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武鄉縣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分析了山西省武鄉縣的農業產業發展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并進一步分析了武鄉縣產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并提出了推進供給側改革、增加產業附加值、健全市場監督體系等對策。
關鍵詞:武鄉縣;農產品;發展現狀;對策
1產業發展現狀
“十二五”期間,山西省武鄉縣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攻堅克難,頑強拼搏,向改革開放要動力,向結構調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潛力,加快實施“11355”發展戰略,“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圓滿完成。2015年全縣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0.5201萬畝、總產量109021.7t。其中谷子8.3142萬畝、總產量16774.4t;玉米25.87815萬畝、總產83779.5t;蔬菜1.55715萬畝、總產23451.8t;水果1.788萬畝、總產3118t。出欄肉豬18820頭、肉牛2528頭、肉羊54940只、肉雞2571695只;存欄蛋雞627254只、奶牛169頭、母豬2297頭。核桃7萬畝、總產3000t。
1.1相對優勢產業不斷興起
目前初步形成以小雜糧、中藥材、食用菌、核桃、梅杏、油用牡丹、牧養雞、肉豬、肉羊等種養殖為主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產業,加快了貧困村脫貧致富的進程。
1.2農村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通過產業扶貧的推動,農業種植結構由單一的糧食作物種植轉變成糧食作物與多種經濟作物共同發展;農業內部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轉變成種植業、養殖業和干果水果業共同發展,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者得到了綜合發揮。
1.3脫貧致富進程持續推進
通過政府領導組織和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全縣貧困人口不斷減少,貧困人口收入穩步提高,“十二五”期間全縣共有2.9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底的2995元增加到2015年的5459元,年均增長12.8%,全縣農村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改善。
1.4產業帶動惠民增收
依托大山、大象、多維、鑫四海、晉昌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同時結合“百企千村”產業扶貧開發工程,引進了山西焦煤集團和山西潞安礦業集團兩家大型國企,參與武鄉縣扶貧開發,以“糧、畜、果(油)、蔬(菌)、藥”產業發展為重點,實施整村推進、片區開發等產業項目,大力推進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農業產業化發展,構建一二三產業相融互促的格局,通過創造發展機會,促進農民實現充分就業,以產業翻番帶動農民實現收入翻番。
1.5科教扶貧扎實開展
五年間,共開展各類實用技術和轉移就業培訓3500人(次);累計幫扶貧困大學生302人、貧困高中生634人,共發放資助資金201.7萬元,圓了廣大貧困學子的上學夢。
1.6金融扶貧順利起步
縣政府與郵政儲蓄銀行武鄉支行合作,投入700萬元風險補償金,積極開展“富民貸”和“強農貸”業務。截止2016年底,全縣各金融機構已為56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發放貸款2732萬元,有力地支持了扶貧產業的發展。
2存在問題
2.1自然條件差,產業結構單一,主導產業不突出
武鄉縣溝壑縱橫、土壤貧瘠、山地坡地多,水利建設滯后,加上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由于生產條件和技術限制,糧食產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高效農業生產發展緩慢;雖然在豬、雞、羊等養殖方面動作較大,但仍處于起步階段。經濟結構單一、主導產業不突出、發展動力不足。
2.2產業化程度低,產業整體市場競爭力弱
武鄉農產品雖然品質好,但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深加工不足,產業鏈短、附加值低,農產品處于原料外銷和低端開發階段,缺少品牌效應帶動,同時宣傳、營銷手段跟不上,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較弱、價格低,與產品本身的質量和品質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農產品品質優勢不能有效轉化為市場價值,農業產業化程度低。
2.3科技支撐體系不健全
全縣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體系還不健全,特別是缺乏高水平的科研技術人員,農業科技水平低,產業技術落后,農產品的升級換代滯后,新的種植、養殖、加工技術沒有及時跟進,農民在種植業、養殖業等產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在拉動農村經濟發展與農民增收上科技支撐不足,影響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2.4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完善,農產品價格波動大,缺乏準確的市場信息
農產品市場品牌占有率不高,產品附加值低,農產品銷售價格市場波動過大,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象明顯。電子商務剛剛起步,市場運行不完善,對農民增收致富帶動作用還不強,農產品銷售難和優質不優價的問題較為突出。
2.5務農人口老齡化現象明顯,農民科技素質低,技術推廣難度大
大多數貧困勞動力缺乏一技之長,脫貧能力低下;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等、靠、要”依賴思想比較嚴重,農民抗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2.6體制機制不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符合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投融資機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公共財政資金投入不足,用于農業基地建設、產業化開發、科技試驗示范、龍頭企業建設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少,且過于分散,未形成穩定的投入機制;另一方面是金融支持力度不夠,廣大農村的資金來源渠道狹窄,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不足。此外,現代農業發展所需的土地流轉機制、保險機制尚處在探索階段。這些都造成了農業發展內源動力不足,制約著現代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3優勢分析
3.1區位優越顯著,交通十分便利
武鄉縣大區位條件優越,西北距省會太原市120km,東距河北省的邯鄲市150km、邢臺市150km、石家莊市180km;南部、東南部距長治市80km、河南省安陽市150km、焦作市180km、新鄉市190km;東北距北京市和天津市分別為460km和470km。武鄉縣交通便利。太焦鐵路及在建的太焦高鐵、太長高速、208國道縱貫南北,武墨鐵路、沁涉公路、權馬公路橫貫東西,分別與省內及河南、河北的鐵路、公路網絡相連。距太原機場121km、長治機場90km。優越的區位條件和便利的交通條件為武鄉縣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條件。
3.2自然資源豐富,利于發展特色農業
武鄉縣發展特色農業產業化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條件。雖然武鄉縣地處太行山,地形復雜,溝壑縱橫,相對平原地區來說,發展農業有著天然的瓶頸。但是武鄉縣水資源豐富、耕地林地牧坡面積廣闊、土質較好、氣候類型多樣、晝夜溫差大、雨熱同季,溫帶落葉林植被明顯,對于發展優質雜糧、果品、藥材及畜牧業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武鄉縣有土地面積241.5萬畝,其中耕地面積58.2萬畝,林地72.7萬畝,牧坡80萬畝。農作物種植面積47.1萬畝,糧食作物種植面積40.5萬畝。由于全縣特定的區域條件,東西兩山山大坡廣,晝夜溫差大,在種植藥材、發展畜牧業方面條件優越;中部丘陵平川地平水淺,耕地土質較好,有利于發展蔬菜、干果水果、小雜糧、經濟作物、立體間作套種等,這些獨特的自然條件為特色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同時,可借助北京、太原、長治等城市的農業科技、服務、市場優勢,通過協作與扶持帶動的方式,共同發展服務大城市的特色農業。
3.3毗鄰大城市,農產品市場空間大
武鄉縣緊鄰以北京、天津、石家莊為主的京津冀城市群和旅游大區,農產品潛在消費總額在700億元左右,城市居民消費占七成多,機關、學校、醫院等集團消費及餐飲業占近三成。目前,京、津等大城市農產品大流通格局已初步形成,自產農產品根本不能滿足需求,無論是絕對量、還是季節品種調劑都有較大需求差距。貨源為郊區供應和外部供應,總體上外部供應有增加的趨勢。同時,北京是全國優質特色農產品(時令、應季)的集散地,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北京骨干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貨水平在年1000萬t左右,所集散的農產品,來自外部的占八成,本市的僅占二成。糧油、水產、禽蛋、肉類、水果、蔬菜,外部貨源占絕對優勢。北京等城市農產品消費市場需求多樣,武鄉縣農產品有生產、品質優勢,特色農產品在北京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吸引力。
3.4旅游資源豐富,利于開發休閑觀光農業
武鄉縣旅游資源品位高,特色鮮明,突出表現為以抗戰為內容的革命紀念地景觀豐富集中,以山、林、洞、水為主的太行山自然風光別具一格,以宗教名勝、古代名人為特征的地域歷史文化積淀深厚;資源地域組合區域差異性明顯,東部以太行山自然生態旅游資源為主,中部以人文旅游資源為主,西部以生態農業資源為主;從區位旅游產業發展的角度看,武鄉在山西旅游市場中屬于新興旅游目的地,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休閑觀光旅游為旅游業和農業的交叉產業,產業關聯性強,與現有的旅游客源市場有一定的交叉性,依托有利的資源條件發展旅游業,可有力地帶動休閑觀光農業的發展。
3.5新農村建設氛圍良好,推動農業產業快速發展
近年來,武鄉縣積極開展新農村建設的各項工作,新農村建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三個十”為抓手,著力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農村經濟得到快速發展;大力開展村容村貌整治,改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農村面貌發生了新的變化;大力發展農村各項社會事業,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目前全縣基本形成了合力共建新農村的濃厚氛圍,為全面推動武鄉縣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和政策條件。
4劣勢分析
4.1農產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商品流通速度加快,地域差異弱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武鄉縣農產品市場競爭主要來自兩個方面:(1)來自國際的競爭。隨著對外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外優質農產品向國內市場不斷涌入,加劇了對國內農產品的沖擊。(2)國內市場農產品競爭。隨著農產品的不斷豐富以及省際快速交通不斷發展,武鄉縣農產品面臨更多市場競爭。
4.2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不足
從總體上看,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和支持農村的機制尚未完全形成,財政支農渠道不暢、機制不健全;農業產業吸納社會資金能力有限;農戶自身收入水平低,難以支撐農業擴大再生產,這些問題導致了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戶經營發展資金嚴重不足,進而制約著武鄉縣農業的全面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進程。
4.3農戶小規模經營與市場規模化經營矛盾比較突出
盡管農業生產規模化、產業化程度逐步提高,但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仍有待提升,分散的、以農戶經營為主的小農經濟依然是目前武鄉縣農業生產的主體,農戶小規模經營與市場化、規模化經營的矛盾是制約武鄉縣現代化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主要限制因素。
4.4農業勞動力流失,農地撂荒現象嚴重
從三個產業構成看,武鄉縣第一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較低;從農民收入構成看,從事家庭農業經營收入在農戶總收入中所占比重也不高。相對其它產業而言,農業比較效益低,自我積累和發展能力有限,導致部分農戶存在兼業化的傾向,大多數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農田經營主體弱化,農業投入淡化,部分農田有“拋荒”、“撂荒”現象,從長遠看,不利于武鄉農業的發展。
4.5加工業薄弱
武鄉縣農產品加工增值比重低,農產品加工業相對滯后,低于長治市、山西省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全國及發達國家的水平。以原料型為主的初級農產品進入市場,農產品加工增值的比例較低,農產品的深加工更少,農產品的附加值不高。4.6流通營銷業發展滯后傳統流通營銷業較落后,農產品市場體系不健全,現代流通營銷業不發達。農民經紀人是農產品銷售主要力量,缺乏規模大、實力強的流通公司支撐。農產品市場主要集中在省內,農產品出省和出口規模小、品種少、競爭力弱,農業的外向度低。
5主要對策
5.1以構建“四大系統十一大產業”為引領,全力推進武鄉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進程
按照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突出重點的原則,“十三五”期間,武鄉縣構建“四大系統十一大產業”體系,逐步形成優勢和主導產業,帶動全縣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一是傳統種植業,包括谷子、蔬菜、食用菌、核桃、中藥材五大產業;二是特色高效種植業,梅杏產業和油用牡丹產業;三是發展高效養殖業,包括牧養雞產業,肉豬產業,肉羊產業;四是發展鄉村旅游產業。以八路軍紀念館紅色文化為契機,打造一批集休閑娛樂為一體的旅游觀光現代農業園區。
5.2以龍頭帶動產業化發展,發掘深加工業,促進三產融合,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附加值
首先要建立聯結機制,依托大山、大象、多維、鑫四海、晉昌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把分散的經營同集中的市場需求聯結起來,形成信息、技術共享,生產、加工、銷售等一條龍配套服務的規模化生產格局;其次,積極探索走“豬(雞)-沼-果”的循環發展模式,做好果園種草、生物覆蓋等旱作特色栽培;再次要注重發掘農產品深加工企業,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建立產貯、運銷、加工配套的服務體系,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條,使農民擺脫市場風險,提高農戶經營效益,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5.3以科技項目為依托,組建科技服務團隊,保障農業產業精準扶貧的科技到位率
武鄉縣現有農技推廣單位24個,共有農技人員181人,其中種植業128人,畜牧獸醫29人,水產2人,農業機械化22人。從學歷分析:全日制大專26人,在職大專36人,全日制本科11人,在職本科41人,研究生9人;從職稱看:初級職稱54人,中級職稱65人,高級職稱9人;從年齡看:35歲以下6人,35~45歲60人,45~50歲47人,50歲以上68人;從工齡看:10~20年24人,5~10年3人,多于20年147人,少于5年7人。總體來說,武鄉縣農技人員結構良好,有指導服務經驗的人員居多,以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退耕還林科技培訓項目、新型職業農民培養項目等一系列農業項目為依托,根據服務村的實際需求,分不同的專業,抽調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開展培訓,培訓形式靈活多樣,田間炕頭、樹下飯場均可開展;培訓內容通俗易懂現學現用,現場指導包教包會,確保農業產業科技服務精準到戶到人,力爭達到戶均一個明白人。
5.4健全農產品市場監管體系,保證農產品價格合理,保證農產品吃的放心
農產品監管是一項長期的、繁瑣的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好的事,需要各級農業從業人員齊心協力齊抓共管。從源頭上制止、杜絕要比到處跑監管要好得多。也只有從源頭上斷了后路,從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抓起,從田間地頭抓起,從選用材料抓起,從生產材質抓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產品吃得放心。
5.5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解決今后誰來種地的問題
國家從2014年以來下大功夫、花大力氣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主要就是為解決今后農村誰來種地的問題。說:中國人的飯碗必須牢牢端在中國人自己手里。這就要求國民必須種好自己的地,保證吃飯問題能夠自給自足。武鄉縣2014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780人,2015年培育1000人,2016年培育了785人,連續三年培育了2565人,其中青年農場主146人,目前認證新型職業農民32個。
5.6完善體制機制,多方整合資源,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縣政府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整合農業資源向產業化龍頭企業傾斜,鼓勵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完善農村公共設施建設、農業基礎建設及土地流轉等工作,為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通過產業扶貧,全縣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合理,產業特色更加明顯,發展方式更加科學,農業效益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科技對農業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農民的專業化程度和職業技能明顯提升,農業產業體系更加完善。
作者:王步奇 單位:山西省武鄉縣監漳區域農業技術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