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教育專業中國畫課程教學改革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中國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專院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發展與創新,使中國畫在課程設置上占有很大比重,尤其在中小學,教師對于中國畫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在高專院校設置美術教育專業,主要是為中小學、幼兒園儲備教師人才。中國畫課程作為高專類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必修課程,其專業結構設置應科學合理,并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調整和完善。
關鍵詞:中國畫高專院校美術教育
一、高專院校開設中國畫課程的意義
談及中國本土文化,人們首先想到的大多是中國書法和中國畫。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表達方式,已經成為一個極具辨識度的中國文化象征。中國畫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之一,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在中國眾多繪畫種類中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具有區別于其他畫種的獨特的審美程式,是中國文學、美學、哲學的綜合體現。中國畫作為東方繪畫藝術的典型代表,在世界文化藝術的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很多東方藝術備受中國畫的影響。中國畫有著博大精深的藝術文明和嚴謹完整的繪畫體系,擁有毫不遜色于西畫的程式語言和審美價值。不論是從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從傳承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角度看,在高專院校開設中國畫課程都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夠彰顯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本土藝術的強大自信。同時,在高專院校開設中國畫課程也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首先,中小學教育體系推崇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以提高學生乃至中華民族的綜合素質為主要任務。中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毫無疑問是素質教育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在中小學美術教學中有著獨特的教育功能。高專院校有很多學生走上中小學美術教學崗位,作為未來的中小學美術教師,掌握中國畫的相關知識是十分必要的。其次,筆者在高專美術教育的教學中發現大多數學生對中國繪畫、書法、篆刻感興趣,這應該源自他們對本民族藝術的一種天生的崇拜和共鳴,這是非常珍貴的一種意識。這種本能與天性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引導,可能會逐漸消失殆盡,這不管對受教育者還是對施教者而言都是非常可惜的。
二、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中國畫課程設置現狀
目前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美術教育專業在校學生約120余人,為三年制教學,主要專業課程為素描、色彩、美術史論、中國畫、油畫、工藝與設計、手工制作、教學方法論、實用美術、畢業創作等課程。筆者根據教學實踐以及對課程教學的觀察,針對中國畫的課程設置,分析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的中國畫教學現狀。近年來,中國畫課程教學質量不夠理想,根據美術教育學生的課程體驗和反映,由于美術專業統招制度主要以西畫中的素描、色彩為主,部分學生之前較少涉及中國畫的相關內容。中國畫對于學生而言是一種新接觸的事物,他們理應熱情高漲,但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對中國畫課程有一定的抵觸心理。這種抵觸心理并不是因為學生對中國畫這門課程不感興趣,而是作為一門新課程,學生初上手并不容易,而學生剛剛入門正要深入研究的時候,課程又結束了。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的中國畫課程有工筆、寫意花鳥與山水、寫意人物幾門課程,分別有36、36、48課時,課時量相對西畫略少,間接導致學生對中國畫接觸不深,而難度越高,學生的逆反心理和抵觸心理也越高,最終形成一種惡性循環。另外,課時量少也導致了一些中國畫寫生課程和創作課程難以開展。學生僅僅學習相關技法,并沒有體悟“搜遍奇峰打草稿”的主動性,更沒有獨立思考、創作的機會,這與三年級的畢業創作課程銜接不夠,導致畢業創作的立意、形式都缺少一定的內涵和深度。畢業創作是美術教育專業學生三年學習成果的總結,也是對所學零散知識技能整合、提升的一個過程,各大專業院校對于學生的畢業創作都非常重視。與以往專業課程中以臨摹、技能訓練為主不同,學生從選題、構思、構圖到創作的過程,是對生活獨立體悟、思考的體驗和表達。但是,據筆者所了解,中國畫課程中并沒有設置相關與畢業創作銜接的創作課程,學生要從臨摹階段直接跨越到創作階段,其中的難度是很大的。筆者觀察近幾年大三學生的畢業創作,雖然技能方面較之前課堂習作有所提升,但在選材、立意以及形式、創作完整性方面還是有一些問題。學生最后呈現出來的作品缺少新意,在尺幅方面較為拘束,缺乏深度和內涵,這值得教師深思。
三、中國畫課程改革建議
1.選訂適用性教材
中國畫是一門歷史悠久且博大精深的藝術,關于中國畫的教學并非是幾十節或者一百多節課程所能涵蓋的。但高專院校學生學制大部分為三年制,去除半年實習時間,僅余兩年半時間完成大學期間全部課業,分至中國畫的課時較少。就學習時間而言,高專院校學生與本科院校學生相比便少了一年的學習時間,根據高專院校人才培養方案的不同,也無法開設類似本科學校的專業方向針對性學習。所以,因高專與本科院校人才培養針對性不同,課程安排和教材選訂也無法同本科院校一樣。尤其是在教材選訂方面,筆者認為,統編適用于高專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教材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材的內容設定、知識點側重方向、實用性等方面應根據教學需要仔細推敲。質量優秀、適用性強的教材能讓教師的教學工作事半功倍。
2.優化課程結構
在高專美術教育專業教學中,課程內容大部分偏重廣泛性和實用性,這樣學生可以盡可能多地掌握不同的繪畫技能,但沒有更多的時間深入學習感興趣的課程。在總課時量不變、課程增多的情況下,部分高專院校的美術教育形成一種重實用、輕傳統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存在一些弊端,不利于學生審美素養的長久發展。中國畫作為中國國粹之一,高專院校的中國畫課時是遠遠不夠的,但院校面對有限的總課時也無能為力,所以優化課程結構、調整課程安排是大多數院校亟待解決的問題。根據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的課程安排,以及對周邊同等類型高專院校的調查,筆者認為可以適當調整、整合課程,分模塊進行人才培養,并開設不同的專題研究小組,如基礎造型專題、西方繪畫專題、中國書畫專題、藝術理論專題、當代藝術風格鑒賞專題等;組建相應的工作室,針對不同專題開設專業必修、選修課程。這樣,學生既可以學習必修模塊內的專業基礎課程,又可以根據個人興趣選修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學習積極性得到激發;在保證學生完成基礎課業的情況下,可以使學生掌握一門專業精修課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3.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清代思想家魏源說過:“教人者,成人之長,去人之短也。唯盡知己之所短而后能去人之短,唯不恃己之所長而后能收人之長。”在教育事業中,教與學永遠都是相互影響、無法割離的。教師在認真教學的同時,也要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在高專院校中,大部分中國畫專業教師是各個美術院校、師范院校中國畫專業畢業的,他們接受了嚴謹的學院派教學模式,對傳統繪畫和當代繪畫都有一定的認識。但中國畫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多數從事中國畫創作的畫家窮其一生都在進行深入的研究。作為中國畫藝術的傳播者,高專院校中國畫教師提升專業水平是十分必要的。學校可以組織專業教師外出學習交流,增加與其他院校的互動,進行資源共享,鼓勵青年教師多參加專業進修,提高科研創作能力;教師可指導學生參加一些書畫比賽活動;教研室里的教師也應經常開展交流活動,溝通教學感想和心得感受,并相互提出建議。
4.完善專業配套設施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教學而言,良好的專業教學設備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學校可以設置專門的國畫室、臨摹室、作品儲藏室,給學生提供相對專業的專業環境和配套設施。由于市面上學生可購置的參考資料很多受到尺幅、印刷質量、成本的限制,學校可以購置一些印刷質量較好的古畫存于臨摹室,供學生參考。學校亦可在教學樓走廊和大廳制作一些展窗和展板,定期在學院里展覽學生作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樣,高、低年級的學生可以相互交流經驗,使校園更有藝術氛圍。
參考文獻:
[1]錢初熹.美術教學理論與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劉大力.高等藝術教育教學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3]徐丹旭.高師中國畫課程設置研究.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鄭文.高等師范教育的中國畫教學問題及對策.美育學刊,2013(1).
[5]曹桂生.全球化語境下中國畫教學改革的意義.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作者:王青 單位:嶺南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