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淺探(4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淺探(4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淺探(4篇)

    第一篇:媒介融合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摘要:在媒介融合全面滲入我們的社會、文化、生活的當下,高校的媒介素養教育再一次顯現出了其存在和設立的必要性、緊迫性。一方面,新媒體對受眾的激活使得傳統受眾由媒介的單一受眾轉變為參與者和生產者,媒介環境的改變帶來的是社會文化全面變革的連鎖反應;另一方面,新媒體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和利弊影響也需要我們客觀、理智、辯證地分析。本文以大學生為研究主體,以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為研究對象,從媒介素養教育在當下的必要性出發,考察分析媒介融合時代大學生與媒介關系的變化和影響,總結出媒介融合時代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難點及其成因,并為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供可行的策略方法,完成從主體出發再回歸到主體的分析。

    關鍵詞:媒介融合;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

    一、媒介融合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國內外對媒介素養的探究由來已久,一種具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廣義上的媒介素養指向的是廣大的媒介受眾群體對媒介信息的批判解讀能力和對媒介的使用能力。而上世紀三十年代,自英國學者李維斯和湯普森合著的《文化與環境:培養批判的意識》一書出版之后,西方國家便逐步將媒介素養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體系之中,并力圖能夠及時應對媒介變化所帶來的影響。早期的媒介素養教育基于一種保護主義的視角,將媒介文化作為一種大眾文化,或是群氓文化的代表而加以抵制,媒介素養的教育理念也是出于避免學生受到媒介文化的消極影響而展開。而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伊始,隨著媒介文化的發展,保守的精英主義分子開始逐步意識到媒介文化所帶給精英主義文化的抵抗、消解力量,并開始冷靜地分析媒介文化所攜帶的利弊影響,開始在學校的媒介素養教學課程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辯證地面對媒介文化的意識觀念。隨著媒介文化如火如荼的發展,媒介素養教育逐步加深加強,媒介素養課程開始幫助學生理性認知媒介文化后的話語權力,批判性地解讀媒介信息及文化現象。發展至今,當面對新媒體在全球范圍內的興起時,媒介素養教育則必然迎來一輪嶄新的變革。就我國的具體語境而言,媒介素養教育雖然一直被呼喚、被需求,但卻一直處于初級的發展狀態。許多高等院校依然固守著這樣的一種認識,即關于媒介素養課程的建設是專業的傳媒院校和學院應該考慮的事情,如果本校還未開設傳媒學院或相關專業,大可不必對其進行專門的學科建設。其實,這樣一種觀念可以追溯到我國傳統媒體時代關于大學是否應該開設媒介素養課程的探討,但我國的傳媒業在當時的發展還未成氣候,傳媒的話語權依然掌握在少數精英知識分子的手中,在媒介信息內容生產匱乏,信息傳播渠道窄化、單一的年代,受眾信任并依賴主流媒體話語,媒介素養課程在大學期間開設的必要性不甚明顯。但時至當下,我們必須清晰地意識到,媒介素養已經至關重要,甚至可以說,在大學開設專門的課程是刻不容緩。媒介融合實現的前提是新媒體的崛起,對于新媒體所帶來的改變,不僅體現在媒介生態上,更是與每一個媒介的受眾個體息息相關。當下的大學生多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新媒體思維邏輯和使用習慣,而新舊媒體不斷撞擊、融合也給學校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也顯示出了必要性:一方面,新媒體的賦權使得傳受界限得以跨越,傳統媒體時代的受眾在當下完全轉變成為了一個能動的生產者,大學生作為媒介使用的活躍人群,更是在新媒體全面滲入的媒介生態環境中成為了發聲者,如何讓學生在媒介融合時代更有效、更合理地利用媒介資源成為了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新任務、新挑戰;另一方面,新媒體雖然彌補了傳統媒體的自身障礙和弊端,在信息的生產、傳播、形式、反饋等諸多方面帶來了積極地提升和影響,但同時也應意識到,新媒體的信息生產、門檻較低,海量的信息之中魚龍混雜,信息質量良莠不齊。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正處于思想變革和定型期的大學生極易受到消極信息的影響,幫助大學生保持清晰、冷靜、理智的頭腦來面對新媒體的沖擊則成為了當下高校教育難以推卸的責任,媒介素養教育的意義也顯得格外重要。所以,不僅是專業的傳媒院校和學院需要專門開設媒介融合時代下學生媒介素養培養的課程,甚至每一所院校都需要開設相關的專業課或通識課程,進而提高學生的媒介素養,增強學生的媒介使用意識,培養學生的媒介使用習慣。但就目前的發展來看,許多院校還未能將媒介融合時代下學生的媒介素養問題當做教育教學和思想引導中的重要工作,依然在觀望甚至忽視。

    二、媒介融合時代下大學生群體的變化及其影響

    (一)大學生群體在媒介融合時代的變化

    從大方向上來看,媒介融合時代從兩個方面對傳統媒體進行了革新:技術與內容。媒介融合能夠得以實現的前提是技術的突破,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等自媒體平臺的建立為每一位曾經被動接受信息的受眾進行賦權,“人人皆可發聲”成為了可能。平臺的建立、傳播渠道的打通必然帶來的是對傳統主導話語權的解構,來自民間的聲音呈現出了與傳統主流媒體不同的話語景觀,內容的取向更加的多元、新鮮,信息量更為豐富?,F如今的大學生群體都是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他們更熟悉互聯網的邏輯思維,更能靈活的操作新媒體資源,就此而言,大學生群體在媒介融合時代呈現出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變化:第一,大學生媒介身份的變化。大學生群體不再局限于媒體內容的接受者,而是轉變為了媒體內容的生產者。大學生更愿意交流、表達,而新媒體的交互性、包容性、低門檻使得這一群體的訴求得以滿足。作為傳統媒體的被動接受者,大學生僅能接收到來自主權話語的規訓和信息,反饋機制的不健全和局限,使得該群體既不能夠自由的表達意愿,也不能能動地生產內容。新媒體的賦權完全突破了這種障礙,大學生可以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平臺上主觀地表達自我,一些新媒體信息交流平臺,如知乎、思達派等鼓勵并仰仗大學生的觀點表達,新媒體視頻網站也通過各種方式提供用戶以交流、表達渠道,比如彈幕、留言板等形式。可以說,人人手握話筒的時代已經成為了實然。第二,大學生媒介思維的變化。媒介融合的一個基本思想是基于互聯網的共享性和開放性,這使得大學生群體在內容的生產上逐漸由封閉走向開放。在傳統媒體時代,大學生囿于信息接收渠道的閉塞、單一,其媒介思維也相對封閉,只能依靠傳統媒體如廣播、電視、報紙來有限地彰顯自我。而在媒介融合時代,大學生的媒介思維變得開放,他們不僅樂于在新媒體平臺上“曬”出自己的生活,更使得他們對自我觀點的表達、與他人觀點的交流成為了可能。這些觀點不僅僅局限在對自我生活狀態、人際關系的認知,更是涵蓋了對社會、文化、政治的表達。第三,大學生媒介實踐的變化。媒介融合時代完全激活了大學生的內容生產能力和潛力,對自我和某一群體的媒介話語實踐也呈現出了從單一到多元的走向。微信、微博已經為大學生群體提供了一個信息生產和交流的平臺,但在一定程度上還是限于其社交圈子的框定,而對微信公眾號、網絡直播等新媒體的使用則完全跨越了有限的社交圈,走向了更為廣大的公眾視野。無需更多的限制,大學生便可以在多種新媒體平臺上自由發聲,其中更有獲得高關注、高熱議、高流量的學生個人和群體,其對社會的影響也日益顯著。

    (二)媒介融合對大學生的影響——日常生活的媒介化

    伴隨著媒介融合所帶給大學生群體的這三種變化,我們必須冷靜、客觀地看到其所帶來的影響。新媒體彌補了傳統媒體所固有的缺點,使得大學生在媒介融合時代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滿足,而這種新媒體所帶來的一個最直觀的影響即是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的媒介化。大學生對媒介的依賴程度逐漸升高,在新媒體的使用時間、使用頻次上也逐步攀升。新媒體已經強勢介入到大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之中。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媒體平臺社交取代現實生活社交。微信、微博等社交媒體的便利使得大學生將社交圈逐步由現實生活轉到媒體平臺上,大大削減了在現實生活中的社交時間。以微信為例,它有效地將現實生活中的關系導流到了平臺之上,通過平臺上的各種形式如朋友圈、群組、視頻音頻聊天等加之豐富、搞笑、極具網感的表情包、圖片的使用讓大學生群體對這一社交平臺更為依賴,并成為了與他人溝通、交流的主要場所。它的這些功能也使得以往點對點、點對面、面對面的線下溝通完全可以在平臺上操作完成。第二,社交圈強弱關系的轉換更為頻繁,社交關系聚合更為便捷有效且粘合度更高。新媒體的便捷、人性化使得大學生群體在現實生活中的強社交關系不斷弱化,取而代之的則是新媒體社交平臺上的人際關系建立。微博的標簽、興趣等功能以及微信的搖一搖等促使了社交平臺上的弱關系社交網的建立,只需要簡單的操作便可以和其他人成為好友或關注者、被關注者,同時現實生活中的強社交關系也將社交網絡在新媒體社交平臺上不斷地滲透和交叉,兩個陌生人可以迅速的因共享同一好友而成為一個群組中的“好友”。但無論是主動建立的聯系還是被動建立的聯系,因某種共同的愛好、興趣或特征,使得這種新媒體社交平臺的弱關系可在線上或線下成為強關系。因共享某一相同點如愛好或目的而建立起的關系網具有強大的粘合性,大學生更樂于在屬于自己的社交圈中進行網絡生活,同時和獲取信息。第三,新媒體平臺已成為大學生信息獲取的主要來源。智能手機的普及、形式多樣的資訊APP的開發、各種朋友圈、好友圈的建立已經讓信息的傳播從傳統主流媒體的一人獨大的藩籬中解救了出來。無論是主流媒體還是各大新媒體,都已經開始通過公眾號、APP搶占流量,獲得關注。甚至對新聞信息的獲取也不需要再依賴主流媒體,今日頭條、澎湃新聞等APP已經成為了大學生主要的新聞信息獲取來源。

    三、媒介融合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

    (一)媒介參與、依賴意識強,但缺乏基本的倫理、法律、道德意識

    前文中已經分析到,當下大學生群體的媒介使用頻次極高,對手機等新媒體的依賴程度更強,尤其是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社交軟件的誕生使得大學生將現實生活的社交關系網轉移至虛擬的網絡平臺之上,因其便利、快捷、人性化的社交平臺建設而弱化了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生活參與,現實生活中的自我表露轉化為了虛擬空間的身份隱匿。在許多如微博、知乎等社交、咨詢平臺上,信息者可以使用化名來隱藏自我的真實身份,從而為其言論的發表提供一層“保護衣”??梢钥吹剑槍τ谀骋簧鐣狳c事件的輿論表達中,不乏激進者、消極者,更有甚者在網絡上惡意信息混淆視聽、惡意煽動。有些高校大學生在其中也扮演了負面角色,肆意不良信息,參與不當言論話題討論,對明顯的反道德、反倫理的信息不加以抵制而是不斷炒作。其背后所彰顯的不僅是學生對媒介消費的隨意性,更是倫理、法律、道德意識的淡薄。

    (二)媒介使用動機“去精英化”

    一直以來,精英文化站在大眾文化,或群氓文化的對立面而牢固地把握著傳統媒體時代的話語權力,在媒介融合時代,新媒體為廣大受眾的賦權使得精英文化的話語權力不斷被解構,并全面迎來了雙方話語權力的交鋒與對壘。大學生身處于高校之中,接受的是崇尚精英主義文化的教育,雖然在時代的發展中不斷辯證地吸納著來自大眾文化的精髓,但也一直未曾放棄批判的思考。但現如今,許多高校大學生開始逐漸向群氓文化表示認同,甚至積極參與內容生產與創作。在新媒體的信息咨詢平臺上,不少大學生樂于在緋聞八卦、色情暴力的信息上駐足觀看,不僅參與討論甚至廣泛傳播。一些新媒體社交軟件所開設的交友功能和一些交友軟件更是將在校大學生視為主要消費群體,通過這些功能和軟件所進行的不加甄別的社交導致了大學生詐騙、暴力甚至兇殺案件的頻繁。尤其在網絡直播于2016年全面盛行開始,許多大學生便投身進網絡直播的浪潮之中,許多學生懷揣著“一夜暴富”、“網紅”的夢想在網絡直播上極盡手段展示自我,甚至不惜傳播低俗、色情的內容。

    (三)缺乏基本的媒介認知能力

    媒介素養的一項重要構成部分即是受眾對媒介的認知能力。許多學生受到所學專業的知識結構、思維邏輯的局限,缺乏基本的人文常識、事實判斷,而新媒體平臺上的信息內容包羅萬象,某些網站和平臺為了獲取流量而采用“標題黨”、夸大事實等方式方法對信息加以生產編排。這些信息極具誤導性、誘惑性,還有的信息本身即是虛假信息、謠傳言論,但卻采用了極具網感的生產編輯方式而獲得了大學生的關注,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在面對這些信息時,大學生群體往往極易受到蠱惑和誘導,缺乏基本的事實判斷能力,對該類信息中出現明顯的矛盾、錯誤無知無感、視而不見,一經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組和微博中或轉發往往會受到好友的關注和二次傳播,從而導致消極影響的擴大。

    四、媒介融合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難點及成因

    (一)媒介融合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難點

    媒介融合時代對大學生群體所帶來的改變是全面的,而對相應的媒介素養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下,媒介素養教育主要面臨兩大方面的難題。第一,媒介素養教育的工作難度加大。新媒體的信息傳輸特點是短、頻、快,且呈現碎片化趨勢。在傳統媒體時代,教育者得益于傳播渠道的閉塞、有限,可以將目光聚焦在主流媒體的信息生產、傳播、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但在新媒體時代,內容的生產是雙向、互動的,這要求教育者不僅要掌握傳統主流媒體的傳播理論,還要全面、重點掌握新媒體傳播、發展的客觀規律,并結合大學生的思想、生活現狀加以橫向、縱向的比對分析。加之當下大學生對互聯網、新媒體的認知更為敏感,在使用上也更為嫻熟,使得教育者在面對學生與新媒體的關系和一些全新的問題上難免捉襟見肘。第二,教育者的話語主導地位下降。傳統媒體時代的學生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但在新媒體時代,話語主體間的關系得到轉變,傳統的話語主體權利向傳統的話語客體讓渡,就大學生和其教育者的關系而言,大學生在新媒體環境中更愿意表達自我、張揚個性,對具有壓制性的權利體制表示抗拒甚至采取反抗行動。對于傳統的信息知識教化、灌輸不再安于沉默,而是大膽發聲,大學生和教育者之間的共識弱化。

    (二)媒介融合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難點成因

    第一,媒介素養教育意識與媒介發展內在需求不對稱。媒介融合,不僅僅是媒介之間的融合,更要求思維意識的融合,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更迭觀念,依然使用傳統的邏輯思維來指導媒介素養教育工作,且傳統的教學話語主體不懂得、也不認為應該打開思維壁壘,開拓眼界,加強互動,墨守成規所帶來的一個必然的結果則是主客體間話語矛盾生成和激化。媒介融合的內在要求是“以人為本”,其基本的操作理念也是充分挖掘人的潛能。高校大學生對新媒體的熱度已經充分證明了學生作為新媒體的消費者更是生產者的能動價值,只有將學生置于媒介融合的具體語境中去分析,將媒介融合對各媒體平臺的影響、對融合的內在要求進行把握才能有效確立教育教學目標,完善教育教學計劃。第二,教師隊伍建設不夠完善?,F在許多從事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教師是接受傳統媒體教育理念成長起來的一代,對于新媒體發展的把握相對偏頗,依然固守著基于傳統媒體的媒介素養理念展開教學工作,墨守成規、封閉陳舊的思維觀念依然占據主導,對互聯網的認知僅停留在表層狀態。媒介融合時代的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的首要任務必須是吸納相關的專業人才,完善教師隊伍建設。第三,教育與實踐相割裂。在媒介融合時代,雖然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信息生產、、集散平臺繁多,內容生產形式也更加豐富,但許多媒介素養教育者依然采取“新瓶裝舊酒”的教育方法。許多教育者所固守的媒體發展理念是將基于傳統媒體邏輯進行生產的信息內容套用在新媒體平臺上即算完成“媒介融合”,這是一種“信息+渠道”的物理層面的疊加,依然是一種注重內容而弱化實踐效果的工作模式。就該種思維觀念指導下的媒介素養教育,也依然保持著“知識+傳輸”的傳統模式,該種媒介素養教育的弊端顯而易見,一是未能充分傳遞正確的媒介融合的理念,無法建立媒介融合的知識框架,二是未能符合大學生對知識的獲取心理,對新媒體的實踐或停留于口述或停留于思想,未能真正付諸于實踐行動,學生依然無法得到相應的媒介素養的提升。

    五、媒介融合時代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對策

    教育是雙向的、是互動的,對于媒介融合時代的媒介素養教育而言,秉持開放、包容、平等、共享的互聯網思維理念展開媒介素養的教育教學則顯得尤為重要。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應該形成有機地互動,互補所長。所以,學校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有機運作則成為了必然。學者彭蘭認為,社會化媒體時代的媒介素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媒介使用素養,信息消費素養,信息生產素養,社會交往素養,社會協作素養和社會參與素養。也就是不僅要將媒介素養的重點聚焦在媒介之上,還應該注意到媒介與社會的關系。所以,高校的媒介素養課程建設中,應當立足于媒介而面向社會。筆者認為,媒介融合時代下的高校媒介素養教育需要在兩大方向上進行發力,一是將媒介素養培養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的體系之中,并進行精細化、發展式的建設;二是幫助學生形成自我規范,在實踐中摸索出新媒體發展規律,自覺提升媒介素養。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第一,各高校應清晰地意識到媒體融合時代所帶來的對傳統媒介素養教育工作的改變,并樹立轉型意識,不能再固守成規,一勞永逸,而是要發展、能動的看待媒介融合時代所帶來的新機遇和新挑戰。切實地將大學生的媒介素養,尤其是大學生的新媒體媒介素養作為培養目標。第二,各高校應聯系實際,結合自身和學生群體特點展開媒介素養的專業或通識教育。其基礎是課程教學的基礎理念,即立足于社會生活實際,把握本校或本院專業特點,將媒介思維融入到課程設計之中。具體要求則是在梳理清楚媒介理論的前提下積極展開實踐,著重培養學生的兩種能力,即認知和使用:幫助學生有效地使用媒介資源,充分發揮媒介的最大效能,同時幫助學生能夠明辨媒介信息,加強學生的媒介信息解讀、分析能力,客觀、理性地認知媒介信息及媒介事件。教育教學可至少從媒介意識、媒介文化、媒介生產、媒介倫理、媒介道德、媒介實踐以及媒介與社會、文化等關系幾個方面展開。教育教學中可以結合具體的、新鮮的、時下發生的媒介信息案例進行分析,強化學生的媒介倫理和法律意識,既不盲目輕信媒介上的虛假信息,又能夠有效樹立不造謠、不傳謠、不消極信息的意識觀念,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第三,教育者應首先掌握互聯網思維下的媒體操作方式方法,基本熟練掌握微信、微博等各社交媒體軟件的內容生產、編輯方式,還要實時更新思想,緊抓媒介發展動態,跟蹤媒介熱點現象,將課程切實地與社會生活緊密相連。第四,學校應該努力創造良好的新媒體氛圍環境。大學校園生活豐富多彩,其中有許多活動可以與新媒體資源結合。例如校園的網站、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等都可以讓學生參與實踐,并鼓勵學校、院系、社團的學生開創自媒體平臺,推動學生參與新媒體實踐,設立專門的教師隊伍對其進行垂直化輔導,并可設立相應的評價獎勵機制鼓勵學生進行實踐創作。綜上,筆者通過對媒介融合對大學生群體及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所帶來的具體變化和影響的分析提出了可行性的操作方法。我們必須要意識到的是,新媒體的發展迅疾高效,這對高校的媒介素養教育不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要時刻保持警惕和覺醒,對時下發生的所有媒介動態進行能動的反應,并將之結合具體的工作展開橫縱分析,才能夠幫助我們在新的時代更好地迎接挑戰,更好地把握機遇。

    參考文獻:

    1.彭蘭.社會化媒體時代的三種媒介素養及其關系[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2.王蓮華.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問題思考[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5).

    3.余秀才.全媒體時代的新媒介素養教育[J].現代傳播,2012(2).

    4.李朗,歐陽宏生.新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研究[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5).

    5.李曉韻.論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D].遼寧大學,2013(5).

    作者:冷爽 鄭石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助理研究員 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傳播學部博士研究生

    第二篇:參與式文化下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

    伴隨著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社會文化的不斷變遷,媒介素養教育成為一個充滿時代感的研究課題,本文著眼于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探討參與式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創新,以期為高校的媒介素養教育帶來有益的理論啟示。

    一、時代訴求:新媒體技術發展與參與式文化的興起

    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極大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引領人類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告別了以門戶網站為主體的第一代互聯網技術,如今的新媒體技術更強調信息的去中心化、重視受眾的參與性,無論是騰訊QQ、MSN、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還是備受青睞的各種UGC(用戶生產內容),無不強調受眾參與和用戶體驗,它們正以積極的姿態步入現代人的日常生活,構建了全新的參與式文化體系。“參與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ture)”這一概念由麻省理工學院亨利•詹金斯教授在其著作《文本盜獵者》中提出,隨著媒介技術的洶涌發展,普通公民通過對媒介生產過程的參與由媒介消費者變為媒介生產者,技術與社會的雙重變革催生了新的文化形態。①新媒體引發的變革不僅是信息傳受模式的變化,更重要的是,它極大推動了參與式文化的發展、個體交往和互動的重建及社會變革的推進。時至今日,隨著新一代互聯網覆蓋范圍的不斷拓展,參與式文化已成為一股正在崛起的全球性文化潮流,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媒介化社會和參與式文化的語境下,媒介素養被譽為與“科學文化素質和道德素質相比肩的另一種重要的公民素質”。②大學生是新媒體時代主要受眾群體和參與者,也是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對象。印刷時代的媒介素養側重于培養受眾面對大眾媒介的批判意識,隨著媒介與社會的雙重變遷,新的傳播系統和文化體系對當前的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個體的媒介素養不再局限于知識和技能的層面,更重要的是思想意識、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和文化修養方面的提升。在全民參與的時代,注重“媒介參與”的新媒介素養逐步取代了強調“媒介批判”的傳統媒介素養,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亦須因時而變,在目標、理念、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斷創新。

    二、目標與范式創新:賦權、參與和多重范式的融合

    臺灣學者吳翠珍認為,媒介素養教育的本質是在思辨人的價值問題,其終極目的也是促成個人的釋放和賦權。吳翠珍將“賦權”解釋為“個人有自主能力去分辨、選擇、評估媒體及其內容,進而通過理性的思考與對話,去影響、督促媒體改善內容,乃至培養公民產出創意的、良性的、教育的訊息,共同建構社區品位,從而提高社會的文化品質”。③隨著媒介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增大,作為新媒體的重要使用群體,大學生的釋放與賦權有了更好的實現途徑,通過媒介素養教育培養學生利用媒介表達自我、影響督促媒介、參與社會發展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必要。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為信息的制作、與反饋提供了平臺,增強了大學生面對媒介的能動意識和參與意識,這也要求傳統媒體環境中批判意識為主的媒介素養范式,轉向新媒體環境下以參與為核心的新媒介素養。通過賦權與參與意識的培養,提升大學生負責、理性的媒介表達意識和能力,最終形成通過負責理性的媒介信息傳播參與公共事務管理的意識和能力。另外,我國有著不同于西方的傳媒制度和媒介生態環境,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依然是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目標。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信息跨越國界廣泛流動有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價值沖突與文化多元廣泛存在,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一樣,具有信息者自己的意識觀念、價值追求和社會認知,與傳統媒體相比,其個人化的傾向更加明顯,信息的選擇更容易受媒介的經營理念、盈利目標、點擊需求以及更宏觀的新媒介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培養大學生媒介辨識和批判能力,提高對不良信息的批判和抵制能力,也顯得非常必要。在媒介素養教育本土化的過程中,針對我國特殊的傳媒制度和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發展狀況,雖然釋放和賦權是終極目標,但在當下,也許信息甄別、辨析與批判、釋放與賦權、媒介參與等諸多范式在不同情況下互相穿插、系統運用反而是一種恰當的模式選擇。

    三、內容創新:四位一體的“媒介素養之塔”

    在眾多有關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文獻中,研究者較多關注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教育手段和方法,而鮮有對教育內容的具體探討。學者盧峰構建了一個新的理論框架——媒介素養之塔,盧峰根據人們使用媒介的不同層次的需要,將媒介素養劃分為媒介安全素養、媒介交互素養、媒介學習素養和媒介文化素養等四個由低到高的層次,并將每個層次的學習具體為知識、技能、能力和態度。媒介安全素養要求媒介使用者清醒認識媒介對社會的負面影響,具有基本的倫理觀念和法律意識,擁有批判和質疑能力;媒介交互素養主要指媒介使用者利用媒介與他人進行交流的知識、技能、能力和態度,是新媒體時代參與式文化的需要;媒介學習素養主要指使用媒介獲取知識、學習技能、促進個人良好發展,是促進個人發展的重要環節;媒介文化素養則強調使用媒介時文明、民主,涉及文化自覺、國家主權等方面,是“媒介素養之塔”最高層次的要求,常被看作媒介素養教育的終極目標。④研究者以“媒介素養之塔”為理論基礎,在青島地區部分高校開展了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的問卷調查。調查顯示,新媒體是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29.7%的學生在使用媒介時能夠意識到保護個人隱私、人身和財產安全,自覺抵制有害信息;分別有46.3%和37.4%的學生有過個人信息泄露和參與暴力網絡游戲的經歷。大學生接觸媒介的動機主要是休閑娛樂、網上購物、人際交往、打發時間,而運用媒介進行學習交流的比例僅占15.6%,76.3%的學生能夠使用互聯網進行有效信息搜索(如使用中國知網等數據庫),8.6%的學生承認自己不會搜索信息。當問及做作業或寫論文中的網絡抄襲情況時,69.7%的學生承認有過從媒介抄襲文章的經歷,只有約30%的學生持堅決反對的態度。86.5%的學生通過互聯網轉發消息時不會考慮其真實性;面對媒介上明顯有違科學常識的報道,11.8%的學生會同媒介聯系、要求其糾正;近90%的學生會懷疑報道的真實性,但持事不關己、不予理睬的態度。在社交媒體或論壇上發表言論時,32.6%的學生能夠做到合理表達,大部分學生承認經常利用社交媒體宣泄個人情緒,而較少意識到利用媒介可以參與公共事務。調查中,68.4%的學生承認不了解媒介素養及媒介素養教育,這種狀況與傳播技術的快速發展、媒介環境的日新月異、社會文化的快速變遷顯得格格不入,加強和創新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迫在眉睫。

    四、手段創新:團體心理輔導運用于媒介素養教育

    在對青島市高校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展開調研的基礎上,筆者在所在高校開展了探索性實驗,嘗試運用心理學中的團體輔導方法面向大學生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實踐。作為一種心理學中常用的方法,團體輔導注重參與和互動,通過團體成員間的互動,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學習新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激發個體潛能,是幫助健康人群實現自我成長的助人過程。筆者面向全校學生招募參與者,在8名志愿者的協助之下,圍繞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基本內容要求開展了4次團體輔導活動,活動的主題分別是“我愛上網”“好消息、壞消息”“鏡頭對著我”“我來做廣告”。團體輔導活動通過參與者討論、展示自我,志愿者講解、PPT展示、播放視頻、傳授網絡互聯網等新媒體知識,主持者引導和參與者分享等手段,幫助學生了解互聯網及社交媒體的雙重功能,學習利用網絡促進個人發展的技能,了解新聞生產和傳播規律,學會正確區分媒體反映的現實和真實社會現實、合理宣泄和理性表達,培養參與者的表達意識和表達能力,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媒介參與意識,培養參與者思考、表達與創意能力,引導他們合理認識廣告,養成理性的消費習慣。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研究者和志愿者通過觀察、個人訪談、團體焦點小組訪談等方式搜集參與團體輔導的學生的變化,研究發現參與活動的學生有了以下方面的變化:了解了更多的媒介知識,認識到媒介現實與真實現實的區別;具備了一定的媒介安全意識,對媒介化社會可能給現實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有了更清醒的認識;掌握了更多利用媒介交流和溝通的技能,懂得如何合理合法地運用社交媒介擴展個人交往能力;獲取了更多的利用媒介獲取知識、增強技能、促進個人發展的素養,分析、傳播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懂得了文明使用媒介、自覺維護國家安全,具有了更高的文化自覺意識和國家主權意識。研究發現,參與活動的學生在媒介安全素養、媒介交互素養、媒介學習素養和媒介文化素養等方面都獲得了較明顯的提升。蓬勃發展的新媒體技術帶來了媒介景觀的巨大變化,催生著參與式文化的產生和發展,也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須因時而變,努力發掘新媒體帶來的有利因素,并注意化解其中的陷阱與危機,把握時代賦予的機遇,在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目標、內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不斷創新,綜合運用多種教育手段提高大學生對待媒介的知識、技能、能力和態度,增強學生的媒介素養,培養學生運用媒介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的能力。

    注釋:

    ①陶東風:《粉絲文化讀本》[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113頁

    ②蔡騏:《媒介化社會的來臨與媒介素養教育的三個維度》[J],《現代傳播》,2008年第6期

    ③吳翠珍陳世敏:《媒介素養教育》[M],臺灣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67頁

    ④盧峰:《媒介素養之塔:新媒體技術影響下的媒介素養構成》[J],《國際新聞界》,2015年第4期

    作者:于淼 單位:青島理工大學講師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

    第三篇:網絡輿論視角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分析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輿論備受關注,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的重要參與主體,其媒介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網絡輿論場。網絡輿論的有效監管、網絡輿論場的凈化以及減少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都離不開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高。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大學生教育體制中,強化大學生網絡輿論思辨力與自律力,增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法治教育,是加強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網絡輿論;媒介素養;大學生

    新媒體時代,技術的變革使得“人人都有了手中的麥克風”。網民借助互聯網平臺可以表達多元的意見和看法,這一方面使得公民的言論自由權得到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使得網絡輿論監控和管理成為備受關注的問題。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其中學生群體網民中占比達到25%,是網民中規模最大的用戶群體[1]。大學生群體作為網民群體中的主力軍,他們的態度、意見和情緒影響著網絡輿論的走向,同時他們自身也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而要想促進網絡輿論健康發展,同時減少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群體的負面影響,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教育是一個重要手段。

    1網絡輿論的概念和現狀

    輿論是指公眾對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2]。網絡輿論是指通過互聯網反映的輿論[3]。新媒體的普及使得特定事件發生后,通過互聯網平臺能夠快速廣泛傳播,網民能在互聯網平臺上暢所欲言形成意見、情緒和態度的集合體,短期迅速的爆發網絡輿論。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的轉型期,社會資源和利益的分配不均,生存的壓力,加上浮躁的社會風氣,易滋生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這些社會矛盾映射在互聯網上就易爆發網絡輿論,甚至在線上線下引發群體性事件,增加了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加上我國在風險管控和輿情管理方面能力的欠缺,網絡輿論已成為了一個備受政府、官員、學者以及各類機構關注的問題。從2016年發生的“女子酒店遇襲事件”“魏則西事件”“陸家嘴視頻事件”到近年來發生的“許霆事件”“鄧玉嬌事件”“藥家鑫事件”“我爸是李剛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重大網絡輿論事件中,都不乏看到、聽到大學生群體對這些事件的言論。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對網絡輿論的關注和參與度甚至超越對其自身的關注。

    2網絡輿論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必要性

    2.1網絡輿論的有效監管有賴于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升

    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當代大學生群體,有較強的互聯網使用能力,對互聯網存在著依賴性,他們活躍于虛擬網絡,思維發散,言語激進,有較強的維權意識,但易受情緒影響,缺乏理性。大學生群體的這些特點使得他們積極參與到網絡輿論中去的同時,也增加了網絡輿論的不穩定因素。加上互聯網平臺匿名性、虛擬性的特點,更容易導致非理性行為的發生。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的大學生,就容易在互聯網上發出不負責任的言論,甚至進行人身攻擊,出現極端化行為,形成網絡暴力。根據《2016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中的社會輿論分層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仍以10~39歲人群為主,占整體的74.7%?!?0后”“90后”是互聯網應用主體人群,“95后”“00后”人群作為新生代網民,正在逐步重塑網絡輿論的基本形態。大學生群體作為網絡輿論主體中的重要群體,在網絡輿論監管工作中不可忽視。

    2.2網絡輿論場的凈化需要大學生媒介素養的提高

    作為網絡輿論的主要參與主體,大學生群體既受到網絡輿論的影響,其自身也影響著網絡輿論場。低媒介素養的大學生群體,在虛擬的互聯網平臺上易滋生不文明行為甚至是違法犯罪行為。調查發現,有18.8%的學生在網上聊天或發表自己的看法時使用過不文明的語言或符號縮寫;有61.8%的學生表示在聊天室或論壇中曾遇到過其他網友使用臟話或帶有人身攻擊的語言[4]。部分大學生還成了色情淫穢、暴力恐怖、侮辱誹謗等不良信息的生產者和傳播者。目前在高校中,大學生群體并未受到良好的媒介素養教育,他們的媒介素養更多來自于以往的網絡使用經驗,但這些經驗不足以使他們在紛繁復雜的網絡輿論場明辨是非,文明行事。

    2.3減少網絡輿論對大學生的負面影響需要其媒介素養的提高

    網絡平臺為公眾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言的“公共領域”,形成了集結多元觀點的網絡輿論場。不同的價值觀念在網絡平臺上經常出現沖突現象。經常關注網絡輿論但缺乏媒介素養教育的大學生群體,對不良輿論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和思辨力,就易受到譬如色情暴力、國家分裂、民族偏見、宗教歧視、恐怖主義這些不良思想的侵害,在其行為和思想上都會產生深刻的負面影響。部分大學生還沒有形成正確而穩定的價值觀,就很容易使他們迷失在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中。他們的道德判斷力在多元價值觀念的沖擊下,變得十分脆弱,易受到不良思想的侵擾。

    3網絡輿論下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對策

    3.1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大學生教育體制中

    如今,網絡已成為大學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與網絡使用行為規范與否密切相關的就是大學生媒介素養的高低,高校應認識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把媒介素養教育納入到教育體制中。可以通過設置相關課程、學術論壇、社團活動、團日活動、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大學生傳授網絡知識和使用規范,提高其對網絡文本的創造、解讀和傳播的能力。還可通過印發宣傳手冊、網絡宣傳片、微信公眾號推文、校園官方微博、宣傳橫幅等多種多樣的形式將媒介素養教育滲透到日常校園生活中。

    3.2強化大學生網絡輿論思辨力與自律力

    大學生群體易受到網絡輿情的負面影響,究其根源在于對網絡輿情的判斷力和思辨力的不足。提升大學生對網絡輿情的判斷力和思辨力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一方面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另一方面也需要充分發揮網絡輿論的教育作用,引導大學生對熱點事件的關注,客觀看待事件中涉及的各方,提升其獨立思考的能力。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自媒體在校園內部對大學生群體進行輿論引導,進而建構大學生群體對網絡輿情的正確認知。在日常的網絡使用中,要讓大學生學會批判的解讀網絡信息,對網絡信息自覺加以辨別,自主獲取有益的信息,摒除有害的信息,使網絡為己所用。互聯網雖然是一個虛擬平臺,可以匿名發表言論,但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應提高大學生的自律力,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在虛擬網絡中注意個人言行。

    3.3增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法治教育

    加強對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教育,除了判斷力和思辨力方面的“智育教育”外,還要注意對其進行網絡使用的“德育教育”。首先,增強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可以將其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結合起來,用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大學生自覺樹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網絡道德觀,在網絡上發表言論時,注意文明用語,避免參與到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理性發表言論,不成為網絡暴力的施暴者。其次,增強對大學生的網絡法治教育,將其和相關的法律課程、通識教育課程、選修課程結合起來,向大學生講授互聯網相關的法律法規,結合部分大學生網絡違法犯罪案例,對其產生警示作用,增強其網絡使用的法律意識。

    參考文獻

    [1]第39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

    [2]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304.

    [3]童兵.新聞傳播學大辭典[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4:1228.[4]涂德祥.當代大學生網絡道德建設探析[J].人民論壇,2011(5):193-195.

    作者:程麗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第四篇:大學生新媒介素養調查及提升對策

    [摘要]信息爆炸時代,受眾對現實的理解、對信息的解讀與判斷無一不受到新媒體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對新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較強的接受能力,因此,擁有較高的媒介素養,即對信息的解讀和批判能力,以及如何獨立思考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形成顯得尤為重要。以電子科技大學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從媒介接觸、媒介判斷、媒介運用等方面開展問卷調查,全面分析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水平,為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媒介素養提供價值參考。

    [關鍵詞] 媒介素養;新媒體;影響因素;策略

    一、研究背景

    在當今的信息時代,大眾傳播媒介的觸角已經滲入各個角落,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隨著新媒體的壯大和發展,信息呈現出爆炸傳播的態勢,電腦手機等信息終端的多元化讓信息的隨時獲取成為可能。人們對信息的解讀、對現實的理解、對價值的判斷,無一不受到大眾傳媒潛移默化的影響。而能否理性使用媒介并有效利用媒介,對個人在信息社會中的生存和發展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媒介素養逐漸成為公民基本文化素養的延伸,成為每個現代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之一。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媒介素養研究在我國還是一個剛剛起步的嶄新領域,特別是能夠針對現實情況提出具有針對性和較強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還相對缺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我國媒介素養教育的開展和普及[1]。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快速成長期,他們對于新事物、新現象保持著強烈的好奇心和較強的接受能力,將受到來自大眾傳播媒介的廣泛影響[2]。然而,媒介競爭的日益加劇導致媒體信息低俗化、媚俗化傾向日益嚴重;媒介形式的多樣化讓大學生在媒介選擇上產生了無所適從;對色情暴力、違法犯罪以及謠言信息的刻意渲染,使得正處于人格成長期的大學生,在洶涌而來的媒介信息面前顯得十分脆弱。因此認識媒介、選擇媒介、接觸媒介,不斷增強自身媒介素養,提高自身對媒介信息的解讀能力和批判能力、培養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利用媒介的能力,越來越成為大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3]。

    二、研究問題

    “媒介素養”出自英文“medialiterature”,翻譯為中文,其具體涵義包括傳媒素養、媒體素養、媒介認知能力、媒介識讀能力等[4]。英國學者列維斯和湯普森于1933年寫的《文化與環境:批判意識的培養》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養”的概念[5]。關于媒介素養的定義,許多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學界一致認可的關于媒介素養的定義是1929年美國媒介素養研究中心(CentreforMediaLiteracy)給出的定義: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面對媒體各種信息時的選擇能力(Abilityto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tounderstand))、質疑能力(Abilitytoquestion)、評估能力(Abilitytoevaluate)、創造和生產能力(Abilitytocreateandproduce),以及理性的回應能力(Abilitytorespondthoughtfully)[6]?;诿浇樗仞B的概念和內涵,本文運用了一套衡量媒介素養的多層面框架,包括媒介認知、媒介接觸、媒介理解、媒介分析、媒介批判五個方面。同時由于媒介素養作為信息化時代公民的基本素養,其要求和內容也會隨著媒介特點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本次調查研究在原有媒介素養的基礎上,集中于討論新媒介接觸使用、批判取舍、互動交往和參與創造等方面的能力。本文通過三個維度,即本校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媒介教育經歷、經濟狀況;四項指標,即學生年級、每月支出、是否接觸過新聞傳媒相關知識、是否接受過新聞類培訓實習等[7],試圖回答各種維度、各項指標與新媒體媒介素養的相關性,從而回答本校學生知識水平、媒介教育經歷和經濟狀況對大學生新媒介素養的影響,并進而對本校學生的新媒介素養狀況做出總結性結論。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研究方法,運用交互檢驗和卡方檢驗等研究手段,用客觀數據反映本校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媒介教育經歷以及不同經濟狀況的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情況。

    三、研究假設

    在本次調查研究中,我們所想要研究的問題在于本校學生的新媒介素養現狀如何,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如有差異,那么是由于怎樣的因素而導致,是否同大學生的知識水平、經濟環境和媒介教育經歷有關。因此,本次調查中,我們所提出的理論假設是知識水平、媒介教育經歷、經濟環境狀況對本校學生新媒體媒介素養有影響,通過概念操作化,我們進一步提出了本次調查研究的三個研究假設:1.研究假設一:大學生新媒介素養與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由于大學生中存在著不同年級的劃分,我們認為高年級的學生比低年級的學生的新媒介素養要高,即所讀年級越低,其新媒介素養則呈現依次降低的狀態。2.研究假設二:擁有媒介教育經歷的大學生其新媒介素養高我們的研究假設認為,受過新聞傳播方面教育或者有接觸過這方面書籍、影像等資料的學生的新媒介素養高于沒接觸過這方面資料的學生;再者,有過媒體實習經歷的學生的新媒介素養要高于沒有實習經歷的學生。3.研究假設三:經濟狀況對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有影響由于大學生的經濟水平有差異,我們的研究假設認為不同的經濟狀況的大學生有著不同的新媒介素養,自身的經濟狀況對于其新媒介素養有著一定的影響。

    四、調查數據分析

    此次調查共發出問卷1210份,回收問卷經過有效性分析,共獲得有效問卷916份,調查對象分布于不同的年級和專業。其中大一164人,占比17.9%;大二311人,占比34%;大三221人,占比24.1%;大四125人,占比13.6%;碩士研究生90人,占比9.8%;博士研究生5人,占比0.5%。其中,男生743人,占比81.03%;女生173人,占比18.97%。在對916份有效問卷進行數據分析后,我們初步得出以下結論:

    (一)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與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

    在本次調查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受訪大學生隨著其所在年級的不同,對新媒介的認識、了解、使用情況均有不同。媒介素養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利用媒介為自身服務的能力。在問卷的設置上,我們提出了“遇到問題,您是否會通過互聯網尋求解決途徑”來檢測被訪者的媒介素養,如表1所示,很明顯,隨著年級的上升,“積極利用互聯網尋求解決途徑”的人數比例顯著增長,“有時利用互聯網尋求解決途徑”的人數比例下降。而選擇“較少利用”和“從未利用”兩個選項的人數所占比例較小,且隨著年級上升,選擇“較少利用”的人數比例下降。故總體情況顯示,大學生遇到問題時通過新媒介尋求解決途徑的頻率與年級高低呈正相關.同樣的,在被問及使用新媒介上的信息時是否應該進行選擇與辨析、對網絡上傳播的信息所持有的態度、對網絡中傳播的信息持懷疑態度時所采取的措施等一系列相關問題時所得到的答案,經過卡方檢驗和相關顯著性分析,可以推論出大學生對于新媒介的認識、了解、使用能力與其年級高低及學校級別呈正相關,換言之,大學生的新媒體媒介素養與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

    (二)擁有媒介教育經歷的大學生其新媒介素養高

    在本次研究中,我們將“媒介教育經歷”劃分為兩個維度,分別為是否接觸過新聞傳播學相關的書籍影像等資料、是否有在媒體行業的實習經歷。以是否接觸過新聞傳播學相關的書籍影像等資料為例,本次調查的有效樣本數為916,其中接觸過新聞傳播學相關的書籍影像等資料的學生樣本數為364,占總數的39.7%,非新聞傳播類專業學生樣本數為552,占總數的60.3%。例如:在“您認為在使用新媒介獲取信息時是否需要選擇和辨析”一題中,在接觸過新聞傳播學相關的書籍影像等資料的學生樣本中,有209人選擇了非常同意,占這一類樣本總數的57.4%;141人選擇了同意辨析,占這一類樣本總數的38.9%;14人選擇不同意辨析,占這一類樣本總數的3.7%.在沒有接觸過新聞傳播學相關的書籍影像等資料的學生樣本中,有211人選擇了非常同意,占這一類樣本總數的38.2%;311人選擇了同意辨析,占這一類樣本總數的56.3%;30人選擇了不同意辨析,占這一類樣本總數的5.4%。通過對圖1和圖2的比較可以看到,同意對新媒介傳播的信息進行辨析,其中接觸過新聞傳播類相關資料的學生中選擇“非常同意選擇和辨析”的比沒有接觸過的高19.2個百分點,而選擇“不同意選擇和辨析”的比沒有接觸過的學生低1.7個百分點。經卡方檢驗得出接觸與否與選擇辨析之間的sig值為0.018,顯著性明顯,說明是否接觸過新聞傳播類相關資料這一因素影響著大學生對信息的選擇和辨析行為,我們可以推斷接觸過新聞傳播學相關資料的學生在選擇和辨別信息方面的媒介素養更高。同樣的,在“對信息懷疑時會采取何種手段進行查證”“新媒介對其生活影響程度”“是否經常在網絡上發表看法”等問題進行調查時,通過對所得數據進行卡方檢驗,得出sig值均小于0.05,顯著性明顯,由此我們可以推斷接觸過新聞傳播學相關資料的學生更傾向于利用新媒介查證信息,更能正確、有效地利用新媒介及其傳播的信息,參與使用新媒體的頻率更高。綜合推斷,接觸過新聞傳播學相關資料的學生新媒介素養整體略高。

    (三)經濟狀況對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有影響

    在此次問卷設計上,我們通過每月可支配生活費用指標來體現大學生的經濟狀況。在本次關于大學生新媒體媒介素養的調查中,研究人員發現,經濟狀況對大學生新媒體媒介素養有顯著影響。調查數據顯示,不同經濟狀況的大學生,在對網絡信息持懷疑態度時,其應對策略顯示出較大的差異性,即經濟狀況越好,通過上網搜索資料查證信息的概率越大,與朋友討論持懷疑態度時的網絡信息的概率越小。此外,經濟狀況不同的學生,在以怎樣的方式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上體現出不同的態度取向及趨勢。從調查數據看出,隨著經濟地位的上升,大學生利用網絡發表看法的頻率是上升趨勢,其新媒體素養隨經濟狀況上升而上升。同時,在此次的調研中,我們發現不同經濟狀況的大學生,在面對新媒體信息選擇與辨析時,其所持態度無明顯差異;在對網絡信息所持態度方面,具有一致性;在是否會遭遇網絡詐騙以及新媒介對其本身所產生的影響并無明顯相關性。綜合以上各大因素,并從總體趨勢而言,本校大學生的新媒體素養與其經濟狀況呈正相關關系,即經濟狀況越好,其對新媒體的使用狀況越好。

    五、原因分析

    (一)新媒介的客觀屬性影響著大學生新媒介素養

    新媒介的產品特征以及它所營造的媒介生態都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大學生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并從小與“新媒介”親密接觸,因此他們的新媒介素養普遍較高;但新媒介“新”“快”“多樣化”“互動性”的產品特征以及它所塑造的新的媒介生態環境決定了新媒介素養不可能整齊劃一,并不是所有大學生都有能力和精力在短時間內去培養和完善自己的新媒介素養,也有不少青年學生因為原生家庭、經濟條件、地域環境等因素,無法很好地融入新的媒介環境去科學、合理地使用新媒介。新媒介的客觀屬性導致大學生群體內部新媒介素養產生差異[8]。

    (二)大學生個體差異造成新媒介素養差異

    當代大學生是伴隨新媒介成長的一代,是新媒介時代的重要見證者、參與者,他們是接觸新媒介最多、運用最頻繁的群體,見證了它的普及、發展以及每一個重大變化,但由于知識結構、文化程度、經驗累積等個人差異,大學生群體的新媒介素養仍存在程度上的差異。建構主義認為內因、外因相互作用會影響認知的發展,客觀的知識結構通過個體與之交互作用而內化為認知結構,并進一步指出認知是對信息的加工,它包括:基本過程和二級過程,基本過程是收到刺激時馬上發生的,是粗略、不自覺的過程,而二級過程則涉及有意識的控制,受到主體意圖、原有知識的影響。將建構主義的觀點運用到新媒介素養中,便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同樣的大學生群體,不同的學校、年級媒介素養會有明顯差異。雖同為大學生,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其原有知識結構和儲備更是因為年齡、成長經歷以及個人經驗而有所不同,當遇到新媒介的外界刺激,大學生群體對信息處理、加工、使用的過程受到原有個體意識、經驗的影響,相互作用下產生對新媒介的認知勢必會有所差異[9]。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新媒介素養的建構也受到個體差異的影響:新媒介在不同個體身上發揮著不同作用和影響,不同類型的大學生對新媒介的接觸、理解判斷、使用自然也不可能一致地保持某一水準。

    (三)“知識溝”的存在

    蒂奇諾提出的“知識溝”理論曾闡述道,大眾傳播的信息傳達活動無論對社會經濟地位高者還是低者都會帶來知識量的增加,但由于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獲得信息和知識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隨著時間的推移,最終結果是兩者之間的“知溝”不斷變寬,差距不斷擴大[10]。新技術新媒介的發展給所有社會成員帶來的利益并非均等的。在任何一項新技術發展的早期,首先受益的會是那些傳播活躍,既有信息儲備量大的社會群體,對新媒介技術及其傳播內容接觸和使用需要相關知識,這對信息能力較弱的人是不利的。而這些接觸新媒介具有先天優勢的人群,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傾向于經濟狀況更為良好的大學生。良好的經濟狀況使得這部分人群通過更早地采用和熟練使用先進技術和設備,能夠比其他人具有更多的信息優勢。除了經濟條件以外,對于媒介素養知識溝形成的因素,還包括不同人群在傳播技能上的差異。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較強的理解能力和較大的閱讀量,這有助于他們對公共事務或科學知識的獲取。此外,受教育程度越高,從先前的大眾傳媒和正規教育渠道得到的知識越多,而這又更有利于他們對新事物、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媒介更新換代的速度很快,知識溝不斷出現,往往是舊的知識溝尚未消除,新的知識溝又已形成。

    六、提升大學生新媒體媒介素養的對策分析

    (一)提升大學生群體認知新媒體信息的能力,高校要逐步地普及媒介素養教育我們的調研顯示,擁有媒介教育經歷的大學生其新媒介素養更高,這表明學校教育是對大學生群體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切實可行的系統化途徑。這種教育途徑更多的是從理論上提高媒介素養,是一種比較基礎、全面的教育。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起步較晚,更應該加緊步伐系統指導和全面統籌,將媒介素養教育納入高校教學體系,在理論上傳授大學生關于媒介信息認知的基本原理,從基礎上引導大學生正確解讀媒介信息[11]。高校可以通過建立合理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體系、選擇合適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模式、設置合理的課程框架和課程評估體系、加強媒介素養教育的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探索和創新媒介素養教育的新方法等措施來提升大學生認知新媒介信息的能力,并且讓大學生了解新媒介的性質、特點和運作流程[12]。

    (二)提升大學生群體分析判斷新媒體信息的能力,高校要教授判斷新媒介信息的方法隨著新媒體的內容生產及傳播呈井噴之勢,信息管控、網民道德及公民意識等問題已不可回避,新媒體的飛速發展使媒介素養的培養顯得越發重要。面對海量信息,如何評判其內容是學生群體亟需的必修課[13]。不同于認知能力,媒介批判意識的養成不能通過系統概念的學習一夕獲得,只有在點滴的課堂教學、講座及各類學生活動中慢慢培養起學生健康的媒介批判意識,將媒介判斷方法滲透到不同的課程教學中,使媒介素養教育和其他課程教育共同開展能夠起到互相促進的作用[14]。

    (三)提升大學生群體參與和使用新媒體信息的能力,高校要引導大學生正確實施媒介行為擁有媒介教育經歷的大學生其新媒介素養更高的調查結果鼓勵我們盡早開展新媒介教育并予以實踐。我國高校教育一直存在著重理論而輕實踐的頑疾,在培育好學生形成健康的媒介素養后,高校應適當引導學生將理性的認知和判斷訴諸于實踐,產生積極的實際影響。高??衫矛F有資源組織學生開展各類新媒介實踐活動,如創建校園手機報為全校師生發送每日新聞和生活信息,使學生感受到校園新媒介的便利性[15];搭建校園博客或者學習社區網站,鼓勵學生對其感興趣的內容進行互動;鼓勵學生全方面了解新媒介知識,并積極使用新媒體,投入到參與制作新媒體信息中來……學生只有體驗新媒體信息的策劃、開發與設計的全過程,才能夠切實理解新媒介傳播信息的意義和價值,進而主動地去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養。

    (四)提升大學生群體的新媒體媒介素養,從根本來說需要提高學生的受教育程度從“知識溝”的角度來看,受教育的程度與接收新事物、理解新事物、利用新事物之間存在良性循環關聯。這里說的“受教育”,不單單指學校在課堂上提供的知識內容,還包括對高校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健全人格塑造,價值體系建立等等方面。從這一點看,這與高?!敖虝恕薄耙缘掠恕钡幕咀谥疾恢\而合,甚至可以說,提升學生的新媒體媒介素養,正是高校實現“育人”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

    參考文獻

    [1]張克敏.大學生媒介素養的現狀和培養策略的研究—以湖南省湘潭市三所高校為例[D].西安:西北師范大學,2007:19-26.

    [2]謝曼妮.參與式文化背景下的新媒介素養研究[D].南寧:廣西大學,2011:5-7.

    [3]王倩.論當代大學生媒介批判意識的培養[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0(1):156-160.

    [4]NEGRETEA,LARTIGUEC.Learningfromeducationtocommunicatescienceasagoodstory[J].Endeavour,2004,28(3):120-124.

    [5]POTTERWJ.Argumentfortheneedforacognitivetheoryofmedialiterature[J].AmericanBehavioralScientist,2004,48:266-272.

    [6]THOMANE.Skillsandstrategiesformediaeducation[J].EducationalLeadership,1999,56(5):50-543.

    [7]于泓源.自覺主動提升新媒體時代媒介素養[N].法制日報,2013-11-07(2).

    [8]何慶良.施拉姆的傳播理論[J].新聞與傳播研究,1990(4):16-31.

    [9]陳樹湘.探析新媒體時代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J].理論觀察,2011(5):143-144.

    [10]TICHENORPJ,DONOHUEGA,OLIENCN.Massmediaflowanddifferentialgrowthinknowledge[J].PublicOpinionQuarterly,1970,34(2):159-170.

    [11]劉加勤.網絡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11):158-159.

    [12]曹艷.大學生新媒介素養教育的途徑[J].當代傳播:漢文版,2011(4):102-103.

    [13]黃樂,王冠中,付昌義.新媒體語境下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的路徑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5(5):19-20.

    [14]劉倩.新媒體時代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媒介素養提升的策略研究[J].山西科技,2015(5):110-111.

    [15]鄭麗.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和提升[J].新聞知識,2011(4):73-75.

    作者:雷穎 張倩 單位:電子科技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香蕉视频成人|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免费无码成人AV片在线在线播放 |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97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成人av电影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三区|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1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下载| 成人国产精品视频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久久电影www成人网|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成人动漫在线视频| 成人欧美在线视频| 老司机成人精品视频lsj| 亚洲成人aaa|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成人观看网站a|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 一级成人a做片免费|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app|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