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兒童媒介素養認知重建提升路徑探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已由原本以技術賦能為主,轉變為以幫助兒童正確參與新媒介文化,適應復雜多變社會環境的全新理念。本文結合新媒介素養的核心概念,對新媒介時代兒童媒介素養進行重新審視,進而提出通過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元教育體系,幫助兒童更好地適應新媒介文化,從而抵御媒介社會帶來的負面沖擊。
關鍵詞:兒童媒介素養新媒介文化
認知重建媒介環境,影響的不只是成年人。媒介技術發展至今,以往成年人對于信息的“知識壟斷”已經不復存在。兒童對于媒介環境的適應,對于媒介的接觸程度比我們想象的更加迅速。有研究發現,兒童媒介使用的低齡化愈發明顯,且與成年人產生了明顯的“知識鴻溝”。隨著萬物皆媒逐漸成為現實,作為數字“原生代”的當代兒童,已經可以快速、有效地參與到如今的新媒體傳播環境中來。在兒童的新媒介接觸中,無論是“過度妨礙”或是完全任其自由發展,均會對兒童核心媒介素養的發展進程造成負面影響。兒童確實需要對新媒介的內容、運作、使用等有更多的了解。
一、新媒介時代兒童媒介素養的重新審視
無論是西方媒介素養教育的研究范式變遷,還是國內對于媒介素養的研究成果,一直以來都將認識、使用新媒介的能力當作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內容。以此為理論基礎,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的重心往往停留在媒介認知、媒介技術等初級階段,以及自我保護、信息批判等中期層次。但從現實情況來看,無論是理論研究進程還是兒童媒介素養的教育實踐,在目前的媒介環境中均顯過時。1.兒童對媒介的適應能力需要重新認識。從接觸與使用媒介的角度來講,兒童的適應能力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迅速。接觸媒介“低齡化”,使用媒介“熟練”化的趨勢在同時彰顯。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學齡前兒童,甚至嬰幼兒時期的兒童對手機、平板電腦等媒介產品產生極大興趣,并以一種“無師自通”的方式迅速融入。而至于自我保護與信息批判等方面,即使是參與媒介環境長時間的成年人,也會受到互聯網社會帶來的傷害,同時對信息缺乏辨識與深層認知。如何在復雜的網絡環境中真正實現文化進入,并且能夠正確地參與新媒介文化成了所有新媒介參與者共同的話題。2.兒童新媒介素養的教育理念需要革新。應該對傳統媒介素養教育理念有所借鑒,重新審視新媒介時代媒介素養教育的現狀與存在問題。新媒介時代,媒介素養正由傳統的媒介使用與批判能力逐漸轉變為現在的信息管理能力。對新媒體時代的傳播特征進行重新研究之后,美國著名傳播學者亨利•詹金斯對新媒介素養進行了定義:“新媒介素養是青年人在新媒介環境下需要具備的一系列文化能力和社會技能,其目標是鼓勵青年人成為當代文化的全面參與者,從而發展他們的技能、知識、倫理框架及其參與這一新媒介文化所需要的自信”。其中,新媒介素養概念的核心轉變,正是我們前文所提到的從使用媒介到利用媒介參與社會的重要能力。正如尼爾•波茲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描繪的那樣,新媒介利用各種媒介符號與渠道,輕而易舉地打破了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原本界限。如今的兒童,其言談舉止已經出現了“成人化”的特征,同時,也被新媒介帶來的復雜社會文化所影響。新媒介時代,正在對兒童具備的媒介素養提出要求。3.兒童應具備的媒介素養技能需要重新評估?;谝陨犀F實,詹金斯提出了新媒介時代兒童需要具備的十一項媒介素養技能,即游戲能力、表演能力、模擬能力、挪用能力、多任務處理能力、分布式認知能力、集體智慧能力、判斷能力、跨媒體導航能力、信息傳播能力以及談判能力。可以發現,這11項核心技能最終強調的是兒童在新媒介環境中如何實現個體與他人,以及個體與環境的有效交互,其核心精神就是在虛擬環境中如何更好地生存與適應。兒童需要通過具備這樣的能力,充滿自信地參與到新媒介傳播與新媒介文化創造中去,從而實現全面發展。
二、新媒介素養培養需要重視技術與人文的創新交融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即訊息。新媒介改變的是人們認識世界、談論世界的方式。兒童參與新媒介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所以部分學者認為,兒童可以在無干擾的狀態下順利獲取新媒介素養。但實際上,新媒介素養核心能力的缺乏,使得兒童很難在虛擬與現實的世界中自如的轉換,甚至出現社會化過程中的深度迷失。例如,王國華曾經在論述中描述了“互聯網的規則”。網絡區分于其他傳媒的根本就是在于它所表現的規則。我們無論在互聯網中做任何事情,都遵循著一定的特定規則,這項規則不同于現實生活,但卻有很多相似之處。許多普通人極其適應這項規則,于是很容易在互聯網中得以實現自我。互聯網對于知識的吸收與傳播,都有別于傳統媒介?;ヂ摼W絡的容量大、覆蓋面廣、可檢索、可保存以及交互性等特點,都因為它的特殊規則所致。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兒童在新媒介環境中“文化進入”時,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接收信息、辨識信息的同時,真正理解并正確參與信息折射出的特定規則與文化。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兒童,如果無法做到這一點,都不能算做真正實現了新媒介參與。所以筆者認為,新媒介時代的兒童素養教育,應該在技術邏輯、批判邏輯的基礎上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延伸。1.形成適宜兒童的新媒介文化參與體驗。兒童群體可以很迅速地接納新媒介技術,但在新媒介環境營造的種種文化環境中卻顯得格格不入。例如,在目前以社交網絡為主的網絡環境中,基本沒有兒童群體專屬的文化圈層存在。由于多方面的需求,兒童很早便擁有了移動互聯設備,并且也很樂于參與其中。由于專屬的文化圈層缺失,兒童在觸網時,只能被動參與到成年人所營造的網絡環境中。比如,我們經常會在游戲社區看到成年玩家與“小學生”玩家的直接沖突,也能在視頻網站彈幕中看到兒童的各種不適。在類似沖突中,處于弱勢一方的基本都是兒童。所以,兒童不斷在近成人化的文化體驗中接收信息,容易造成人文精神的扭曲和社會責任感的缺失。主要原因即在于兒童在新媒介參與中的文化參與感缺乏。此外,兒童在新媒介參與中過度依賴“技術接入”,其思想會隨之變得簡單,對于新鮮事物的認知和學習能力會不斷變弱。這就像惡性循環,兒童對于技術的愈發熟練,致使他們過早接觸本不屬于他們的文化圈層,使兒童沉溺于游戲、短視頻等新媒介產品的短時刺激中,而喪失了原本應有的文化學習能力。2.提升兒童的新媒介環境認知能力。新媒介始終在為我們創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它由符號組成,看似虛擬卻具有很強的被依賴性。在兒童新媒介使用中,“擬態環境”帶來的未知數似乎越來越明顯。兒童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同時缺乏必備的理性思辨能力,容易被媒介所制約,產生“媒介依賴”。例如,兒童在手機游戲中,其游戲行為可以很快得到積分、裝備等回報,但卻忽略了現實社會中“延遲回報”已經成為常態。這使兒童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焦慮,甚至與現實社會漸行漸遠,產生相應的心理問題。學界中曾有數字化的互聯網交流將人們重新帶回了“口語傳播時代”的說法,人們在交流中,似乎并不用擔心自己所說的內容是否真實有效。同時,互聯網成員之間的關系也從原有社群生活中的直接聯系,轉變為以信息為媒介的全新的虛擬關系。新媒體環境下,各類新型媒介產品使兒童沉迷其中,卻忽略了現實生活的實際參與。因此,兒童的關注度習慣于放在新媒介產品的多種形態上,而喪失了情感聯系的最基本能力。另外,新媒體的時效性可以讓兒童快速、長久地接觸最新信息,也使得兒童的情感變得麻木,患上“新媒介依賴癥”。3.改善兒童的新媒介信息選擇能力。目前,很少有父母或教師能夠感同身受地對孩子進行新媒介素養教育,而是用嚴格控制的方式取而代之。數據顯示,有超過50%的家庭,會用限制時間的方式,來嘗試對兒童媒介接觸進行引導,在部分家庭中,這似乎變成了唯一的方式。而這樣的手段一方面激起兒童對新媒介環境的好奇心,使兒童對于手機等新媒介設備產生深度的依賴,除了生理上的傷害外,這樣的依賴持續時間越久,“精神消耗”越嚴重。我們不止一次看到這樣的新聞,某兒童因為使用手機的原因與家長發生嚴重沖突。同時,由于兒童的“媒介崇拜”造成的新媒介信息的無選擇接收,使得兒童的媒介生活中充滿著不確定因素,如暴力、色情、不良文化等。新媒介對兒童的“文化侵蝕”,似乎是法蘭克福學派一直秉承的觀點,大量國內學者也曾就這一點表達過擔憂。遺憾的是,這樣的擔憂似乎慢慢變成現實。兒童時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時期,但由于以上原因,兒童在新媒體環境中,正面臨著“人格挑戰”。通過媒介素養教育來提升兒童的新媒介信息選擇能力,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仍然會是媒介素養教育領域重點討論的話題之一。
三、新媒介環境下兒童媒介素養的提升路徑
目前,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在國內多個城市已經提上日程,但仍以兒童使用媒介的能力為主要培養目標。部分學校的課程體系基本沿襲原有模式,并無實質性變化。新媒介環境下,兒童媒介素養能力的提升,一方面需要革新培養觀念,將核心目標轉向兒童的文化參與、環境認知與信息選擇能力上來。另一方面,也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社會引導多重發力,以適應新媒介環境中的媒介素養發展訴求。1.學校應成為強化兒童新媒介參與的重要陣地。學校教育自始至終便是媒介素養教育的主陣地。兒童媒介素養教育,尤其在學前教育中,不應僅停留在媒介的初步認知與簡單操作層面,而應該鼓勵兒童主動參與其中,接收信息,辨識信息并主動創造屬于自己的文化體驗。目前,部分發達國家已經正視到對兒童進行新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并開始在學校教育中付諸實踐。例如,美國的LeeElementarySchool利用網絡和沉浸式體驗設備讓兒童觀察各種天文現象并獲取數據,打造兒童天文實驗室,從而自主開展研究。將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有機融合起來,以達到其“會學習、會生活、會合作、會創造”的教育目標。在學校中提升兒童的新媒介素養,一是要將新媒介素養的核心內容貫穿至課程教學與課外活動實踐中,著重偏向于兒童在接觸媒介中對新媒介的全方位體驗,同時,鼓勵其利用新媒體表達自我觀點與情感,進行個人畫像。二是讓兒童在新媒介體驗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成為媒介內容的制作者與傳播者,進而理解和掌握新媒介的適用技能、創新方法和道德要求。2.家庭應該成為兒童新媒介素養教育的啟蒙者。父母在兒童社會化的進程中,扮演著奠基角色。兒童的社會化能力,大部分來自與父母的日常溝通。如嬰兒在2個月的時候,就具備了揣摩撫養者心理的能力,即社會性的微笑。對于父母來講,一是改變傳統觀念,用積極、理性的眼光看待新媒介產品,不斷提高自身的新媒介素養。二是摒棄傳統“嚴格監控”的新媒介教育方法,轉而學會在新媒介環境中對兒童進行正確引導,教會其如何認知新媒介中的復雜信息,如何利用新媒介表達自我,在自我懷疑或受到侵害時如何有效地保護自己。這些不僅有利于提升兒童的新媒介素養,還能夠加強父母與兒童之間的深度溝通,有利于保護兒童的健康成長。3.社會應該成為引導兒童新媒介素養教育的并行者。雖然目前媒介素養教育已經基本納入到我國的各階段教育體系中,并且在家庭教育中越來越受到重視,但由于兒童的低齡性等特定因素,兒童新媒介素養教育似乎仍然未得到社會重視,甚至與整體媒介素養教育體系漸行漸遠。在網民“低齡化”趨勢愈發明顯,兒童逐漸成為新媒介環境中新生力量的現狀下,兒童的新媒介素養理應得到重視,通過社會引導逐漸降低兒童新媒介使用中的負面影響。一方面,應主動營造適合兒童且受兒童喜愛的新媒介文化環境,縮短兒童接觸成年文化的時間,保護其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受傷害。例如,目前的兒童互聯網應用中,似乎很少在互動、交流、文化營造等方面下功夫,這也致兒童喪失了主動創造媒介文化圈層的基礎條件。另一方面,相關部門應主動關注兒童的媒介信息接觸,通過未成年實名認證等強制方式及文化介入等柔性手段,加強兒童的新媒介使用干預與引導,以期實現對兒童的根本性保護。
四、結語
新媒介環境下,兒童原有的技術適應潛能似乎已經被充分的釋放。新科技革命的進程不斷加快,而我們所處的媒介環境也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作為新媒介全新參與者的兒童群體,對其新媒介素養不斷進行理論上的重新審視,進而探討其培養路徑,應是學界的常新話題之一。
參考文獻
[1]劉蓮蓮.新媒介素養教育的理念、體系與格局[J].傳媒,2019(17).
[2]王國華.從社會規則到網絡規則[J].網絡傳播,2005(08).
作者:董小宇 楊湘豫 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