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木里藏區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四川省木里縣具有得天獨厚的森林、生態、水能、旅游和文化等優勢資源,優越的氣候資源、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造就了牦牛、藏香豬、藏香雞、松茸、蟲草和皺皮柑等大量高品質農特產品。但是,因制約瓶頸因素多,農業基礎條件薄弱,生產方式落后,缺乏產業支撐,產品附加值低,木里縣廣大老百姓增收渠道狹窄,收入增長緩慢,成為了與全國同步脫貧奔小康的最大短板?;诖?,本文在分析木里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短板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發展意見,以期具有一定的參考借鑒價值。
[關鍵詞]農業特色產業;短板;發展建議
四川省木里藏族自治縣是一個以藏族為自治民族,包括彝、漢、蒙古、納西等21個民族的自治縣,是全國僅有的2個藏族自治縣之一,是四川省唯一的藏族自治縣。1994年被確定為國定貧困縣,2001年被確定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2017年被確定為深度貧困地區。全縣幅員面積13252km2,具有非常明顯的森林、水能、旅游、文化資源優勢。優越的氣候資源、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造就了木里“動植物樂園”之稱,天然出產牦牛、藏香豬、藏香雞、松茸、蟲草、貝母、核桃、蔬菜和中藥材等大量高品優質農特產品?!笆濉币詠?,木里縣堅持“農業穩縣”戰略強基固本。2016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達1.63萬hm2,糧食總產量達5.18萬t,肉類總產量達1.11萬t,農牧漁業總產值達10.4億元,第一產業拉動GDP增長11.64%。木里縣突出農牧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發展,建成近4.00萬hm2核桃花椒基地、333.33余hm2中藥材基地、166.67hm2皺皮柑基地、5個年出欄2000頭以上的藏香豬養殖片區、26.67余hm2羊肚菌(食用菌)和28萬棒黑木耳試驗示范基地,引進并培育了伊綠藏香等4家農業龍頭公司,注冊農民專業合作社89個、家庭農場36戶,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被評為2016年州級示范社。造就了一批爆款產品,如200元/kg的藏香豬肉,20元/個的皺皮柑,200元/瓶(500mL)的青刺果油,200元/kg的羊肚菌,400元/kg的松茸,200元/kg的土蜂蜜。這些都展示出了木里縣農特產品的巨大發展潛力,也給予全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極大的鼓舞和信心,給廣大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入增長。木里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1年的3769元增加至2016年的8152元,年均增長16.65%。雖然木里縣普遍具備特色優質水果、錯季蔬菜、中藏藥材、食用菌和特種養殖等產業的最適生態區,有大力開發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先決條件,農牧漁業能充分形成循環產業鏈等優勢。但是,木里縣農業基礎條件薄弱,缺乏產業支撐,勞動者素質較低,生產方式落后,優勢資源利用率低,精品農產品較少,產品附加值低,農民增收來源比較單一。2017年,木里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全國低4240元,比全省低3051元,比全州低2316元。截至2016年底,全縣仍有79個貧困村、4204戶貧困戶、19270名貧困人口,貧困村數占行政村總數的69.9%,貧困發生率為16.5%,貧困面寬、量大、程度深。木里縣廣大百姓特別是貧困群眾增收渠道狹窄,收入增長緩慢,成為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的最大短板。
1存在的短板
1.1自然條件惡劣
木里縣地處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結合部,地質、地貌復雜,是青藏高原地質結構最復雜、環境最惡劣的地段之一。全縣平均海拔3100m,境內最高海拔5958m,最低海拔1470m,相對高差4488m,大部分鄉(鎮)海拔在3000m以上,而且人口大多居住在3000m左右的二半山和高山地區。主要農作物以玉米、馬鈴薯、青稞、燕麥等農作物為主,667m2產量在100~200kg,667m2產值在400~1000元。木里縣有農業人口12.25萬人,實有耕地面積15305hm2,人均耕地面積0.125hm2,人均土地產值不到1000元。所種糧食基本都是自產自消,基本沒有轉換為經濟收入。
1.2基礎建設滯后
木里藏區“一步跨千年”,由于歷史、地理等因素影響,加之投入嚴重不足,交通、教育、衛生、通信和水利等基礎設施遠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已成為制約木里藏區跨越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例如,全縣有效灌溉面積0.55萬hm2,僅占耕地的45.7%;旱澇保收面積0.30萬hm2,中低產地占90%(其中瘠薄型占60%),耕地地力等級基本在6級以下。農業靠天吃飯是普遍現象,基礎設施建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欠賬太多,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改變。
1.3產業效益低下
雖然木里縣有核桃花椒、蔬菜、特色水果、畜牧業、中草藥及林下產品等優勢資源,但是,規模上萬畝的產業只有核桃花椒,規模上千畝的產業只有中藥材、皺皮柑,其余農特產業都是零星、分散發展。除核桃和皺皮柑取得一定成效外,其余都未能很好地轉變為經濟優勢。即便是核桃和皺皮柑,也是效益低下。已建成的近4.00萬hm2核桃產業化發展基地,總產量達4426t,產值達4768萬元,全縣農業人口人均創收不到380元;已建成的166.67hm2皺皮柑基地,產量約500t,產值400萬元,全縣農業人口人均創收只有31元。
1.4勞動力素質差
木里縣勞動力素質普遍低下,青壯年文盲率約為25%,集中表現在文化素質低、思想落后、觀念陳舊、勞動技能差以及經營能力弱。加之農村青少年通過就讀“9+3”后基本脫農,使得全縣農村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明白人”很少,導致貧困群眾難以適應現階段規?;F代化產業結構調整,增收困難。例如,牦牛坪鄉下坪子村現有1264人,受過高等教育14人,高中教育17人,初中教育150人,分別占全村總人口的1.1%、1.3%、11.9%;唐央鄉里多村現有人口447人中,中專以上文化的只有27人,20~50歲青壯年勞動力文盲和半文盲率分別達85%、80%。
1.5缺乏龍頭帶動
深化農村改革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滯后,目前只有農業公司4家,農民專合組織89個、家庭農場36戶,缺乏龍頭園區、企業、專業合作社、品牌產品等帶動,專業合作組織在維護種養殖者利益、引導生產方向、組織產品銷售、抵御市場風險等方面功效發揮不夠充分,農戶參與產業化經營深度、廣度不夠,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還處于低水平階段。
1.6市場意識淡薄
總體來看,木里縣群眾因受各種條件限制,不同程度地存在盲目效仿、等客上門、忽視調查、不重視品質、不注重包裝、無注冊商標、不進行廣告宣傳以及市場開拓能力不足等問題,使得農產品價格在市場開拓、提高產銷量、增強農產品競爭能力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
1.7“等靠”思想嚴重
一是木里縣閉塞落后,接觸外界信息和影響相對較少,民風相對淳樸,老百姓期望值較低,脫貧致富的愿景不強,缺乏主動發展意識。二是各級部門在長期的工作中,不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群眾處于被動地位,積極性不高,“要我干”的現象突出。三是木里縣屬藏區,中央和省州都比較關心和重視,給予了大量的特殊支持政策,部分貧困群眾不思感恩奮進,卻滋生了“等靠”的思想。
2發展建議
2.1突出生態為本
牢固樹立“生態是木里第一資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保持定力,久久為功,走資源開發利用和資源保護相結合的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夯實木里縣特色農產品的生態本底。
2.2突出規劃引領
以爭取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縣,享受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相關政策為目標,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立足縣情,高標準、高水平編制好木里縣農業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做到串點成線、聯線成片、集聚成塊,并做好與園區規劃、城鎮化規劃、旅游發展規劃、交通規劃等規劃的銜接,著力實現“多規合一”。
2.3突出多產聯動
立足豐富的動植物、自然風景、人文風情等特色資源,積極實施“農業特色產業+”發展戰略,加快培育助農增收的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大力發展觀光、休閑和創意農業,以及電子商務和現代服務業,實現“農旅”“農文”互動融合發展,拉長產業鏈,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拓寬群眾致富增收渠道。
2.4突出結構優化
按照市場化、特色化、規?;?、效益化標準,充分利用特色農林牧漁資源,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大力發展循環種養、立體農業以及林-草、林-藥、林-糧等相結合的輪換套種模式,建設優質精品基地,生產優質精品產品,力爭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全面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2.5突出基礎配套
充分利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歷史機遇期,把藏區新村作為綜合載體,按照“五新同步”要求,統籌整合藏區新居、易地移民、生態建設、產業發展和就業創業等項目資金,加強田網、路網、渠網、電網、信息網、物流網和冷鏈網等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產業園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標準示范基地等建設,全面夯實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基礎。
2.6突出標準生產
以四川省農科院、攀枝花學院幫扶為依托,充分發揮“院縣合作”機制,狠抓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培訓,突出抓好質量標準體系、質量安全檢測體系、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和農業標準生產推廣體系建設,加大農業科技示范片、示范帶、示范鄉鎮、示范村和示范戶建設力度,確保每種產業至少要有1個示范鄉鎮、5個示范村、10個示范戶。
2.7突出規模發展
全面加快和深入推進農村產權“七權”同確工作,積極探索完善利益聯結機制,探索實施“三資”入股分紅、“一地二主”等機制模式,積極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著力成片成帶發展,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重點培育壯大核桃、中藥材、特色水果、畜牧業、特色經濟作物及高原水產品等農牧民增收主導產業,力爭到2020年發展4.67萬hm2核桃花椒、0.33萬hm2中藥材(食用菌)、0.33萬hm2皺皮柑、0.67萬hm2油牡丹,20萬頭(牦)牛、50萬只山羊、10萬頭藏香豬、100萬羽藏香雞和10個水產養殖基地。
2.8突出產業經營
以種源建設、生產基地建設、加工能力建設、新產品研發和品牌建設為重點,特別是要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大力推廣“龍頭企業+科研單位+合作社+基地+零售商+農戶”等經營模式,結成利益共同體,不斷延伸產業鏈,到2020年力爭引進、扶持縣級重點龍頭企業5家、農民合作組織達50個、家庭農場100個、電商200戶,著力搞好加工、研發、冷藏、物流、倉儲和銷售等環節,不斷拉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斷提高加工率和商品率,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2.9突出品牌建設
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深入推進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建設,推動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和無公害農產品標志的全面實施,鼓勵企業、協會、個體戶積極申報創建名牌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無公害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力爭到2020年木里縣“大涼山”特色農產品品牌達10個,國家地標產品達5個,無公害產品50個,綠色產品50個,有機產品50個。由政府主導積極參加省內外各種農博會、展銷會、招商會和產品推介會,高標準打造農產品包裝,積極向外推介和促銷,打響木里縣特色農產品品牌,提高產品競爭力,不斷樹立和提高品牌信譽和形象。
2.10突出人才支撐
一是以四川省農科院幫扶為依托,加大與中國林科院、四川省林科院、涼山州林科所等科研單位和藏香伊綠等龍頭企業,在產業發展規劃、優良品種選育、科技人才培訓、特色品牌打造和產品加工營銷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切實解決群眾缺技術的問題。二是出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鼓勵政策,大力鼓勵農民工、農民企業家等人才返鄉創業,推動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逆向流動和優勢資源的就地轉換。三是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通過人才引進一批、四川省農科院等單位支援一批、定向招生培養一批、縣內培訓提升一批,力爭到2020年每村培養5~10名特色產業發展專業人才。
2.11突出資金保障
改變過去產業發展資金離心、分散、撒胡椒面等投向模式,充分發揮資金規?;?、集聚化效益,統籌用好產業發展基金、每村10萬~30萬元產業周轉金,每戶貧困戶3萬元以下貼息貸款等基礎上,財政設立專項資金或風險金,向龍頭企業、專合社、家庭農場、貧困戶等發放貸款貼息,解決群眾缺資金的問題。
2.12突出模式創新
創新“公司+村集體+合作社+‘能人’+貧困戶+非貧困戶”利益捆綁機制,各方主體以資金、技術、管理、土地、林地、荒山和水域等資源要素入股、參與收益分紅,鼓勵有條件的村發展房屋、倉庫、停車場、凍庫和小水電等產業,積極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模式,做大做強木里縣農特產業。
作者:黃續友 單位:木里縣史志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