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生態環境問題與實施對策淺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金山銀上不如綠水青山。本文從工業污染、農業污染兩個方面簡述當前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結合工作經驗,從做好農業生產布局、優化農業生產模式、發展農業生態技術三個方面,提出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實施對策。
關鍵詞:農業;生態環境;存在問題;實施對策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生態環境肩負著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美麗中國建設多項重任,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之舉。
1農業生態環境存在的問題分析
1.1工業污染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的城鎮化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化進程逐步加快。在城鎮化的大潮之下,城鎮規模日甚一日,由內至外大幅度擴張,而城市的外圍就是農村。由于城市擴張和國家工業、制造業的迅猛發展,大量工廠和企業搬到了城市外圍,甚至扎根到了農村。工業生產產能大、效率高、速度快,但不可避免帶來了環境污染。工廠排出的廢水、廢氣、廢渣,雖然經過有關部門檢測后達到了合格排放的標準,但仍然有一些不良企業弄虛作假,陽奉陰違,鉆法律空子,其排出的廢棄物對農村的人居環境和農業生態環境有著極大的破壞性,是導致農村生態環境受到污染的主要源頭之一[1]。此外,城鎮規模變大,大量人口涌入城鎮,不但加劇了城鎮負擔,而間接影響到對農業生態環境。
1.2農業污染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逐漸增多,為了養活更多的人口,農業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人們砍伐樹木,填平湖泊,采取一些列措施肥沃地力,在土地上精耕細作,以求提高糧食產量。當前,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人力已從農業生產中很大程度解放出來,但我國多山地而少平原,且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并不平衡,因而在廣大農村地區,傳統農業、半機械化農業、機械化農業、環保農業、節水農業、設施農業、立體化農業、可持續化農業等多種農業生產模式并存。從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影響的生產模式主要是粗放型農業,而其中影響較大的包括因秸稈燃燒而導致的空氣污染;因地膜的大量應用和不規范管理造成的白色污染;因畜禽糞便、尸體的隨意處理而導致的水體污染;因大量使用化肥、高毒高殘留農藥而導致的土壤土壤污染和水體污染等。
2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實施策略
2.1做好農業生產布局
做好農業生產布局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重要舉措,可從根源上有效防止工業生產和城鎮廢棄物對農業生態環境帶來的“入侵”,并能有效集中農業生產資源,對后期穩步推進農業生產的升級轉型和綠色農業的發展奠定基礎。農村基礎設施薄弱,經濟發展緩慢,且農民接受教育的程度整體較低[2]。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從宏觀層面整體布局,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基地、農業生產示范區、現代化農業推行網點等農業生產保護區域。制定相關保護措施,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不允許興建工廠,不允許以農業生產、經營的名義開展其他非農業務,不允許私自搭建建筑物、構筑物等。保護政策應具有一定的延展性,擴大覆蓋面積,保障基本農田保護區的外圍不出現污染嚴重的重工企業及相關制造工廠。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對于已存在的工廠,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該組織搬遷,而不能搬遷者,應實施持續化、全面化的環境監測,確保其對農業生態環境不構成污染。總之,以物理隔離的方式規避、堵塞、遠離污染源,為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動力引擎。除此而外,劃定基本農田保護區等,在客觀上能夠有效提高農業生態環境宣傳、監測、保護等工作的效率,節省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的投入,避免治標不治本,治頭不治尾等消極現象的出現。宏觀布局的同時,微觀布局也需要同時開展。農業是廣義命題,包括農業(種植業)、林業(造林營林)、牧業(養殖業)、漁業(水產養殖)、副業(農民附帶從事的加工業)等。我國疆域遼闊,幅員萬里,不同區域之間的地形、土壤、光照、降水、溫度等農業生產要素有著較大的差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不同的地區,農業生產應該遵循自然規律,舍短取長,最大程度發揮出資源價值、生態價值。按照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思路,因地制宜的布局農業生產。客觀來說,人類活動與自然生態之間是此進彼退,此退彼進的動態關系。人類生產力上升,對自然的改造能力增強,就會盲目地與自然規律對抗。比如說,有的地方降雨少,或者是水源并不充分,但人們為了經濟利益,堅持發展水稻種植[3]。水稻種植的灌溉量很大,在缺乏水源的情況下,人們就會開采地下水。而由于降雨量遠低于蒸發量,對地下水的需求不斷加大,如此一來,水稻種植并沒有多大的成效,而寶貴的地下水資源卻因為過量開采而枯竭,進而導致當地的整個生態系統、經濟體系受到嚴重沖擊,得不償失。古人將農業生產稱之為“靠天吃飯”,一方面,反應了農業生產不夠穩定,缺乏保障;另一方面,說明了農業生產不能與自然規律相違背。
2.2優化農業生產模式
空氣污染、白色污染、土壤污染、水體污染等點面穿插一體的污染,導致農村地區的空氣、土壤、水源、野生動植物和人居環境受到很大沖擊。而優化農業生產模式,將粗放型農業生產升級為集約型、技術型、生態型農業生產模式,是曲線式、螺旋式的漫長過程,不是一日之功,不能一蹴而就。針對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關于秸稈燃燒,不少地區開展了積極的宣傳工作,嚴禁農戶在田間地頭焚燒秸稈,一經發現,處于相應金額的罰款。雖然宣傳工作力度很大,但并沒有深入人心,農戶依舊焚燒秸稈。在被他人舉報或被有關人員查處后,其余農戶會選擇在夜間悄悄焚燒秸稈。農戶為什么明知故犯?直接原因是因為很多地區的農業生產脫離了畜力的使用,農民家里沒有養殖牛、馬、豬、羊等牲畜,秋收后遺留下的大量秸稈失去了價值,甚至找不到存儲空間。秸稈沒有經過加工處理,不能直接還田,在有限的時間內,秸稈實現不了天然渥酵,只會阻礙下一階段的農業生產。對于廣大農戶來說,他們不知道秸稈焚燒會帶來空氣污染,只知道焚燒后的灰燼能夠肥沃地力,焚燒是最為經濟和便捷的方法,因而才出現了屢禁不止的現象。處罰不是目的,只是為了小懲大誡,關于禁止秸稈焚燒,立足點著落于完善的配套設施。秸稈并不是一無是處,在擁有相應配套設施后,秸稈可以變廢為寶,實現一物多用。比如說,通過粉碎秸稈還田來補充和平衡土壤中的營養元素,特別是稀有礦物質元素,取之于田,還之于田;可以通過微生物技術使之變成畜禽所需的飼料;還可以通過技術手段加工變為能源、紡織、建材等行業的原材料等。關于地膜帶來的白色污染,應立足于科技創新,從源頭處降低污染源。地膜的主要成分是聚氯乙烯,英文簡稱PVC(Polyvinylchloride),是氯乙烯單體(vinylchloridemonomer,簡稱VCM)在過氧化物、偶氮化合物等引發劑;或在光、熱作用下按自由基聚合反應機理聚合而成的聚合物。聚氯乙烯就是我們常說的塑料,而塑料中絕大部分是穩定的長鏈分子,即使是無孔不入的微生物,也很難將其分解。關于化肥和農藥,化肥的大量且不科學使用,容易導致土壤結板酸化,重金屬和有害物質的積聚增加。化肥和農藥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曾幾何時,暢游于田里的魚蝦在有些地方已經難覓蹤跡。農藥不僅殺死了病蟲害,也消滅了農田生態系統中的其他生物,破壞了農業生態系統[4]。農藥的不規范使用,隨著空氣、水流而不斷擴散,污染力度強,持續時間長,治理成本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農業科技創新,應加大對地膜的科技研發、宣傳和推廣工作,加強可降解農膜研發推廣,還土地以潔凈。一方面,深入田間地頭開展宣傳工作,地膜隨意丟棄、焚燒,不僅污染環境,也會導致土地受到破壞,損人而不利己;另一方面,加強地膜回收建設,政府部門可采取優惠獎勵措施,激發農戶的主觀能動性、自主性,引導農戶積極回收地膜,進而將收集到的地膜集中處理。開發有機肥、高效肥替代傳統化肥,并做好科學施肥和噴灑農藥技術工作的指導。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按照專業人員提供的配方,根據天氣、土地、農作物情況等決定施肥的方法和數量。結合化肥深施及無機肥配施技術綜合施肥,提高肥效,增加產量,改良土壤。農藥的規范使用是重中之重,對農業生態環境的改善至關重要。規范農藥使用的前提是大面積推廣使用低毒、低殘留、低危害的新型農藥,建立安全用藥制度。指導農戶在清晨或者傍晚噴灑農藥。噴灑時要注意手法,確保農藥的覆蓋率和均勻性,使農藥與農作物充分接觸。噴灑農藥結束后,禁止在噴霧器內存放農藥,噴霧器要及時的清理。使用完的農藥瓶,如果是玻璃瓶需要打碎,金屬瓶需要壓縮,集中收集,不能隨意丟棄。而清理農藥噴霧器等所需的抹布,應該盡快將其掩埋,避免人畜接觸后受到二次污染。使用農藥的主要目的是防治病蟲害,而除了使用新型農藥和正確用藥外,還可以通過其他渠道來治理病蟲害。在農業生產環節,可以通過耕作、栽培、育種等方法來減少病蟲害對農作物的侵害。利用生物之間相生相克的原理來遏制病蟲害的種群數量,利用基因技術來防治病蟲害等等。此外,物理防治病蟲害技術也十分重要,如通過光、電、微波、超聲波、輻射等手段來防治病蟲害。
2.3發展農業生態技術
現代社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不斷提高。身心健康是高質量生活的基礎之石,而身體的健康與飲食的安全、合理的膳食搭配息息相關,密切關聯。食品安全重于泰山,因而從農田至餐桌的無公害生產,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話題。生態農業的出發點是生產要素的清潔化,生產及加工環節的循環化,農作物產品屬性的綠色化,農業生產全方位落實安全、綠色的特征。發展生態農業技術,一是從能源方面入手,一是從效益方面入手。能源方面,可根據各地的情況合理開發清潔能源。比如說,北方地區,多晴少雨,日照時間長,可大力發展太陽能。在自然調控和人為調控的作用下,利用陽光發展大棚種植、養殖,讓能流動、物流合而為一。在種植雜糅養殖的農村地區,可通過發展沼氣能源來幫助農戶降低對其他能源,如煤炭、柴油、電能的需求,降低農戶的生產生活成本。事實上,農村禽畜的排泄物一直是非常讓人頭疼的溫暖,禽畜糞便隨意排泄,嚴重污染了水源、土壤,同時也使得農村的村容村貌受損,村里臭氣熏天,人居環境極差。發展沼氣能源,將禽畜糞便回收利用,杜絕了污染源,保護了農業生態環境,同時也改善人居環境。沼氣池中的禽畜糞便在發酵后,留下的沼液、沼渣是理性的肥料,對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地力效果良好。降雨豐沛,河網交錯縱橫的南方地區,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中的立體農業,如稻漁綜合種養模式[5]。稻田綜合種養歷史悠久,在我國許多地方都有成功的案例,如浙江省青田縣“稻漁共生系統”,2005年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也是我國第一個被授牌的農業文化遺產項目。四川省邛崍市將稻漁綜合種養作為魚米之鄉創建的核心產業支撐,邛崍市創新的稻漁菜綜合種養,是平原地區推進魚米之鄉創建的重要產業。稻漁綜合種養要做好以下工作:選擇合適的農田,要確保農田水源充足,且上游地區沒有污染源。根據稻田大小和養殖規模挖漁溝、漁溜,設置柵欄。按照當地氣候、水文等基本條件,選擇適宜于稻田生存的水產品,如清遠市的金元鯉,該品種鯉魚體型短促,腹部較大,能平臥于稻田中覓食,不喜跳躍,符合大規模稻田養殖的基本條件,成活率很高。金元鯉體型短促,外表金黃,肉質結構緊密而鮮嫩,符合消費者的需求。日常配置餌料和加強管理,當水稻成熟時,水產品也可以出售了。稻漁綜合種養產出的水稻,大米優質,富含營養,而水產品如魚、蝦、螃蟹、田螺、泥鰍在稻田里面不停的游來游去,既松動了禾苗下方的泥土,又給禾苗提供肥料,一舉兩得。稻漁綜合種養,畝產水產品數量可觀,且深受市場歡迎,是農民增益創收的有效路徑。
3結束語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針對農業生態環境中出現的問題,僅僅是依賴加大宣傳、教育和引導是不夠的。事實上,即便是一個目不識丁、孤陋寡聞的人,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家鄉污濁不堪,烏煙瘴氣,一片狼藉。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應該踐行少說多做的原則,深入農村,根據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對策,一一改進不足,才能讓農村地區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
參考文獻
[1]郭曉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路徑探究[J].南方農業,2021,15(6):204-205.
[2]王菊萍,和紅.涼山州農業生態環境問題分析[J].西昌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123-125.
[3]金建鵬,和銀鷹,楊宵,等.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形勢及治理路徑分析[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9(7):101.
[4]王農,劉寶存,孫約兵.我國農業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與未來科技創新的思考[J].農業資源與環境學報,2020,37(1):1-5.
[5]王茜.中國環境保護法對農業生態環境問題的深度解讀: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釋義》[J].灌溉排水學報,2020,39(12):162.
作者:馬芳東 單位:甘肅省隴南市農村能源與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