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適應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作為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音樂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沉淀、積累和發(fā)展,向世人展示其民族特色化風格和深厚民族文化底蘊,堪稱民族文化的藝術瑰寶。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基本上保持了原生態(tài)的本真性,能夠原原本本的展示民族特色文化,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各種外來音樂文化的沖擊,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藝術地位受到一定影響,如何適應當代文化發(fā)展并保持原生態(tài),成為其面臨的一大難題。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當展
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適應困境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可以從各個層面、角度去展示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文化生活、民俗習性、風俗文化等狀態(tài),是少數民族對自然生態(tài)、社會文化的一種音樂創(chuàng)作,離不開人類的不斷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新。21世紀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進一步加快,經濟全球一體化水平的顯著提高,現(xiàn)代流行音樂成為時代的引領者和弄潮兒,對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特別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沖擊力非常大,使其逐漸淪為邊緣文化。從現(xiàn)實情況來看,能夠完整演唱少數民族音樂的人越來越少,參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動的人越來越少,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活動的規(guī)模不斷縮小,絕大多數年輕人更加崇尚現(xiàn)代流行音樂,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面臨發(fā)展、繼承和創(chuàng)新難的問題[1]。因此,鞏固和發(fā)揚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市場地位,增強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提高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成為當前亟需解決的問題。除此之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受到語言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音樂詞匯為少數民族語言,一些地方少數民族為了普及漢語知識,確保能夠與漢族人之間的有效溝通,開始紛紛學習和普及漢語,忽視本民族語言的學習和研究,久而久之,對本民族傳統(tǒng)語言文化有所生疏,進而影響到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部分少數民族因當地經濟發(fā)展水平落后,缺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投入,致使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被漸漸遺忘和流失,嚴重阻礙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長足發(fā)展[2]。
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途徑
(一)加強音樂文化交流溝通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基礎構成部分,一個時代造就一種音樂文化形式,一個民族形成一種音樂文化形式,少數民族音樂亦是如此。隨著經濟全球一體化步伐的不斷加快,世界各國之間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特別是文化交流成為國家、民族、地域等之間交流的紐帶和橋梁,經過頻繁的交流和溝通,少數民族音樂被世人所熟知,國外一些國家和地區(qū)開始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特色,開始學習和借鑒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優(yōu)勢,國家、民族之間的音樂文化相互交融,進而加速了中西方音樂文化的交流溝通速度。在中西方少數民族音樂交流溝通過程中,西方國家對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背景、特征等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從中感受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統(tǒng)魅力,進一步了解中國藝術文化。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交流溝通已經成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形式,對于我國音樂文化傳承、發(fā)揚和宣傳來講非常有意義[3]。因此,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過程中要加強交流溝通,以此來獲得更長遠的發(fā)展。
(二)納入高等教育教學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不斷推廣,高等教育規(guī)模逐年擴大,招生人數逐年增多,高等院校已經成為人才聚集的重要場所,倘若能夠利用高等院校這一重要平臺展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那么無疑是一種高效的推廣和宣傳模式,必然會加深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和認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化的一個有效縮影和濃縮精華,從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中能夠了解少數民族歷史、文化、民俗、生活等。同時,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是對少數民族生活方式的一種特殊表達,也是對少數民族音樂的有效傳承和推廣。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熟悉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并積極參與到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宣傳和推廣過程中,可以將其納入高等教育教學體系當中,讓更多的知識分子了解和學習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興趣的學生可以選修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相關課程。這樣一來,不僅豐富了高校選修課程教育內容體系,而且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發(fā)展起到了促進作用[4]。
(三)加強學術交流和應用推廣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離不開專業(yè)化、技能型人才。可以說,人才是推動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重要驅動力。同時,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與現(xiàn)代流行音樂文化緊密關聯(lián)起來,有利于青少年音樂專業(yè)、復合能力的提升。當代音樂發(fā)展過程中,需要為少數民族音樂和現(xiàn)代流行音樂搭建高效的學術交流平臺,邀請少數民族音樂學家、民間藝人、學術團體到高校開展演講和學術交流活動,重點講解和交流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背景、特點、內涵、風格等,在教學、講學、交流、研究的過程中,從視覺、聽覺等方面了解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感受其精髓,為更好的創(chuàng)作和發(fā)揚創(chuàng)造條件。
(四)感受少數民族風土人情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過程中,不僅要通過系統(tǒng)、全面的教育教學,而且要適當的親近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感受少數民族風土人情。例如:高校可以定期、不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少數民族地區(qū)采風,收集民間音樂、故事素材,了解少數民族地區(qū)文化生活、民俗習慣、風土人情,向當地居民了解少數民族地域文化、民俗文化、音樂文化,在深入了解、全面感知和交流溝通的過程中,耳目共睹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之內涵、特色和藝術力,進而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一個系統(tǒng)、全面的了解和掌握[5]。實踐證明,少數民族風土人情決定了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藝術特色,只有深入感受和理解,方可發(fā)掘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藝術精髓和文化內涵,激發(fā)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創(chuàng)作靈感,最終有利于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
(五)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交流溝通、實踐探索的機會,特別是盡可能多的開設第二課堂,學生利用課外實踐和業(yè)余時間等自主學習、探索。也就是說,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學習和發(fā)展不能局限于課堂教學,需要不斷豐富課外活動,營造舒適、寬松的藝術氛圍。首先,可以通過電子閱覽室展示少數民族音樂樂器、工具,讓學生近距離感觸和思考;其次,可以通過廣播播放少數民族音樂作品,吸引社會各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愛好者;再次,可以通過舉辦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藝術節(jié)等,邀請少數民族音樂大師現(xiàn)場演出,在全社會形成愛學、廣學的濃厚氛圍;最后,利用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對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加以宣傳,讓更多的音樂愛好者了解和熟悉少數民族音樂,促進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全面發(fā)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適應與發(fā)展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突出“真善美”精神,準確定位其價值和意義,一些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手段不但不利于其長遠發(fā)展,反而會成為其發(fā)展的阻力。因此,為了更好的適應當代社會潮流,實現(xiàn)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加強交流溝通、納入高等教育教學體系、加強學術交流推廣、感受風土人情和創(chuàng)造良好文化氛圍,最終成為一種有生命力的音樂文化。
參考文獻:
[1]李欣沫.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適應與發(fā)展的思考[J].北方音樂,2018,38(16):37.
[2]江博.當代民族音樂的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路徑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03):63-67.
[3]牛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適應與發(fā)展的思考[J].貴州民族研究,2017,38(05):101.
[4]姜霞.民族文化視域下的少數民族原生態(tài)音樂的發(fā)展[J].貴州民族研究,2016,37(09):108-111.
[5]董光軍.復興還是衰退———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適應與發(fā)展的思考[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18(06):111-117.
作者:關磊 單位:漯河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