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學美術教育中的德育滲透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美術教學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門藝術類課程,中學美術對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教師要在中學美術教育中滲透德育,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技能的同時,品味藝術創作的魅力,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提高思想認識。
關鍵詞:中學美術德育滲透
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的背景下,中學美術教學引起了大眾的廣泛關注,美術課程的內容更加豐富,教學手段更加靈活多樣。為了踐行德育理念,中學美術教師要創新教學思路,把德育與美術教學相互融合、滲透,讓學生在接受美育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得到品德、修養方面的熏陶,進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深入挖掘教材,在教材內容中滲透德育
隨著教育理念的創新,人們開始明確意識到美術教育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德育水平的重要意義。美術教師開始嘗試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促進美術教學與德育的融合、滲透。以往的中學美術教學較為強調對學生美術知識、技能的培養,難以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理念,以中學美術教材為依托,深入分析教材內容,在教材中挖掘潛在的德育元素,把德育與美術教學完美結合,讓學生在學習美術知識的同時,感悟美術課程中的德育元素,進而使學生的情感因素與教學內容之間產生情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如,在講授中國花鳥畫內容時,教師可以介紹我國知名畫家齊白石的人生歷程。齊白石幼年時家境不好,多數時間以放牛減輕家里的負擔,閑暇時經常到村里池塘觀察小魚小蝦。14歲時,他成為了一個木匠,做起了雕花的工作。工作之余,齊白石以家里一本《芥子園畫譜》為師,學習國畫花鳥,使自己的雕花技術日漸成熟,成為了一名有名的木匠。25歲時,齊白石拜入大畫家胡沁園門下開始正式學畫,以畫肖像為生。但是齊白石并不滿足于現狀,開始了自己的游學之路,直到晚年才改變畫風,自創寫意花鳥,把蝦在水中游動的神態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教師通過介紹畫家齊白石的人生歷程,能夠使學生獲得深刻的體悟,明白只有不斷努力才能獲得成功。
二、聯系生活實際,在啟發教學中滲透德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美術教學在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德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在美術教育中滲透德育,符合國家推行德育的理念,也是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理念在美術教學中的體現。因此,教師應合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基礎上,認真分析教材,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重視教學活動的進展狀況,在時機合適的情形下滲透德育。如,在美術鑒賞課中,教師可以以“生態環境”作為這節美術課教學的主題,利用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在課件制作時融入生態保護方面的教育。教師首先可以通過介紹優美的風景,引導學生體驗大自然的美好;其次,通過多媒體展示,使學生深切感受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讓學生聯系實際生活,談論身邊有關環境污染的現象;最后,教師應順勢引導,讓學生討論如何力所能及地保護環境,引導學生從我做起,培養學生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環保意識,通過美術教學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
三、激發創作欲望,在創造培養中滲透德育
中學生往往擁有較強的想象力,喜歡無拘無束地自由創造。教師要改變“一言堂”“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興趣愛好,多為學生提供自主創作的時間,讓學生自主發揮、自由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并在創造力培養的過程中滲透德育。教師在美術教學中要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美術創作的欲望,在向學生傳授基本的美術知識和繪畫技巧后,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心境進行美術創作,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創作的興趣。如,在風箏欣賞教學中,教師在學生制作各種形狀各異、造型不同的風箏時,可以引導學生拓展延伸,了解寫意國畫藝術,幫助學生制作出漂亮的國畫仕女風箏、蜻蜓風箏、蝴蝶風箏等,在學生自主創作、充分發揮想象的基礎上,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體悟我國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從而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懷。教師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取向和精神修養,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為學生今后的健康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總之,教師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挖掘教材內容,尋找教材中的德育元素。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精神引領,讓學生在美術學習中得到美育、德育、智育等各方面的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作者:唐瑋瑋 單位:江蘇揚州市翠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