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生態思想與當代價值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現代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農藥、化肥和農業機械,其中農藥和化肥是促進農產品增產的重要措施,但是農藥過量使用就會對農作物生長造成不利影響,衍生出不少副作用,繼而破壞生態環境;化肥的不合理應用也會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生產者為了追求農作物的產量,會在不考慮土壤、氣候條件及農作物營養特性的前提下過量使用化肥,這樣一來,不僅破壞了土壤的營養平衡,還會對牧畜和人類的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當然,農業機械的過度應用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基于此,更新農業發展思想和觀念尤為重要,是推動我國農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馬克思主義的農業生態思想提倡以人為本,認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三者之間需要和諧共處,這是農業生態發展的核心觀念,也是促進農業經濟穩定發展的關鍵。《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一書由李繁榮所著,作者以馬克思主義為導向,系統地論述了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旨在為我國建設農業生態文明、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提供思想指導。通讀全書,有三大特色,概述如下。
一、堅持科學的人與自然理念,以培養正確的農業生態價值觀
該書立足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對農業生態展開了深入且有益的研究,認為繼承、發揚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有利于解決農業生態危機。以往農業的生產模式以資本主義制度為主,資本主義的長期剝削,不僅會導致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斷裂,還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針對這一現象的發生,改造人和自然之間的關系迫在眉睫,只有兩者和諧相處,才能做到共同生存。自然界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客觀存在的世界,先于人類而存在,不會受人類的意識而發生改變。人類稱呼的來源在于其具有類的本質,可通過一系列勞動行為,達到改變自然界的目的,但是改變自然界計劃不以自然規律為依據,則會帶來毀滅性傷害,所以人類需理性看待自己的勞動行為,在遵守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同時,為自己謀取福利,例如以不破壞大自然為前提,合理利用土地、空間、技術、生物,不僅能夠獲取最大效益,還能讓農業生產實現良性循環這一目標。
二、恪守物質變換思想,有利于促進農業生態循環經濟發展
物質變換思想是貫穿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全過程的樞紐,也是馬克思農業生態思想的核心內容。馬克思的物質變換思想可分為兩方面:其一是人與人之間的物質變換,換句話來說就是人類之間勞動的相互交換,最初階段人們只是進行物與物之間的交換,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簡單的交換并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產生了交換中介,有著諸多商品,方便人與人進行物質交換;其二是人與大自然的物質變換,土地作為人類的糧倉,能夠滿足其生活所需,人類也應對土地進行適當的補償,以此彌補土地生產物質的消耗。但是往往在現實發展中,人們并沒有做到,過度的消耗和開發土地生產物質,會對農業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繼而阻礙農業可持續發展。為了解決發展異常迅猛的農業生態危機,馬克思提出了農業循環經濟思想,即把人類消費所產生的排泄物還給土地,以此補充土地所流失的物質能量。這一思想的提出,使得整個歐洲的農場主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紛紛將人類和動物的糞便還給土地,對解決農業生態危機具有積極作用。此外,也能對我國農業生態發展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三、科學技術的進步,是發展農業生態的支柱
馬克思曾提出:科學技術在人類文明進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即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也是財富的象征,所以把科學技術和農業相結合十分必要,對促進農業生態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科學技術可分為農業化學和農業機械兩方面,其一是指農藥、化肥等化學產品,合理的應用有利于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其二是指農作方式,隨著科技的進步,以人力為主的農作方式逐漸被淘汰,新的農作方式順勢而生,即在農業播種和收割時期采用機器代替人力,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還能大大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所以農業與科技相結合的發展模式,對促進農業生態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總而言之,該書以馬克思主義農業生態思想為指導,可為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作者:趙森 張立杰 單位:西安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