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十三五末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目標的指引下,我國開始了一場廣泛而全面的脫貧攻堅戰。在新的形勢下,如何實現貧窮地區農業產業升級,實行精準是目前我們需要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近年來,吉林省東部地區在進行農業升級和轉型過程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和效果,初步形成了一些特色農業產業,但是在精準扶貧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問題,如政府行政程序繁雜、特色農業經濟效益低、貧困群眾收益低等問題,造成了特色農業不能形成規模化市場化,很難做大做強。本文針對目前吉林省東部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現狀和發展模式進行了分析,對其如何進行精準扶貧全面實現小康社會提出了一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農業產業發展;產業扶貧;發展模式;精準扶貧
一、吉林省東部地區的概況
吉林東部地區具有廣大的面積,和眾多的人口基數,其區域位于吉林省東部,地形地貌多樣,氣候環境復雜多變,區內擁有大量的綠色農業自然資源。于此同時,在東部地區擁有較多的貧困地區,具有許多國家和省級重點扶貧開發縣。農村人均收入較低,如據國家統計部門顯示2015年吉林省東部地區的農村人均純收入僅為7901元,在全國的農村地區當中排名較為落后。到2018年統計顯示,吉林省東部地區的貧困和特貧人口約為187.71萬,在這些落后貧困的區域主要的經濟產業為傳統的農業,同時由于其基礎設施落后,農業基礎薄弱,于此同時其自然災害頻發,因此造成了區域整體農業水平很低,幾乎沒有任何的抵抗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在種種因素的制約下,造就了該地區的扶貧攻堅任務非常艱巨[1]。
二、吉林省東部地區農業產業扶貧精準扶貧的模式分析
(一)區域農業產業扶貧存在的問題
通過對吉林省東部地區的農業發展模式的分析我么你可以發現,目前依然存在著一下幾點問題和不足:首先,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非常的不完善,缺乏基本的生產勞作的條件。這就會造成農業產品無法及時進行加工和銷售造成農戶的經濟損失。其次,產業信息化步伐慢。缺乏完善的基礎設施造成了嚴重的和外界的信息交換障礙,很難及時了解農戶、企業及產業的生產、銷售、農民需求等信息,在市場變化波動當中處于被動狀態。其三,勞動力嚴重外流、勞動力質量低下。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流,文化水平高、懂技術的人少。
(二)農業產業發展
吉林省東部地區具有豐富的農業特色資源,具有十分突出的中藥材、林業產品、生態旅游等資源優勢。近年來,該地區開始大力開展和升級農業產品,逐步開始打開了以綠色農產品為主的特色農業市場。伴隨著特色農業市場的逐步打開,吉林東部的地區的特色農產品開始走入了全國廣大消費者的視野當中,并被廣泛的接受和熱愛,于此同時也成功的帶動了當地的休閑農業、鄉村旅游和農村電子商務產業的蓬勃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目前在吉林省東部地區的特色農業產業的發展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的問題成為制約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最大制約因素。主要變現為該地區基礎設施力量薄弱無法進行農業產品的深度精加工,目前普遍采用的“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存在著品種老化、管理粗放、經濟效益低的缺陷,同時也具有較低的風險抵御能力,市場競爭力較低的問題[2]。
(三)產業扶貧
就目前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過程當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項,當地政府也相應的提供了許多的政策傾斜和指出,也進行了一系列產業扶貧措施來共同面對產業發展和貧困問題。這些扶持措施具體如下[3]:1.扶持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要想把特色農業市場做大做強,首先就是需要加大力度扶持和幫助企業和專業大戶使其做到做強進而使其充分發揮市場帶領作用,即通過鼓勵和扶持大戶、經紀人、企業等做大做強使其能夠承擔起地區的龍頭作用,實現全方位的精準扶貧。需要指出的是做大規模,努力拓展產業鏈條,發展農業的上下游產業集群,是發展強大的特色農業的基本方向。在政策上需要對龍頭企業和專業大戶給與更過的政策支持和扶持,經濟上需要給其提供跟多的資金扶持以及優惠政策。在龍頭企業成立之后,便可以廣泛的開展“公司+貧困農戶”以及“專業大戶+貧困農戶”的幫扶模式來實現精準扶貧。2.融資扶持很多貧困農戶由于其貧窮的家庭實際情況,在面對良好的發展機會時往往會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而錯失良機。在目前的扶貧過程當中,資金的主要能源來源為國家相關部門,個體戶很難再社會上擁有其他的融資渠道和融資方法。這主要是由于,社會的信貸機構往往都會優先選擇具有相對抵抗風險能力強的企業和種養殖大戶,對于個體散戶往往是很難獲得資金的支持和扶持的,這就造成了較為突出和矛盾的“扶富不扶貧”的現象發生。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政府需要為貧困的農戶提供低利率的小額信貸金融服務,來幫助貧困農戶能夠借助特色農業長夜來實現脫貧致富。于此同時也需要最大程度的減少和降低個人的貸款和融資手續和時間,來最大可能的幫助農戶實現快速融資。3.特色產業扶持目前吉林省東部地區的特色農業大多以生產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因此這對發展惠農利貧而言,具有十分天然性的優勢。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吉林省東部地區在發展特色農業來實現精準扶貧具有十分巨大的優勢和成功概率,因此對本地區而言要想實現精準扶貧就繼續加大對發展特色農業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傾斜。吉林省東部地區現有的特色農業發展的典型案例說明,當實現了特色農業產業化集群化之后,不僅僅可以極大程度上發揮特色農業的集群效應,同時也可以大大的降低農民的生產資料、科技服務的成本,提高利潤和抗擊市場風險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加就業機會,為廣大貧困農戶提供一條嶄新的增收致富的通道。
三、關于吉林省東部地區農業產業精準
扶貧的幾點建議筆者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和文獻,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根據吉林省東部地區的農業發展現狀和其實際情況提出了一下幾點精準扶貧的建議[4]:
(一)充分發揮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優勢
以往的經驗告訴我們在市場化市場當中,孤軍奮戰單打獨斗的模式是無法適應市場和社會的發展趨勢,只有通過集約化的發展模式才能夠提高抵抗市場和自然風險的能力同時也能最大程度的減少生產成本。因此,在精準扶貧過程當中,就需要大力發展農村合作經濟來優化農村有限的資源配置提高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
(二)健全風險防范機制
自古以來農業都具有非常低的抵抗風險的能力,在面對自然環境改變的時候顯得格外的脆弱性,在市場化高度發達的如今農業在市場化變革的時候也往往是沒人任何的抵抗能力。在自然和市場兩方面的風險共同影響下,也會造成特設農業及時擁有足夠的資金也無法發展壯大。因此,為廣大農戶制定出科學完善的防范自然和市場風險的措施,構建起健全的防范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可以通過引入商業保險制度來為農業發展提供兜底保障。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積極的探索和發展農產品價格保險,來降低市場風險。最后政府還需要積極的開展各種農業補貼來降低農民的成產成本,提高其自身的抵抗風險的能力,以及實現集群化發展,通過報團取暖的方式來降低風險損失。
四、結束語
本文通過對吉林省東部地區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模式和經驗進行了分析和討論,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針對性的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和建議。
作者:張金朋 單位:吉林省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