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感教育下兒童空間色彩藝術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環境作為感官教育的重要構成很大程度影響著兒童認知心理的養成,是因為兒童的成長是在與環境互動中自然地嬗變。本文旨在指出兒童空間色彩藝術設計對于兒童審美能力提升的意義,考慮兒童五感的特殊性,探究色彩藝術在空間中的情感化塑造與表達,為今后相關的設計實踐梳理思路。
基于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兒童空間設計合理與否將對其心理和生理發育產生重要影響,是兒童學習技能、培養審美的關鍵場域之一。兒童通過游戲過程感知環境,并依據色彩對事物進行辨認,下意識接近溫暖明快、感染力強的色彩說明兒童對色彩的美感取向取決于視知覺特征與個人性格屬性的關聯。本文從色彩藝術的角度切入,規避成人視角對空間的片面感受,找尋以環境設計為門徑的展開兒童本位感官教育方式,探究新時代兒童美感教育新途徑。
1.美感教育
隨著近年素質教育的改革推進和諸多學科在兒童早期發展畛域的綜合研究,兒童審美感知力培養的重要性愈加得到廣泛承認,面向兒童的美感教育目的在于浸潤審美意識、培養藝術創造力,進而塑造認知能力與健全人格。藝術即經驗,日常點滴作為藝術創作的元點,以不可端倪的美的形式沁潤兒童心靈,這些經驗會在未來某個時刻集聚成審美啟蒙。碎片化美育啟蒙對兒童而言是有別于傳統課堂的美感教育模式,是一種從自然中獲得直接經驗的無痕教育。而兒童空間作為美育實施的重要媒介,運用色彩藝術開發其美感教育功能,提高兒童情感表現力、拉近美育與兒童的距離已然成為時下熱門課題。
2.兒童空間設計原則
研究兒童心理,不能否認自身發育主導作用,不能忽視所處環境有教育意義的影響。從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塑造“環境教育理論”,到瑞吉歐教育奠基人馬拉古奇指出“空間是教育的第三位老師”的觀點,都一再明確空間與感官教育的關聯性。為有計劃地進行利于兒童認知和創造能力發展的美感啟蒙活動,考慮兒童五感的特殊性以及參與社會交往、建立社會情感的必要性,兒童空間設計應遵循啟蒙性、參與性、安全性原則。
2.1啟蒙性
兒童個體差異性并不影響美育表現規律與特征,這意味著兒童空間設計原則在啟蒙性上有跡可循。兒童空間在融入象征著自然生長意義的元素作為無形賦予兒童自然教育以外,更重要的是構建藝術性色彩鋪排,透過空間筑件的色彩療愈力量誘發兒童的思考和想象,對兒童的色彩觀和性格養成產生積極影響,因而由色彩闡發的空間藝術啟蒙是生動的、具象的、有表現力的。
2.2參與性
兒童參與度是衡量設計是否合理的重要標準,基礎設施、植被覆蓋、功能分區、交通流線均需以兒童使用為導向,允許兒童自由穿行的環境才可能成為支持探索人文世界的真實場所(見圖1)。植入美感教育的空間在參與性上有更高要求,即從融入環境到沉浸情景的突破,兒童在空間中探索、發現、想象、計劃、模仿等一系列無意識行為都應得到周邊環境的即時饋還。為保持兒童五感與動態環境的互聯,考慮如何從兒童視角探求美感詮釋是藝術教育難點,也是空間設計中需要反復推敲的要點。
2.3安全性
兒童自控和平衡能力在量化體適能活動中日趨增強,但由于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應避免出現尖銳邊角、易碎材料等可造成意外的因素。同時兒童思維將實現由具體形象到抽象邏輯的過渡,空間體量與排布擬定義活動意圖將迎接新的挑戰。場所活動將是毗連系列創意的游戲過程,適當地探索危險是借助自然來開發兒童蘊含著、卻往往被忽視的力量與智慧,以及應對困難與挫折時煉就的勇氣,這是兒童面對宏觀世界、建立自我認知的第一步。
3.兒童空間⾊彩藝術探究
兒童通過直觀表象感受色彩藝術形式,但并不意味著兒童難以理解抽象概念。兒童對色彩擁有相當原始的認知,純度高、對比強、色調明快的色彩較符合兒童的需求,故基于美感教育的空間色彩藝術可以進行以下方面的探索。
3.1整體景觀⾊彩把控
為誘發兒童對環境的好奇和探索,環境教育理論提倡將環境內部與外部融合,賦予空間彈性設計,利用兒童與自然的親密感使得視覺信息和創作思維得到深化,色彩藝術內在毗連不容忽視。兒童對明快、活潑的顏色有普遍的偏好,這為他們旺盛的生命力賦色,于是色彩豐富的兒童教育空間被廣泛建造。透過美感教育理論可以明確提升兒童探索的熱情和培養藝術感知力不能依賴明快色彩的使用,否則會導致兒童涂色認知陷入誤區,難以實現有效的美感發展。兒童空間應從整體上把控色調以呈現色彩微妙的過渡,規避單一色彩情感傳遞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形成固有的判斷,以及為提升空間辨識度錯失兒童自發地從環境色彩中感受色彩、認識色彩的機會。如案例中(見圖2),色彩斑駁的戶外平臺穿梭青瓦灰墻與古城老樹之間,看似豪放的用色理念卻讓兒童在近觀歷史的同時激發他們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以及探索未知的內驅力。整體協調的用色有利于空間中圖形化語言的刻畫,使空間具備一定的可讀性,對兒童的色彩感知啟蒙便是潤物細無聲的。
3.2自然元素⾊彩營造
城市建設進程累積了諸多矛盾的當下,通過色彩營造使兒童感受到更多歸屬感的美育空間,營造充滿生機的兒童空間,自然元素運用是經濟又有效的一種手段,其視覺文化感受是其他設計形態無以代之的。整體把控色彩范圍之后,空間中實現美的聯想與象征將依賴于自然的本質,這是兒童與空間長期接觸后形成的風格認識,是驅離空間后仍能提取的藝術美學感受。即便受到干預依然能巧妙影射自然存在形式,喚醒兒童潛意識中對自然的親近感。利用自然元素劃分區域或點綴局部決定環境情景的多元性,組合、排列、拼接、圍合等多種形式需要反復對比和考量,即整體打破、重組塑造、扭擰變形、科技表現都是可行的設計思路,但自然元素攜帶的體積感切勿造成兒童的焦慮心理。
3.3交互空間⾊彩設計
為強調兒童的參與感和互動性,運用“人景交互”方法找尋適童設計新思路是有意義的。色彩作為環境設計的第一要素,與建立景觀和使用者可持續關系有著共同的理論支持,借用色彩可以更好實現“人景交互”,換言之,在現代科學與前端材料中融入時下的藝術手法,即從人文內涵的層面和空間可被感知的美。視覺是兒童獲得外界信息的關鍵途徑,有一定視覺認可的環境往往更能獲得兒童的互動。交互空間色彩藝術在兒童空間的感化誘導,主要有三,關注兒童色彩心理需要,合理搭配色彩更加激發兒童探索的興趣,提高空間利用率,達成場地綜合調配;介入色彩可靈活實現分齡設計,優化群體的差異化教育實踐,隱匿各年齡段兒童共同活動將產生的干擾;色彩的屬性或旨趣是拓展交互形式的有效途徑,彌補場地活動模式固定化短板。
4結語
兒童空間作為新時代美感教育實施進程的重要載體,應該從傳統教育空間的明艷設計中脫離出來,從空間設計的啟蒙性、參與性、安全性等原則剖析,對整體到構件進行色彩藝術營造策略追溯,試梳理適合新時代的兒童空間設計的新思路,希望作為日后兒童美育環境設計實踐的一次開墾和探索。
作者:夏婉彤 馬瑞睿 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