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農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也是經濟建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受技術水平和發展理念等影響,人們為了推動經濟發展而采取了破壞環境的行為,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當前在“三農”工作開展的過程中,非常關注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強調在發展農業經濟的過程中,做好農業生態建設,維護農業生態環境。
人類生產生活在極度依賴著自然環境的同時,也在不斷適應和改造著自然環境,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密不可分[1-2]。但當前人與自然之間存在一定的矛盾,在以農業經濟發展為依托的新農村建設浪潮下,我國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然而隨著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漁業過度捕撈和土地嚴重污染等問題,并沒有得到足夠重視[3]。只有正視存在的問題,保持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調發展,才能收獲“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4]。
1博興縣農村經濟發展現狀
1.1種植業結構逐步優化
博興縣農業種植結構進一步優化,達到優質小麥14700hm2、優質瓜菜4000hm2、優質花生3333hm2、優質大豆2667hm2、優質胡蘿卜667hm2;建成高標準農田6667hm2,發展設施農業2133hm2。1.2三產融合全面提速牢固樹立全產業鏈發展理念,堅持區域布局、重點突出、三產融合,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進一步加快,博興縣土地流轉面積累計15900hm2、土地托管面積4286.7hm2。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持續深化,全縣核查農村集體資產約9.67億元。多種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創新村社合一、產業融合、村企合作等多種村集體經濟發展模式。博興縣322個行政村全部實現有集體經濟收入,年收入超過5萬元的有219個,占比68%。
2基于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相關理論
2.1農業經濟學理論
農業經濟學是建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互作用的基礎上,與交換、分配等經濟活動要素聯系起來,對經濟運動規律進行探索的學科。隨著人類農業活動的發展,農業經濟學理論也在不斷變化。這種變化既包括古代農業中評價農業的觀念,也有與古代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有關的觀念。農業經濟學在英國工業革命過程中取得了新的理論進步,推動了農業產業鏈提升,是農業經濟學研究的開端。以此為契機,20世紀以來,一些國家紛紛引入相關理論,對農業經濟學進行詳細研究?,F代農業經濟學研究的內容越來越豐富,門類越來越廣。這個過程中,對循環經濟以及資源配置研究的比較多。同時,在技術的支持下,人們認識到要想發展農業經濟,就必須協調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環境發展,二者是相互連接、密不可分的。現代農業經濟學理論中出現了一個新的內容,那就是農業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發展理念。踐行這種理念,能夠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做好環境資源的保護工作,走農業可持續性發展道路。
2.2農業生態學理論
生態學是生物體與環境相互作用的學科。農業生態學是國家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源泉。農業生態學的發展要引進先進的生態理論,完善生態學技術手段,建立健全的生態制度,創新生態技術手段,使相關人員更好地研究生態環境系統,以促進農業的發展。農業生態學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顯得尤為重要,可以形成反饋機制,將農產品與資源更好地融合,促進農業經濟的全面發展。農業生態學是以農業為基礎,以農業與經濟學融合,并在農業的基礎上展開研究。農業發展要站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上,解決農業經濟與環境資源利用之間的問題,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這個階段需要找到一種平衡的方式來保持農業生態與產業經濟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
3我國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3.1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
3.1.1經濟推動不夠。經濟推動是讓更多人參與生態農業生產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但從發展生態農業的角度看,國家層面的經濟補償機制不健全,經濟促進力度不夠,發展生態農業的動力不足[5-6]。在復雜的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或個人進入市場的最終目的是獲得足夠的經濟效益,對生態農業的態度也是如此。此外,生態農業的發展不僅涉及農業本身,還涉及資源開發、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的存在對生態系統農業本身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阻礙。因此,如果沒有足夠的補貼,投資者是不愿意冒險進行投資的。3.1.2農村基礎設施不完善。近年來,我國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不僅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有廣大民眾的支持。但是,應該看到,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仍面臨一些困難。最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基礎設施不足以滿足當前農民的需求。相關研究表明,大部分農村地區缺少完善的物流網絡化服務體系,農產品運輸困難。此外,一些農民不知道如何利用互聯網進行營銷,造成了產銷兩斷的問題,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3.1.3發展保障不足。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除了需要資金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先進技術的保障。作為一種全新的農業生產方式,生態農業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創新的推動。然而,現實情況是,政府、企業以及農民均對生態農業的未來發展持有不樂觀態度。第一,政府層面。盡管政府正在積極投入資金,對研發團隊投入高,但大額投資存在較長的資金周轉期,從客觀上對政府的持續投資意愿造成了一定阻礙。第二,目前公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不強,技術盜竊問題很可能發生,因此企業在研發上花費大量資金和精力的結果很可能被埋沒,投資者遭受巨大的經濟損失。第三,農民層面。生態農業的高門檻、多學科交叉等特點,使得農民既不是政策主導者,也不是主要投資者和技術創新推動者,因此在農民缺少足夠資金和能力的前提下,只能以執行客體的身份被動參與到生態農業發展中,難以影響生態農業,主觀參與意愿不足。
3.2協同發展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2.1農業現代化生產模式尚未建立起來。農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種影響力較大的新模式,那就是農業現代化生產模式,但這種模式并沒有全面推廣或全面建立。在技術、制度等多種因素的限制下,粗放型的發展模式還沒有完全地轉化為集約型的模式,沒有全面提升當前的農業生產效率,所以改善生態環境的目的尚未達到。雖然很多地區的農業部門都在積極推廣多樣化的合作經營方式,但部分村民的思維固化、村莊的農業機械設備較少,無法積極推進農機現代化、農產品深加工等多項工作,這阻礙了各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3.2.2土地等資源的保護意識不強。村民要利用和養護好土地資源,需要在提升耕地質量的過程中采取保護性耕作或者生態復合型種植的方式,例如輪作輪休等方式,同時要積極使用有機肥和環保型的農藥。但這只是理想的狀態,就現實情況來看,由于政策理念的缺失,很多村民缺少對土地等資源的保護意識,在開發農業資源的同時,不注重保護工作,無法實現發展和保護的良性循環。3.2.3農業企業或村民的法律認識不夠?;鶎拥男麄鞴芾砉ぷ鞑坏轿?,村民及農業企業缺少法律意識,在利益的驅使下常常會作出一些違反農業用地管理規定的行為。例如,在使用非農業建設用地時不主動使用劣地或者荒地,而是非法占用一些優質土地或是耕地。這些農業企業或村民甚至沒有認識到這種行為觸犯了法律,會受到相關處罰。
4農業生態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的目標
4.1高效與集約目標
當前,很多地區依然是粗放型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生產種植效率較低。無法實現農業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同發展,更無法實現農業集約化發展。這種情況又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例如,投資率高但產出比較低,在消耗大量生產資料的同時,嚴重破壞生態環境,造成當地的農業生產效率與其他產業差距明顯。這些問題又會降低整個國家的農業經濟發展效率。
4.2協調與和諧目標
協同發展的前提是提高二者的協調性并實現和諧發展。就當前的農業產業情況來看,要想提高某個產品的產量,就無法實現優質生產,二者很難兼顧。這表明現階段的農業生產中,產量和質量是存在矛盾的。從協同發展的角度來劃分農業經濟的類型,那么可以劃分為中間型、生態型以及非生態型。簡單理解,生態型就是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提升生態效益;非生態型實際上就是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會產生一些不好的行為,降低生態效益;中間型則是前兩種類型的一種平衡。當前,農業經濟實際上就處于中間型。如果能夠合理調整生態型以及非生態型的活動,就能夠保持二者的平衡,在發展的同時,做好保護工作??紤]到當前的生態環境以及農業生產受現代科技的影響越來越大,要合理利用現代科技,調整二者的狀態,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讓二者保持協調性。
4.3可持續演進方向
無論是在農業經濟還是農業生態中,都能夠看到可持續的存在,而且這種可持續還會影響到二者的關系、結構以及功能等多個方面。從整體角度來看,無論是農業經濟還是農業生態,在可持續生產的過程中,都有著比較相同的特點,那就是在原有體系的基礎上協同、優化以及再造,這也表明這兩者都在持續性地不斷向前發展。因此,人們要想讓農業經濟以及農業生態可持續性演進,就要朝著高效、集約、和諧、協調發展的方向前進。
5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路徑分析
5.1建立健全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就現實情況來看,要想實現二者的協同發展是非常困難的,但并不是無路可走。一是必須遵循生態規律,分析農村建設過程中的現實情況,科學利用開發各種自然資源,做好生態環境評價工作。二是根據評價結果、不同作物生長規律等,進行農業生產方面的調整。同時要分析當前的農業經濟生產特點,結合生態環境的現實情況。三是調整農業產出活動。例如為了提高土地肥力,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必須要調整當前的農業生產結構,不再種植單一的農作物,而是要根據土地的特點及各地區的種植情況,種植豐富的農作物,健全當前的農作物生產機構形式。這是提高生態系統能量轉化率的一種好方法。此外,還要根據各地區的農業資源特點,建立立體式的資源開發結構,這樣就能夠有效避免人們在農業生產的過程中只關注產量而不關注生態環境保護的情況。
5.2強化對各種污染源的把控
雖然已經制訂了協同發展的目標,但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還是比較困難的。這個過程不僅要保護水土資源,還要保護森林資源。其中,最基礎的保護工作就是控制污染源,所以要大力推動清潔化生產,并加以積極推廣應用。同時,利用多種技術,建立環境評估指標。例如,現代化生態檢測技術,根據檢測結果,調整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環境檢測工作能夠讓農業生產經營活動更加合理。當前,已經有一些地區應用了清潔生產模式,取得了比較理想的環保效果。這些地區減少了農業生產過程中帶來的環境問題,降低了負面影響,有助于加快農業市場結構的全方位優化。此外,為了建立更加完善的產業鏈,還要積極地推廣環保型飼料、加強秸稈燃燒的監控工作,這樣才能夠有效地控制農業生產的污染源,美化農村環境。
5.3積極開展農業生態信息模式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為多個行業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帶來了更多的發展契機。在協同發展的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能夠建立農業生態信息模式,搭建相關的農業信息生態平臺。這樣就能夠在已建設的信息平臺上,分享各種信息資源、進行無障礙信息交流。同時,要通過該平臺大力宣傳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的各種政策,讓公眾對生態環保有更全面的認識,有更強的生態觀念。這樣也能夠為生態農業的發展提供一份支持。
5.4做好農業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一是農業用地的保護和利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要依靠農業技術,努力提高單產,滿足作物正常生長的需要。二是農資使用經濟與綠色環保相結合的原則。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農資。另一方面,在制定農業生產計劃時,要根據作物種類,在盡量減少的前提下,確定施肥和地膜管理方案,促進對生態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三是有效利用水資源。對此,可推廣滴灌、噴灌等先進農業灌溉技術,在滿足農業需要的同時,將水資源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
5.5提高協同發展意識
協同發展效應的構建,與農民行為意識息息相關,一些農戶由于未經過相關技術培訓、自身文化程度不高等,過于重視短期利益。盡管采取單一種植和過施化肥農藥等,表面上獲得更多的產量,但長期來看損害了土壤微生態結構,增加了土地負擔。就地方政府而言,需要提供支持,幫助農戶接受教育并強化培訓、充實培訓內容、拓寬培訓渠道,切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與能力。使廣大農戶在積極學習有關先進技術的同時,養成協同發展的良好意識。
6結束語
新時期,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農業經濟和農業生態環境協同發展的重要性,開始積極探索協同發展的路徑。但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完成。農業是國家的重中之重,在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保持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的協調發展十分重要。應認清兩者的內在聯系,開展農業生產模式建設、生態農業推廣、農業資源利用、農業污染源防治、現代生態農業推廣教育指導等工作,改善農業經濟結構,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王修美.淺析農業經濟與農業生態環境如何實現耦合協調發展[J].商訊,2020(12):183.
[2]高鄧.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路徑研究[J].農業經濟,2020(5):19.
[3]楊建民.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對生態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J].現代農業科技,2020(12):243.
[4]邵豐產.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分析與研究[J].農技服務,2017(10):173.
[5]許蘭菊.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J].改革與戰略,2015,31(12):76-78.
[6]白臣.探究農業生態環境與農業經濟協同發展路徑[J].中國儲運,2020(11):187-188.
作者:孫麗萍 單位:博興縣湖濱鎮公共事務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