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人口結構變化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國家經濟發展離不開人,人意味著勞動力,有了勞動力一個國家才能進行經濟活動。最近幾年來,我國人口紅利的優勢不在、人口老齡化趨勢的加劇和“劉易斯拐點”的問題出現越來越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人口問題與經濟發展問題有著緊密的聯系,許多經濟學家在研究經濟問題時,都不可避免涉及到人口結構問題。經濟政策要隨時根據人口結構的變化進行調整,人口結構也會隨著經濟政策發生變化。本文主要基于我國基本情況,探討人口結構對于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一、我國人口結構的特點
中國已經步入老齡化社會,有關于人口結構中養老問題和地域之間人口差異的問題也成為引起國家和人民關心的問題。以2012年我國人口總量首次下降為起點,人們對于人口問題開始重點關注,如何解決人口老齡化和消逝的人口紅利,成為整個社會亟待解決的問題。與此同時,我國經濟在完成前一階段的高速增長后,也面臨著產業轉型困難、產業升級等眾多經濟問題,在這一關鍵時期如何平衡好人口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是我國經濟能否繼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把握好目前階段的人口結構特點,準確地預測未來人口結構的變化,對于如何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在年齡結構上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實行,成功地遏制了我國人口爆炸式的增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緩解了我國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壓力。但是時間越往后,人口機構也逐漸不合理,新生人口增加的數量極大減少。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盡管目前我國已經放開生育政策,生育率與以往相比有所上升,但是也沒能達到原來人口的更替水平。生育率下降的同時還伴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65周歲以上的人口占全體的7%及以上就已經步入老齡化階段。根據2019年的數據顯示,我國65周歲以上的老人的比例是12.6%,顯而易見我國是人口老齡化國家了。
2.在受教育結構上衡量我國人口結構可以從質量和數量這兩個方面來看,數量很好理解,質量其實就是指的人口的受教育程度。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口結構也要從追求總量轉變為追求質量。通常情況下,一個國家的受教育人群所占比例越高,國家未來的發展就越有優勢。根據2010年人口普查的數據顯示(每十年一普查),擁有大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19億。從2010~2020年,每年還有將近1000萬的高校畢業生畢業,相對來講我國的受教育人口的比重是在增加,預計到2020年年末我國具有大學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數將達到1.3億人。從受教育角度來看,我國的人口結構還是較為優質的,這也與我國歷來重視教育有關,優質的人口結構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資源。
3.在地域結構上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但是各個區域之間存在環境和經濟發展程度的差異,因此人口分布不均勻,呈現出東西差距和城鄉差距。比如,以騰沖—漠河為界限,界限以東的人口從數量上要遠遠超以西地區的人口數量。東部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東部地區的人口還在以很高的增長率在增長的態勢。從城鄉區域發展可知,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擴大,城市人口約為8.1億人,鄉鎮人口為5.8億人,未來城市人口還會不斷增加,相應鄉鎮人口會減少。
二、人口結構變化趨勢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
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也會受到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比如,隨著我國城鎮人口的增加,農業人口的減少,以及人們學歷普遍提升,經濟發展必然由當初農耕經濟向經濟增長更迅速的工業經濟或是信息經濟轉變。同時,隨著總的人口數量下降,整個社會也不必負擔過重的人口壓力,可以將資源向更利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領域投入。
1.從年齡角度分析人口結構我國為緩解建國初期人口高速增長的壓力,開始嚴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有效地降低了我國人口增長率。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之前我國人口增長率為14.4%,實施后我國的人口增長率下降到了0.48%。人口紅利的優勢不在且老齡化的現象逐漸浮現,這對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我國的經濟進行產業升級,由原來的勞務密集型產業逐漸向服務、科技為導向的產業升級。從消費的角度來看,雖然我國已經踏入老齡化社會,但是老年人有儲蓄習慣,具有消費實力,如果能開拓老年人的消費市場,激發出老年人的消費實力;同時加大老年人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各項服務于老年人的設施,也有利于經濟的增長,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2.從教育角度分析人口結構人口結構從受教育程度來進行劃分,主要是體現人口的素質水平。目前我國要維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必須進行產業的快速升級,產業升級的核心就是人才素質的高低。勞動力素質的提升,能夠快速推動產業升級,為產業升級提供高素質人才。不斷調整人口結構中受教育人口的比例,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為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儲備人才。除此之外,一方面調整了我國的人口結構,另一方面通過加大對教育的投入,也促進了教育行業的發展,帶動國民經濟整體高質量發展。使我國的經濟由勞動力密集型的產業向科學技術密集型的產業轉型。
3.從地域角度分析人口結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自1992年開始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力資源的巨大缺口,使得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涌入。與此同時,開放程度更高、經濟發展更快的東部地區和基礎設施等各項資源落后的西部地區形成了對比,人們也更青睞于去東部地區發展,使得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激增。根據相關報告顯示,我國的流動人口數量占全國人數15%。大量的人才也促進了城市及東部地區的發展,外來人口的不斷涌入也帶動了東部地區的房地產行業的發展,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也需要更多人力資源。隨著近年來人口結構的變化趨勢,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我國產業結構從原來比較基礎的農業和工業的結構向新型高科技產業和服務業的轉變,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三、保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具體措施
由前文可知人口結構中人口總量不斷減少,人口紅利優勢不再、老齡化明顯并不影響經濟高質量發展。反而,企業因此不斷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和生產效率,實現產業升級,最終會促進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根據上文相關研究,為調整人口結構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了以下幾點具體措施。
1.加速城市化平衡城鄉發展與發達國家70%的城鎮化率相比,我國的城鎮化率僅為60%,從數據上來看,我國城鎮化率仍然有提升的范圍。隨著各種高效率的機械農具在農業生產活動中的廣泛應用,使單位種植面積的土地需要的人比以前減少了90%,讓有更多人富余出來可以進入到城市或城鎮工作。城市的工廠和服務業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正好能夠吸收農村多余出來的勞動力。與此同時,也要出臺相匹配的政策措施,淡化戶籍政策,讓從農村進入到城市的人口享受到和城鎮人口相同的福利,讓他們的價值得到體現的同時,也能在城市安家落戶。同時也要不斷給予農村經濟和政策上的支持,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保障留在農村的進行農業生產的人口的生活,不斷縮小城市與農村發展之間的差距。隨著近年來人口總量的減少,國家的生育政策也進行了調整,鼓勵生育,在一定程度也能緩解我國人口增長率下降的速度,延緩老齡化的速度。
2.重視人才培養,保障經濟高質量發展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升,特別是現在處于一個快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只要培養出越多的高素質人才就會實現我國經濟的更加高質量的發展。我國勞動力總量的減少,就要求現有的勞動力要創造出更多的價值才能抵消人口紅利優勢不再的缺失。這就要求國家深化教育改革,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首先是對基礎教育的投入,為青少年之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對高等優秀勞動力的培養,增加各個機構科研的投入,不斷激發優秀人才的創新能力,進而提升我國整體的創新能力;最后,也不能忽視對職業技術學校的投入,有些學生由于各種原因不能進入到大學學習,應該為這部分人提供充分的技能培訓,讓他們成長為企業和國家所需要的技術人才。
3.平衡兩者關系人口結構的變換和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二者相互影響,人口結構的變化會促進或阻礙經濟高質量發展,反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為社會發展積累大量資金,國家又會將資金投入到教育、醫療等方面,調整人口結構。所以,兩者是相互影響的關系,不斷調整、不斷進步的過程。解決這種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要根據各地區的發展程度和自身條件,因地制宜優化地域間的產業結構。針對我國人口受教育人口比重加大,國家應該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高素質人才的創新能力。
四、結語
近年來,隨著不斷對經濟等各方面進行改革,讓國家意識到了人口經濟對經濟發展還起到了重要作用、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在對我國人口結構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研究了人口結構對于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影響,并提出了相關的措施和建議。
參考文獻:
[1]王金營,劉艷華.經濟發展中的人口回旋空間:存在性和理論架構———基于人口負增長背景下對經濟增長理論的反思和借鑒[J].人口研究,2020,44(01):3-18.
[2]喬藝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化的演進歷程、特征與方向———基于人口、經濟與制度視角[J].城市規劃,2020,44(01):44-51.
[3]李成章.我國勞動力結構變化以及老齡化問題[J].區域治理,2019(52):37-39.
作者:彭云俠 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河濱街道衛生和計劃生育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