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農業生態補償實踐的現狀與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河北省農業生態補償工作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參考,綜述河北省針對農業水資源、農業生產與污染、山區農業環境保護實施的生態補償實踐,分析指出其實踐中主要存在區域生態協調機制缺乏、生態補償方式單一、補償標準無差異化和補償監督評估機制不健全問題,提出建立區域生態協同綜合管理體制,開辟多元化生態補償途徑,制定區域差別化補償標準,加強社會化的生態補償監督評估,形成農業生態補償長效保障機制。
[關鍵詞]農業生態補償;生態保護;可持續發展;河北
1河北省農業生態補償實踐
1.1農業水資源生態補償
河北省內環北京和天津,京津兩市75%以上的生產生活用水都來自于河北省,因此,保護水資源,改善水環境質量,對河北省和京津都具有重要的生態作用[3]。2008年,河北省在子牙河流域5市實行跨市斷面水質監測扣繳生態補償金政策,凡是跨市出境斷面水質化學需氧量(COD)濃度超標,按不同等級扣繳相應款項,所扣繳款項全額用于補償下游受污染地區水生態環境損失以及全省水環境的質量改善。2009年該項政策推行至全省七大水系主要河流,被環保部確定為全國省級全流域補償試點[4]。另外,安新縣在白洋淀內開展“以獎促治”工作,從縣財政拿出一定資金用于補助保潔工人工資,建設垃圾收集點和無害化垃圾填埋場,改造生態衛生廁所,成立水上打撈隊,清理水面垃圾,通過獎勵補助的方式促進水污染治理。衡水實施了“一提一補”政策,即灌溉水水價以電計量,每小時每千瓦電提高價格0.2元,財政部門補貼0.1元,然后將財政補貼資金和水價提高部分作為節水調節基金,按承包地面積平均補貼給農民[5]。
1.2農業生產及污染生態補償
河北省人多地少,土地資源的開發接近極限,化肥、農藥、農膜的使用已經成為提高土地產出水平的重要途徑,也正是這些生產資料的不合理利用,導致農業生產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嚴重,從而直接破壞了農業生態系統。針對上述問題,河北省貫徹實施國家財政部、農業部關于全面推開農業“三項補貼”,即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的改革工作,對農民直接進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僅2018年就發放68.4586億元。優先保證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所需機具的農機購置補貼發放,2018年新增購置機具4.2萬套,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2%,補貼費用達12.311億元。在全省范圍內開展農機深松整地作業,面積達1290萬畝,給予補貼1.9028億元。“糧改飼”結構調整面積為130.8萬畝,為飼草生產合作社、加工企業、規模化草食家畜養殖戶等提供的補貼達2.18億元。對黑龍港地下水超采區開展休耕制度的農戶和新型經營主體,推廣農藝節水措施,實施耕地休耕面積200萬畝,并給予耕地輪作休耕補助10億元[6]。在綠色生態農業建設和農業資源生態保護上,河北省支持建設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示范縣,創建綠色循環優質高效特色農業,培育家庭農場,扶持合作示范社,支持綠色有機肥替代化肥項目,開展草原禁牧、草原保護、農作物秸稈還田、漁業增殖流放、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畜禽動物疫病防控等項目,支持資金達97.1548億元。此外,河北省積極探索農技推廣服務機制,一方面,舉辦全省農產品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培訓班、農業面源污染調查數據更新培訓班、農業資源保護技術培訓班等各級各類技術培訓班,遴選農技推廣骨干進行知識更新培訓;另一方面,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包括生產經營、專業技能和實用人才帶頭人等。同時,組建河北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面向京津冀地區公開遴選確定了小麥、玉米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崗位專家和綜合試驗推廣站站長,為切實發揮創新團隊的科技支撐作用,確保農業財政資金項目聚焦農業特色主導產業,聚焦農業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保護發揮了極大作用。
1.3山區農業生態補償
河北省地處華北,東臨渤海、南銜河南、西為太行山地、北為燕山山地。其中山地面積90280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48.1%,是河北省最主要的地貌單元之一。河北省為保護山區生態環境,實施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是中國跨區域生態補償方面的第一個重大舉措。退耕還林工程始于2000年,首先在張家口、承德地區進行試點,逐步推廣至河北全省。張承地區完成的退耕還林綠化面積為3555萬畝,完成草地治理總面積為1950萬畝,森林覆蓋率平均增長3.77百分點,改善了兩地的沙化情況,優化了生態環境。政府對退耕還林地區開展資金補助,補助標準為每公頃補助糧食2250公斤,折合資金3150元,生活補助費300元,共計3450元/公頃[7]。同時,張承兩地開展了“稻改旱”項目,就是將原有的稻田改種玉米等耐旱作物,減少水資源消耗,而作為生態受益市的北京,按照8250元/公頃的標準給予農民補償[8]。
2河北省農業生態補償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2.1區域生態協同機制缺乏
河北省在水資源的生態補償上走在國家前列,尤其是跨市斷面水質監測扣繳生態補償金政策的實施,使河北省水環境得到明顯改善。不過這種生態補償只是在省政府協調下,存在于各地市之間,橫向與相鄰5省2市之間聯系不足,而水資源的缺乏和水環境惡化絕不僅是一個地市的問題,沿水流域乃至周邊區域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應成立區域生態協同綜合管理部門,研究制定相應制度,實施監管。
2.2生態補償方式單一
安新縣的“以獎促治”、衡水的“一提一補”、張承兩地的“稻改旱”項目,都體現了河北省當前的農業生態補償仍然是以現金補償為主要途徑,這種單一的補償形式,極易造成項目結束后,農戶無法適應收入減少的生活。例如“稻改旱”項目,長期來看,補償真正的核心應該是補償結束后,稻改旱農戶能找到既獲益的、又能節約水資源的替代產業,達到既有高的經濟效益又有好的生態效益,使“外界輸血”轉化成“自主造血”。
2.3補償標準無差異化
為使農業生態補償政策能在實施時最大化地發揮效用,還應考慮地區差異、生態補償功能區差異、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差異,在價值分析基礎上確定補償的依據,包括確定經濟補償強度和補償的主客體。對此,夏書培等[9]從河北省、生態亞區和各縣市3個方向計算了生態服務價值和生態補償優先級,解決了補償多少和誰應該補償誰的問題,達到了量化生態補償迫切程度的目的,從而可以構建出適用于河北省的補償標準等級劃分和權重選擇,可作參考。
2.4生態補償監督評估機制不健全
目前的生態補償成效不明顯,部分原因在于缺少公眾或第三方對生態補償機制的監督評估,這也不利于反饋補償結果,并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補償的方向。因此,要積極引入公眾參與,加強公眾對生態補償政策和實施的監督作用,并及時將評估結果用于相應政策的調整。
3小結
農業生態補償對解決農業環境污染、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具有重要作用,是當前農業經濟發展中急需解決的問題,也是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10]。目前,河北省的農業生態補償還存在補償機制不完善、補償形式單一、“輸血式”補償、區域生態協同機制缺乏等問題,今后需要建立區域生態協同綜合管理體制,建立多元化農業生態補償途徑,形成高效率的農業生態補償機制。充分利用市場手段,實現生態資源、生態產品、生態要素和人員的合理配置與流通[11],實施“造血式”補償模式,引入公眾參與機制,建立和加強社會化生態補償效果監督評估機制,形成農業生態補償長效保障機制,實現河北省乃至全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東海.國內外農業生態補償的實踐[J].河南農業,2016(10):23-24.
[2]劉璇.金融視角下河北省農業生態補償問題研究[D].石家莊:河北經貿大學,2016.
[3]楊莉英.河北省生態補償機制的完善與創新[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4):49-50.
[4]逯飛,楊哲明,黃云飛,等.生態補償制度研究[J].河北環境科學,2011(增刊):46-48.
[5]甄鳴濤,王軍.河北省農業水資源生態補償政策的階段特征[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7):476-478.
[6]河北省農業廳、河北省財政廳.河北省2018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發展等項目實施方案(冀農業財發[2018]65號)文件[Z].河北:河北省農業廳、河北省財政廳,2018.
[7]郭平,蔣秀蘭,張新寧.河北張承地區農業生態補償的博弈論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5,54(6):1524-1527.
作者:趙昕 吳子龍 吳運東 張浩 單位:邯鄲學院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