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媒介素養與大學生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數字化新媒體時代是屏媒體發展的時代,是各大高校大學生進行網絡信息獲取、和傳播的主要途徑。媒介自身帶有強烈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多元文化極易導致價值判斷標準的模糊和道德觀念淡化。因此各高校大學生要堅定正確理想信念,避免被不良媒介信息干擾和錯誤思想誤導,這是對新時代大學生提出的嚴峻考驗。
關鍵詞:媒介素養;思政教育;現狀分析
2020年4月28日中國互聯網絡中心(CNNIC)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9.0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64.5%。在我國網民群體中學生數量占比26.9%是最多的。網民遭遇虛擬中獎信息詐騙占52.6%;冒充好友詐騙占41.2%;網絡兼職詐騙占33.5%;網絡購物詐騙占33.0%;釣魚網站詐騙占28.2%;利用虛假招工信息詐騙占23.7%。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沒了網絡就像魚兒沒了水一樣無法生存。學校在大學生形成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互聯網發展對高校學生來說無疑是把雙刃劍,既豐富方便了學生學習和生活,但也夾雜著負面、消極和有害的東西。文章就對粵北高校大學生媒介素養現狀進行線上線下的數據調研,挖掘出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深入分析。
一、調查情況
(一)調查對象與方法
基于本課題研究方向,本次調查對象為粵北地區各大高校學生。在調查方法上,通過線上線下問卷調查、學校實例收集、訪談等直接調查方式,力求最大范圍接觸調查對象,拓寬調查范圍。
(二)調查內容
1.學生性別、年齡、學校等基本信息;2.學生日常網絡行為調查;3.學生使用媒介的產生的影響調查;4.學生自身媒介素養現狀調查;5.學生按媒介素養培養與思政教育結合實際情況給出評價。從五個部分內容調研中,達到多方位了解大學生網絡使用與媒介素養現狀。
(三)調查樣本描述性統計分析
此次共發放問卷1437份,最后獲得有效樣本1332份,約占問卷總量的92%,符合統計學要求。性別上,男生670人,占比50.6%;女生652人,占比49.3%。年級上,大一年級學生324人,占比24.5%;大二年級學生332人,占比25.1%;大三年級學生340人,占比25.7%;大四年級學生326人,占比24.7%。理工類723人,占比54.27%,文史類609人,占比45.72%。對樣本人口學特征進行描述性統計,調查數據具有良好性別、年級、學科分布,調查對象樣本分布情況與粵北高校實際情況基本符合。
(四)調研結果分析
1.沉溺依賴互聯網屏媒介獲取信息學生日常獲取信息主要渠道是手機和電腦,分別占比98.03%、75.49%。利用電視獲取日常信息占比33.43%;使用報刊和廣播獲取日常信息占比分別是13.92%、13.77%;利用其他渠道獲取信息占比19.21%。日常上網時間主要用來聊天占比79.88%;聽音樂占比72.01%;看電影占比68.23%;玩游戲占比63.39%;購物占比45.08%;學習占比69.59%。上網時間控制調查,發現有63.09%學生對上網時間不做控制,比較自由。只有36.91%學生會有計劃控制上網時間,每天上網時間在1小時以內的占比8.62%,1—3小時以內的占比41.75%,3—5小時以上的占比49.62%。隨著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發展,大學校園里大學生進行信息獲取、傳播、交流等方方面面,更多的是選擇快捷及時的屏媒體。屏媒體是大學生生活與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生日常生活娛樂也傾向于選擇網絡聽歌、網絡看電影等網絡方式得到放松。而在網上社交平臺與朋友們聊天也是很多人的首選。數據調研中同樣發現,大學生上網時間過長,并沒有對自己上網時間做加以好管控。自我管理能力的缺失對大學生來說更加容易自甘墮落,在遠離學習道路上也越走越遠,造成畢業迷茫、就業困難。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學時代更是“三觀”培養主戰場。尚處于成長期的大學生易受網絡信息干擾,易導致價值觀扭曲、理想追求淡薄,影響三觀樹立。隨著網絡普及,營造良好網絡環境對大學生“三觀”培育至關重要。
2.“科技成癮”侵蝕大學生健康發展有8.32%的學生因上網嚴重影響睡眠,從而導致逃課。44.48%的學生反映會影響睡眠,導致上課質量不佳。47.2%的學生不會受到網絡影響。上網時間過長,66.57%的大學生認為會使自己生活質量下降;28.74%的同學認為會產生心理問題;25.26%的學生認為對周圍人或事易產生不信任感;31.16%的學生認為影響三觀樹立與培養;72.31%的學生認為會造成身體素質下降。現如今網絡已進入千家萬戶,遍布城市間每一個角落,而在高速順暢網絡環境下,大學生開始享受并過度依賴于網絡帶來的各種“福利”。對屏媒介的“好感”使大學生樂在其中,但也正在侵蝕著這一群體。部分學生表示沉迷于網絡已嚴重影響學習和生活,對身心健康影響不容忽視。大學時代學習和生活都較自由,絕大部分大學生對自己上網時間不做計劃控制,且絕大部分學生已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已使自己生活質量和身體素質下降、社交技能迅速滑坡,外在表現總是面無表情、心不在焉,不愛與人交流,對周圍的人易產生不信任感、戒備心理更強。只有31.16%的學生意識到了上網時間過長會影響三觀樹立與培養,網絡信息充斥著拜金思想、淡薄理想、人生觀沉淪、愛國主義缺失等不良言論,對信息不敏感的大學生來說極容易滲透到個人思想里面。大學生習慣了依靠手機、電腦查信息,做作業,動腦機會越來越少,想象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都可能受影響。長時間久坐不動,不僅易導致生長發育緩慢,身體平衡力和協調能力也會變差,易造成感覺統合功能失調,進一步影響大腦發育,產生心理問題。此外,電子屏幕強烈刺激,會直接引起視神經疲勞,導致視力下降等不良后果。網絡暢游過程中,網絡暴力、網絡色情、網絡賭博、網絡謠言、網絡詐騙等負面信息充斥著整個網絡,不僅是網絡安全存在的極大隱患,更是造成大學生心理問題、人格沖突、誠信缺失、價值觀扭曲的重要推手,虛擬網絡對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出了挑戰。
3.負面信息免疫能力不強,媒介信息的批判和思辨能力亟待提高當面對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的信息時,有10.89%學生面對網絡暴力、色情等不良內容時,會好奇選擇點擊查看;50.23%學生選擇視而不見;只有38.88%學生會選擇舉報。面對繁雜網絡信息,6.81%的學生不會對信息進行鑒別,全盤接收;13.77%學生選擇信息時很少考慮是假的;79.43%的學生會進行信息真偽鑒別。44.78%的學生表示身邊同學有網絡詐騙的經歷;55.22%的同學表示身邊同學沒有受網絡詐騙的經歷。對網絡信息判斷能力是衡量媒介素養重要指標。數據調查反映出絕大部分大學生在信息處理中,對信息真偽鑒別能力還是較強的,但依然有部分學生在獲取信息時會照單全收,不考慮真假問題,總體表現出的質疑能力較弱。網絡暴力、色情,網絡詐騙花樣層出不窮,大學生群體作為網民主力軍在自身媒介素養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極易隨波逐流、上當受騙甚至賭博成癮。自主化、私人化、平民化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信息話語權分散到了每一個人手中。媒介信息個人化加劇了信息傳播內容泛濫,網絡把關不斷降低,使網絡信息難辨真假,渲染炒作、泛娛樂化傾向嚴重。大學生思想單純、防范意識差、社會經驗少、辨別能力弱,網絡安全意識不強,非常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身處信息時代,面對媒介海量信息,需將媒介素養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提高大學生對各種信息選擇、理解、質疑、評估、創造與制作,以及思辨性回應能力。
4.媒介素養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刻不容緩對媒介素養教育完全不了解的學生占30.26%,對媒介素養教育了解一些的學生占64.6%,完全了解媒介素養教育的大學生僅占5.41%。81.39%的大學生認為媒介素養與思想政治教育有關;6.05%的大學生認為媒介素養與思想政治教育無關;12.56%的大學生認為媒介素養與思想政治教育關系不大。學校在培養數字公民方面的基本作用已不言而喻,在教育信息化發展進程中,對提高大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與水平確實格外重視,但只用很少時間和經歷放在對數字化發展審視上。據上述調研,對媒介素養教育有清晰認知的只占5.41%。大學生在對各種媒介的使用更多側重的是應用,即傳播和獲取信息。88.96%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在思政課上進行媒介素養教育。11.04%的學生認為沒必要在思政課上進行媒介素養教育的融合。面對“現在的思政課程與媒介素養教育結合的是否深入。”問題,50.08%的學生表示結合情況較少,需提升。17.55%的學生表示沒發現與媒介素養教育的融合。32.38%的大學生表示思政教育課程與媒介素養結合的較為深入。新時代傳媒教育應在“大思政”格局指導下開展。調研中發現,88.96%的大學生已意識到傳媒教育必要性。在高校中除傳媒學院,其他學院對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課程確實不多,這會導致對學生媒介素養培育不到位,學生信息思辨能力不強。傳媒教育關系到國家意識形態的關鍵領域,因此對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養至關重要。在沒有開設相關傳媒課程情況下,需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資源,使學生在思政課程學習中也可潛移默化獲得媒介素養教育啟示。在學校層面,需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課程學習和校園文化建設中,并制定專門實施配套方案和評價體系,保證落實效果。在社會層面,將媒介素養教育融入日常學生活動中,如社團活動、交流活動、文化活動等,利用大學知識講座、科普宣傳等喜聞樂道的方式提升大學生媒介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嘯杰.基于大數據的校園網絡媒體監控研究[J].科技傳播,2019(7).
作者:孟凡雙 單位:廣東松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