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翻轉課堂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探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翻轉課堂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翻轉課堂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探析

    摘要:在現代文明的發展及民族大融合等外部因素的沖擊下,少數民族音樂正面臨著生存的巨大危機。飛速發展的科技時代,正在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如何利用高科技手段,更好地保護和傳承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翻轉課堂理念下,如何利用高科技、數據化,打破時空限制,使少數民族音樂傳承實現高質量、高效性、延續性,是本論文探討的要點。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翻轉課堂;5G

    一、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傳承危機

    (一)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者的主體性危機

    少數民族音樂生成于少數民族特定的文化情境之中,是特定的社會倫理、道德、信仰和心理的規約下的產物,這決定了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特定性,當下少數民族音樂教育者主要有以下三類。第一類:生于民間,長于民間,掌握本民族的風俗特點及音樂風格,具備較高少數民族音樂技藝的人,我們且稱之為“傳承者”,可為傳承活動教育者的主體,但為數甚少。第二類:來自民間,具有一定的少數民族音樂技藝,但由于現代音樂教育的浸染,介乎于現代社會文化與民間傳統文化之間的具有“雙重認知建構”的人,我們且稱之為“邊緣者”。第三類:非本民族文化的持有者,受到多元文化的重建,學習少數民族的音樂技藝,模擬模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傳統的人,我們且稱之為“模仿者”。少數民族音樂是特定的文化傳統和文化生境的產物,在社會禮儀、風俗活動、勞動生產中,經過歷史的積淀得以流傳下來,它具有特定的藝術建構和民族元素。同時也面臨著慢慢褪色的危機。由于巨大的外來音樂文化的沖擊,上述中的第一類“傳承者”已經存之甚少,無論是教育者還是受教育者,隨著音樂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步伐,“邊緣者”“模仿者”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從而使本應占據主體地位的“傳承者”遭受到了危機。

    (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本體的主體性危機

    少數民族音樂本體表述是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之中,是一種音樂聲音、概念和行為的三維模式以及歷時性與共時性的文化傳衍過程。隨著少數民族生活環境的改變,民族青年男女的文化取向也逐漸改變,網絡、影視等媒體的快速發展,占據了人們的精神文化世界,沖擊了自身音樂生活的固有位置。另外,隨著民族教育水平的提高,西方音樂觀念的滲入,使得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活態慢慢被西方音樂理念所替代,至此,民族音樂的歷史、地域、風俗、信仰、文化均被剝離,本族音樂文化本體面臨著主體性危機。

    (三)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傳習方式的主體性危機

    口傳心授是藝術傳承的一個重要方式,是中國傳統音樂得以傳承和發展的主要模式,它強調的是口耳傳其形,內心領悟體味其神韻,使傳統音樂在活態的生存中發展。不可否認,口傳心授也是少數民族音樂最主要的傳習方式,然而隨著少數民族音樂被提到高校音樂教育的高度,這種口傳心授的音樂活態傳承正在一步步被西洋音樂教學方式所代替,而少數民族音樂通常都具備載歌載舞、即興創編的特征,如此一來,這種方式傳承的少數民族音樂就失去了民族色彩和即興特征。

    二、翻轉課堂與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模式

    2011年,薩爾曼·可汗在TED大會上的演講報告《用視頻重新創造教育》中提出“翻轉課堂”這一概念,即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能夠更專注地、主動地投入項目的學習,共同研究解決本地化或全球化的挑戰以及其他實際面臨的問題,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將“知識傳授”與“知識內化”兩個環節行進了顛倒:首先由教師制作所需要的視頻、音頻等資源,使學生在課下可以自行安排時間學習視頻中的課程內容(即“知識傳授”);隨后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討論研究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即“知識內化”),事實上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反轉”;第三個階段為總結、反思階段,通過雙向的反思,即“如何教”和“如何學”的總結思考,使師生之間都具備了知識拓展延伸的空間。整個教學活動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新穎的模式激發出學生更大的探索興趣,從而由課堂上的被動學習變為課下主動深入研究探索,“知識內化”也發生在課堂之外,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自主化。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教育中引入翻轉課堂這一概念,正是基于前文所述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危機的問題思考。

    三、翻轉課堂理念下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教育的可行性探索

    筆者認為,當下少數民族音樂面臨的主體性危機,“傳承者”數量的逐步減少是導致后面兩大危機的直接根源所在,沒有了“根正苗紅”的師者,那么所有的傳承活動都將在一代一代的“變味”中進行,最終失去了民族多樣態和差異性,難逃被“同一化”的結局。所以我們亟須培養一支“傳承者”的隊伍。而傳統的音樂技能教授模式多為“一對一”或“一對多”的師傅唱(奏)、徒弟學的方式,這種方式多以“模仿”為主,學生沒有思考的空間,甚至沒有體驗、感受音樂的時間,不懂音樂的情境如何,只是簡單地“依葫蘆畫瓢”,這也是當下傳承主體被“邊緣者”和“模仿者”慢慢占據的主要原因。翻轉課堂始終堅持受教育者的主動地位,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與傳統的音樂教育模式相比,由“被動接受”轉為“主動求知”,音樂就是生活,少數民族音樂無一例外,翻轉課堂給予了學生充足的課前時間,去充分了解音樂,感受音樂的生活情境。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教育活動的程序設計

    1.課前感受

    首先錄制教學視頻,這個步驟我們可以視為教師對教學活動指導方案的設計。教師自己制作教學視頻和課件等內容,將教師的示范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重難點和訓練要點,而后將所有的教學材料發布到學習平臺上,同時,學生也融入課前的學習環節中,而不再是傳統教學的教師單獨備課。學生觀看教學材料后,根據教學視頻中的練習要求進行前期訓練,通過課前針對性的練習,學生應當能夠模唱或視奏該首樂曲,并嘗試自行解決曲目中的難點,激發學生自我挑戰,不能解決時可記錄下來在上課時討論。翻轉課堂的少數民族音樂教學過程實際上是把“口傳心授”作為課前內容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輸入,接收教師的視頻信息并進行主動的探究和思考,學生可以帶著問題到民間、田野去感受音樂的情境,從而獲得第一手的音樂資源。

    2.課中傳承

    課堂上,教師在學生已經接受前期輸入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生存環境、文化生態進行拓展,可分小組討論或集體探討,互相交流、互相討論各自在課前了解、掌握的知識和心得感受,再通過提問、反復練習等方式進一步指導學生掌握樂曲要點,此時的“口傳心授”可以直接進入以準確掌握民族風格、音樂語言為主的糾誤、修正的過程。保證了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活動的高效率、高質量的傳承過程。3.課后創編通過課前和課中的學習,學生對音樂關鍵點已經能夠熟練掌握,在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教育中,筆者認為,要使少數民族音樂這種活態的文化形式代代繁衍,創演的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在翻轉課堂中我們可以把它設定為課后創演環節。音樂是在不斷實踐中得到再創作和傳播繁衍的,課堂的結束并沒有使這樣的音樂傳承、學習的活動終止,而是以另外一種方式得以拓展和延伸,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利用所學進行創編和即興表演,或舉行聚會式的小型演出,或勞動場面的對唱,或情侶之間的對歌等活動,更深層次地感受本民族音樂內涵,在特定的環境下產生對課堂教學的升華,這并非傳統教學可輕易達到的。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教育中的意義

    1.一對多,翻轉課堂下的“發散式”的口傳心授

    傳統意義的“口傳心授”的方式多數為“一對一”或“一對少數”,存在著受眾小、傳播難的局限性。而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恰恰可以彌補這一缺陷。通過網絡、視頻、錄音和錄像等媒體方式,使師傅帶徒弟式的口傳心授的方式得到了擴展和延伸,從廣度來看增加了受眾面,從縱深的時間長度來看可以代代相傳,實現了“一對多”“發散式”的教育傳播模式。老藝人、民間音樂家和地方戲劇團的表演藝術家成為翻轉課堂的“活性資源”。

    2.翻轉課堂在少數民族音樂師資培養中的運用

    我國少數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相互流動,形成了今天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的分布特點。少數民族音樂師資的培養,應主要為本民族熟悉了解本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能為本民族音樂文化傳承教育培養人才的“傳承者”,這些教師常年植根于當地少數民族文化環境中,掌握了民間傳統的演唱、演奏技巧,具有較高的演唱、演奏能力。自身成長環境與翻轉課堂相結合,可以喚起源自內心深處的責任感,為自身成為“師者”提供精神動力,同時利用翻轉課堂的特點優化師資力量,提升少數民族師資質量,為少數民族師資提高教學質量及效能。

    3.翻轉課堂促進優化校本教材建設

    少數民族音樂傳承教育翻轉課堂的實施,需要收集整理大量反映本民族人民現實生活及最真實、淳樸、熱烈的民族情感的音樂資源,翻轉課堂在良性的少數民族音樂傳承過程中,培育了合格的少數民族師資,并在運行過程中通過選擇、改編、整合、補充、拓展等方式優化校本教材建設,對本民族教育資源深加工、再創造,使之更加符合學生、學校的特點和需要,結合少數民族學校對該校學生的要求進行科學的評估,開發發展少數民族學生個性特長的、多樣的、可供學生選擇的教材,此舉一可彌補國家音樂教材的單一性,二可為構建民族地區多元文化的音樂教育積累原始資料。

    4.少數民族音樂數據庫的建立與翻轉課堂教學資源的相互作用

    建立原生態少數民族音樂數據庫,對原生態音樂的收集以及相關工作需要秉持著保護弘揚本民族文化的精神,能夠深入少數民族生活地區,對少數民族音樂開展系統的工作,具備辨別、歸納、整理、分類的能力,對數據分類整理到編入數據庫,并經過試用,在運用過程中不斷進行改進和再整合。而翻轉課堂中教師前期所收集和錄制的音視頻資料、曲譜資料等都可以作為數據庫收集和利用的資源,以此看來,數據庫的建立為翻轉課堂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反之,翻轉課堂亦可有效促進數據庫的科學構建。

    四、翻轉課堂在5G時代的展望

    5G時代的到來,對翻轉課堂將是再一次的技術革命。依據5G的傳輸速度特性,可以把相距遙遠的兩個課堂實時連接起來進行師生可視化實時互動交流,還可以把課堂之外的實景通過移動終端直接嵌入課堂教學的任何環節(全息)。這樣所形成的課堂場景與外界場景之間的全方位、立體化互動,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少數民族音樂翻轉課堂中,能夠使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需的“田野”在課堂得以呈現,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隨時隨地創設音樂情境,實現學生在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現實與虛擬等諸多場景中的痕跡和數據能夠完整傳輸、記錄和保存。

    五、結語

    借助高速網絡技術,可實現遠程教學,架構時空關聯,為進一步優化教學提供條件,屆時,無論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還是其傳播推廣,都將是全新模式,現今的“翻轉課堂”也必將會被重新定義。必須強調的是,無論科技發展到何時代、何階段,對于少數民族音樂的傳承教育我們所力求達到的都是“高保真”,而不是“高仿真”。

    參考文獻:

    [1]普麗春.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傳承研究以云南省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2]安軍,劉杰,范勁松.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材料力學課程中的實踐與探索[J].高教論壇,2016(12):28-31.

    [3]周雯旭.高師音樂學專業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7(9):12-14.

    作者:宋振卿 單位:閩南師范大學藝術學院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软件| 四虎永久成人免费影院域名| 国产成人黄色在线观看|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91成人爽a毛片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久久|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久久亚洲色www成人欧美| 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伊人色院成人蜜桃视频|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免费|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不卡| 精品无码成人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 免费看欧美成人性色生活片|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1香蕉视频成人|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成人第一页|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私人影视| 国产成人悠悠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成人免费福利视频| 成人午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花野真一| 成人午夜免费视频免费看| 国产精品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国产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四虎国产精品成人| 七次郎成人免费线路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