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村經濟增長點創建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直接作用
農業機械作為先進的生產工具,是科技的物化和載體,是農業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志。
1、提高工效,降低成本。據測算,一臺手扶拖拉機的作業量相當于10個勞動力,機耕比牛耕一畝地少支出30元,一畝稻割、脫要4個工日,而聯合收割機每小時可割脫3一5畝,機收比人工收割工效提高幾十倍,且每畝少支出50元。
2、減輕農民勞動強度,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農業機械的廣泛應用,使廣大農民擺脫了繁重的體力勞動,從根本上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曲背種水田”的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同時,大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如:機械化肥深施技術,既是一項農業節本增效技術,又是一項農業生產無害化技術;既能改良土壤,又能增加產量,從而改善農業和農村的生態環境。
3、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業機械精耕細作,是增產增收的重要保證,是改造中低產田,開發農業后備資源的重要工具。同時,還有效解決了農業茬口勞力緊張矛盾。如1998、1999年我區遭受特大洪澇災害,為解決防汛和“雙搶”的勞力矛盾,組織聯合收割機會戰,確保了防汛、“雙搶”兩不誤。農業機械的使用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增加了產量,從而增加了農民收人。如:機械深施化肥較人工拋撒,每畝可節約化肥8一10公斤,增產水稻巧公斤,棉花增產皮棉4.5公斤。我區連續四年組織聯合收割機到北方機收小麥,已累計為機手創收200萬元。
二、我區農機化發展現狀與對策
1、現狀
近幾年來,我區農機化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機總動力達61.5萬千瓦;各類拖拉機29651臺;各類配套農機具37413部;機耕率達80%;機排灌率達90%,機收率達8%。但種植業綜合農機化水平、機插、機播(拋)和機收水平尚在省均水平以下。
2、對策
(l)確立重點—實現水稻生產機械化水稻是我區主要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達200萬畝。長期以來,由于受地理環境、自然經濟條件和技術水平因素影響,水稻生產基本上還是沿襲傳統的“三彎腰”的人力生產方式,勞動強度大、效率低、成本高,制約了水稻生產的發展。要實現依靠科技進步,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生產條件,增加糧食產量和農民收人,就必須以水稻生產機械化為重點,加快發展我區水稻生產機械化。近幾年來,我區以水稻機收為突破口,整體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進程。但就水稻生產主要環節的耕整、種植、田間管理和機收來看,除機耕率較高外,其它環節機械化程度尚不高,亞待解決。隨著水稻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將有一大批勞動力轉向二、三產業,直接帶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東至縣七里湖鄉田多人少,以往每年從望江縣請勞力割稻,自機械收割后,每年農民僅此一項就少支出180多萬元。
(2)找準切入點—走水稻生產經營產業化之路基于國情、區情:第一,要完善和穩定以家庭承包經營責任制為基礎、統分結合的經營制度;第二,要確立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第三,不斷增加的農業機械分散在農村千家萬戶。因此就必須找準水稻生產經營產業化這一切人點,走產業化之路。這是由技術進步、社會經濟發展和市場經濟規律而必然引起的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的本質要求所決定的自然規律。水稻生產經營產業化包括種子繁育、生產全程機械化、稻谷烘干、精加工、米制品生產、水稻副產品加工、制成品包裝、信息咨詢服務和產品銷售等。走產業化之路,即把水稻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連成一體。從外地實踐看水稻生產經營產業化有“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帶農戶”等基本形式。我區東至縣已初步形成“協會+農戶,’(東至縣農機使用者協會)、貴池市在實踐“農機+承包大戶”等基本形式,朝著水稻生產栽培輕型化、育秧工廠化、品種優質化、收獲機械化、用途多樣化不懈努力,逐步向貿工農一體化方向發展。因此,把發展水稻生產機械化與產業化經營結合起來,在生產力上采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機器生產,發展機械化;在生產關系上實行專業化分工和社會化協作相結合,把水稻生產經營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聯結為一個綜合產業系統,實行產供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則在區內一定能逐步形成以水稻生產為基礎,以稻產品加工為龍頭,帶動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形成農民致富、經濟振興的新格局。從而實現三個轉變:由生產型向效益型轉變,由原糧型向食品加工型轉變,由水稻種植小區向產業強區轉變。
(3)牢牢把握結合點—農機是農民生產消費與投資致富的結合點市場經濟法則告訴我們,經濟主體追求的直接目標是利益最大化。由于利益驅動,廣大農民購買農機不僅是滿足自給性服務,更重要的是向社會提供服務,追求更多利益。因此,農機已是農民生產消費與投資致富的結合點。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大力推廣先進適用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引導、促進廣大農民投資農機。我區東至縣七里湖鄉兩種糧大戶袁由理、錢壽祥自籌資金30萬元,各購一臺日本“洋馬”收割機;東流針織廠下崗工人章建國自籌5萬元購買一臺“路橋”收割機一全區已有84臺大中型、36臺小型收割機。機手們在農機部門組織下,“南征北戰闖市場,機收服務掙錢忙”。據統計,僅今年全區農民(合股、聯戶等)購買大中型收割機9臺、小型36臺、手扶拖拉機8千臺(套),總價值達2500萬元。大災之后,能有如此熱情和資金投向農機消費,足以證明,只要牢牢把握運用好這一結合點,因勢利導,定能拉動、擴大我區農村市場的需求。歷史造就了農業機械的不可逆性,農民一旦用上機器再也不愿回到手工勞動時代了。因此,只要依據區情,將“重點、切人點、結合點”有機融合起來,必然會形成我區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
三、建議
1、各級政府要管好、用好各種農業項目資金。尤其是要加大項目的科技含量。
2、制定鼓勵農民購買農機的政策、措施。銀行、信用社對購買農機的農戶能提供短期貸款;財政能給予適當扶持。
3、農機部門要加大對農機化新技術、新機具的示范推廣力度。“國家拿錢做示范,農民愿意跟著干”。各級政府應適當加大對農機化推廣經費的投人。
4、加強基層鄉鎮農機、農技服務站建設;加快區內農村機耕道路建設。
5、水稻生產經營產業化籍政府牽頭,農業主管部門組織,各業務部門具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