子”基地。全區現有農戶14.5萬戶,擁有耕地面積62573.3hm2、林地面積34586.67hm2、養殖水面11160hm2。2014年,全區農林牧副漁總產值90.3億元,農業基本現代化進程保持在全省第一方陣。
1.1農業產業板塊布局日趨完善
根據資源分布特點、農民種植傳統以及區位交通狀況,全區初步形成了3個農業產業帶、5大農業特色產業和6個重點農業園區的總體布局。3個農業產業帶沿貫穿六合境內的東西北三條交通干線構成產業軸線,東部、西部為設施農業產業帶,北部為現代農業示范帶。6個省市級農業產業園區重點發展現代設施園藝、富硒和特糧特經、規模化畜禽和水產養殖、休閑農業、農產品加工和貿易物流等特色產業。
1.2農業規模化生產初具雛形
截至2014年底,全區累計流轉土地面積39386.67hm2,占全區耕地面積的63.1%,其中,2010年開始推進的“萬頃良田”工程,流轉土地6666.67hm2,形成大規模連片的農業用地。在此基礎上,積極引進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到2014年底,區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共有84家,實現銷售收入165億元,遠望富硒、隆盛油脂等龍頭企業初步形成了產、供、銷一條龍的農業現代化市場經營體系。同時,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推動農業集聚、規模發展,已建成各類農業園區10個,其中省市級園區6個,規劃建設面積15593.3hm2。
1.3農產品品牌建設持續強化
在江蘇省第十六屆“陸羽杯”茶葉評比中,華平、極目、六平3個品牌獲特等獎,南京市3個特等獎全部落戶六合區,目前全區共有省名牌農產品3個、市名牌農產品13個。建有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2個、省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1個、市級農業標準化示范區5個,先后制定了黃心芹、富硒米、鳙魚等農業地方標準12個。通過“三品”認證總數305個,“三品”產地認定面積66666.67hm2,產量66.4萬t,種植業“三品”認證的農產品總產量占種植業農產品總產量的比重達37%。
1.4農業市場服務體系不斷健全
全區現有農貿市場44個,農產品通過零售、批發、商超對接、網絡等方式進行銷售,截止2014年底,農產品銷售有農超對接的達60家,農校對接的近20家,農企對接的達30家。同時,不斷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建成區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全年各類農產品檢測合格率達99.5%。街鎮“五有”農技綜合服務中心和街鎮“五有”獸醫站基本做到全覆蓋,科技下鄉、農民培訓、農業科技入戶、耕地保護、林木病蟲害防治等各項服務活動深入開展,僅2014年累計培訓農民4.6萬人次,發放各類惠農補貼近億元。
1.5農民收入顯著增加
現代農業的發展,有力促進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龍池街道渡口村近千畝大棚葉菜五種五收,畝效益超過2萬元;馬鞍街道勤豐社區通過發展大棚葡萄和大棚番茄,年均增收3000多元。2014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800元。同時,休閑觀光農業也成為全區農民收入增長的新亮點。截至2014年底,全區擁有省、市級森林公園7個,以“茉莉花園”為主的農家樂專業村9個,各具特色的生態農園15個,休閑農莊50個,農家樂經營戶190家,休閑農業從業人員近兩萬人。2014年全區休閑農業接待人次達到406萬,實現休閑旅游收入13.4億元。
2六合區現代農業發展存在問題
2002年撤縣建區以來,六合區農業總產值呈現跨越式增長,2014年農業總產值已達90.3億元,是2002年的3.2倍。總體來看,農業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現代農業取得了較好發展,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2.1對農業的投入力度還不夠大
農業與其他產業相比,前期投入成本大,回報周期較長,且受自然災害、市場需求變化等影響較大,因此,農業產業的總產值雖然逐年遞增,但增長率與其他產業相比仍較緩慢。從近年全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與農業產業投資額的數據來看(詳見表1),一產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并不高,且從2013年開始還出現了下降趨勢,一產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例從2009年至今更是每年不到3%。而現代農業是高投入高產出行業,農業科技裝備、產業化經營、農產品深層次加工等環節無一不需要投入。
2.2農產品加工企業分散,農業產業鏈不長
雖然區內已引進了雨潤等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但由于開始規劃不統一,導致加工企業布局分散,沒有形成相對統一的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同時,已建成的全區上規模的農產品倉儲物流企業還不夠多,導致全區農產品配送服務與農業大區地位并不相符,影響了農業產業量的擴張和質的提高,縮減了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空間。
2.3農業園區和農產品還沒有完全形成錯位發展
從區內看,盡管農業產業園區眾多,但產業重合度較高,尤其是果蔬、苗木等,基本上每個園區都有相關產業,難以形成區域性的種養規模。與區外比,一些農業產業的品牌競爭力還不強,比如龍池現代農業示范園的西瓜、草莓產業與江寧橫溪、溧水白馬等農業園的相關產業相比“名頭”還不夠響。歸根結底在于六合區的農業園區在建設之初,缺乏“先規劃、后建設”的理念意識,沒有形成錯位發展。如何開發這些產業相關的衍生產品,切實打好錯位發展這張牌將是未來發展的重點。
2.4農業合作社的帶動能力還不強
根據統計局調查數據,截止2013年底,全區各類農業合作社共有436家,營業收入35832萬元,戶均營業收入82萬元、從業人數25人。其中,營業收入1000萬元以上的6家,占1.37%;500~1000萬元的11家,占2.52%;500萬元以下的419家,占96.1%。從戶均營業收入看,多數合作社營業收入在500萬元以下,輻射帶動能力和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從從業人數看,合作社經營規模普遍過小、組織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沒有加工或收購產品的場地以及辦公服務場所,帶動農民就業的能力還不強。
3六合區現代農業未來發展建議
黨的十八大提出要推動“四化同步”發展,“四化同步”的本質是“四化”互動,是一個整體系統。就“四化”的關系來講,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工業化、城鎮化帶動和裝備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為工業化、城鎮化提供支撐和保障,而信息化推進其他“三化”。[1]農業產業只有接二產連三產、實現“四化融合”才能發揮出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3.1用分類發展規劃農業產業布局
根據2015年6月公布的江北新區規劃方案,建議通過“東拓展,西穩定,南集中,北提升,中加工”的分類布局來規劃農業產業發展。“東拓展”,指的是在六合行政區劃東部著力拓展新的特色農業項目,金牛湖和橫梁街道作為江北新區中的新市鎮,其土地轉移力度將會進一步加大,這將給現代農業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考慮到與其他園區的錯位發展,新的特色農業產業項目更適宜集中在這一區域。“西穩定”,指的是穩定西部農業園區的設施蔬菜供應。在江北新區規劃中,西部的龍池片區以現代服務業、科技研發和生活服務為主導功能,作為生活服務配套的一部分,穩定安全的設施蔬菜供應必不可少。“南集中”,指的是在南部集中農產品運輸,在江北新區規劃中,南部的大廠片區將建設江北生產服務中心,同時江北農副產品交易中心和滬江商貿城的農產品集中交易點也已初具規模,具有良好的基礎條件。“北提升”,指的是提高現代農業的規模、產量、效益,北部的竹鎮、馬鞍、冶山3個街鎮都已形成上規模的省市級農業產業園區,其農產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未來要更注重農業科技創新,實施品牌化、高效化、集約化發展戰略,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中加工”,指的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中部的雄州組團位于六合行政區的中部,基礎設施較好、行政審批便捷、社會化服務優良,加之勞動力資源豐富,具備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基本條件。
3.2用工業化理念謀劃農業產業融合
將工業化理念引入農業產業發展中,可加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使農業生產邁向集約化、規模化,延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六合區是傳統農業大區,一直以來,農業產業的生產環節較為發達,但農產品加工和物流業等環節滯后。未來一是要加快建立農產品加工園區。借鑒工業園區建設經驗,在統籌考慮區位交通、區域農業主導產品、區域農民生產習慣的基礎上,新建或改建農產品加工園區,加大對農業園區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引進知名農產品加工企業。二是要扶持改造傳統農業加工業。大力扶持區內傳統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像遠望富硒大米、隆盛油脂等企業已具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和自身的產業加工鏈,需要進一步支持這些企業加快技術改造,促進企業管理上水平、產品升檔次、品牌出影響。三是要加快農產品物流業建設。六合區道路交通體系較為完善,軍民兩用機場已建成啟用,加上原有的長江碼頭和二橋、四橋過江樞紐,未來可充分利用海陸空交通網絡,建設與之相對應的物流集中點,加快形成江北地區具有影響力的農產品配送基地。
3.3用城鎮化紅利帶動農業市場發展
城鎮化可以為農產品提供市場,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現代農業的發展必須要充分利用城鎮化紅利。一是通過土地流轉加快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農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可以增強農業產業抵抗自然風險、適應市場風險的能力,可以鼓勵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在政府引導下探索以承包、租賃或股份合作的方式實施土地規模經營。二是發揮城鎮化的優勢,促進教育、文化、醫療、社保等公共資源均等化配置,積極培育農業服務中介組織,為農產品交易提供有關信息咨詢、合同簽訂、糾紛調解等服務。三是通過城鎮化帶動發展農業市場多元化。隨著城鎮化的發展,現代農業的經營范圍已不局限于農業生產這一領域,隨著全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新市鎮建設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農村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觀光農業、訂單式農業等多元化的農業形態也必將不斷豐富,這也需要我們及早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市場服務體系。
3.4用“互聯網+”推動農業新業態涌現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其對農業產業的推動作用也愈發明顯。面對這一新的發展機遇,一是要利用互聯網推動大眾創業。六合區現有的107個涉農村(社區)中通寬帶互聯網的有101個,這為“互聯網+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保障。正在區內籌建的江蘇省農業科技大市場,建成后也將為全區農民創業提供新的平臺。未來需要加大對農民創業的引導,利用線上線下的結合,推動農民尤其是青年農民創業。二是要利用互聯網創新農業生產方式。隨著互聯網與物聯網技術的不斷融合,智慧農業、自動化農業已成為農業新業態,這類遠程控制型農業可以把生產過程變成旅游景點和科普教育點,既提升農業生產質量,也能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三是要利用互聯網改造農產品營銷模式。隨著電子商務技術不斷成熟,網絡購物已走進千家萬戶,要建立推廣網上農業交易平臺,引導農業合作社、農業生產大戶利用網絡平臺拓展銷售渠道,一切按照市場要求來生產和銷售農產品。
作者:袁帆 單位:六合區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