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互聯網+”深入旅游業的現實背景下,旅游業呈現出定制化、散客化、休閑化、品質化與智能化等特征,對新時期旅游管理應用型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通過分析了當前“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成才培養方面存在的現實問題,結合實際梳理出了人才需求的特點,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綜合素質三個層面提出“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成才的能力培養思路。研究為新時期旅游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思路借鑒。
[關鍵詞]互聯網+;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
一、“互聯網+”的時代背景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隨后,國務院出臺《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積極推動互聯網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滲透,以融合促創新,推動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變革。自“互聯網+”行動計劃提出以來,依托“互聯網+”理念推進產業融合發展的舉措已經如火如荼的得以開展,表現出強大的產業活力和市場競爭力。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9.6%,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各行各業,并以產業融合思維推動著相關行業的轉型發展。
二、“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現狀
新時期“互聯網+”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已經全面深入,引領著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也使行業對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改革、共享經濟、信息技術與科技創新等不斷發展,社會經濟形態發生了飛速轉變,旅游業也因大趨勢的影響表現出了新的特性。綜合而言,從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文旅融合等宏觀層面到旅游者消費偏好、消費習慣、審美情趣等微觀層面,旅游業正經歷著以“互聯網”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影響。據中國旅游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在線旅行預訂用戶規模逐年遞增,定制游比例增幅巨大,旅游新業態不斷涌現,研學旅行、醫療旅游、自駕游、探險旅游等不斷興起,呈現出散客化、定制化、品質化、智能化等特性,對旅游業從業人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當前高校在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面還未全面與行業需求相匹配,現有的人才培養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滯后
當前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在線旅游市場飽和率比較低,發展潛力巨大;同時在線旅游模式不斷創新,其旅游價值鏈覆蓋面廣,旅游電子商務發展前景良好。在此背景下,旅游行業需要大量掌握專業技能知識與互聯網信息技術的復合型人才。然而,現有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中缺乏對信息技術、電子商務、移動端平臺、網絡營銷與新媒體服務、定制與個性化服務、在線運營與管理等相關能力的培養,學生難以達到“互聯網+”背景下旅游行業應用型技能的相關要求。
(二)“雙師型”師資力量薄弱
“互聯網+”發展浪潮在近幾年興起,而高校旅游管理專業“雙師型”師資隊伍結構多以導游員、茶藝師、調酒師、花藝師等方面的實踐技能師資為主,缺乏信息技術型技能師資隊伍,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環節難以將信息技術、平臺運營與管理、在線服務技能等方面的知識與實操技術教授予學生,造成所培養的學生在行業中難以勝任崗位工作。
(三)信息化教學手段與配套設施更新不足
隨著互聯網與旅游業融合的不斷深入,旅游相關行業對服務設施、服務技能等的要求不斷提升。在此背景下,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技術對于強化新時期旅游行業所需的相關知識與技能顯得非常重要。而高校教師在信息化教學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尚不足以較好的開展教學工作。此外,在配套設施方面,很多開設旅游類專業高校仍舊依托原有的茶藝室、中西餐實訓室、模擬導游講解室等傳統實訓場所,與“互聯網+”背景下旅游新業態與新需求所需要的智慧旅游實訓室、大數據分析平臺、在線旅游模擬操作系統等方面的實訓設施要求嚴重不符,難以滿足學生對新技能的需求。
三、“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需求特點
“互聯網+”與旅游業的融合改變了傳統旅游業對人才的需求,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正確路徑,將“互聯網+”引入旅游教育體系已成為歷史之必然。新時期,“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呈現如下特征。
(一)市場需求總量大
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國內游客達55.4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0.76%,預計到2020年,旅游市場總規模將達67億人次。同時國內旅游市場自助游的比例已經超過跟團游,依托攜程等線上平臺自主設計旅游線路、預訂相關產品的比例不斷增大。在全域旅游與智慧旅游建設背景下,旅游目的地、景區(點)、酒店(民宿、非標準化住宿)、特色商品、餐飲各相關行業已開始廣泛使用互聯網信息技術,與之匹配的服務與管理人員也供不應求。總體上,“互聯網+”背景下,對掌握旅游專業技能與相關信息技術人才需求將顯著增加。
(二)高層次與復合型需求
根據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關于旅游業人才隊伍建設的要求,其中涉及經營管理人才開發、專業技術人才開發、萬名旅游英才計劃、導游素質提升、旅游人才援助等方面。這些舉反映了新時期旅游從業人員的新要求,同時對于培養適合“互聯網+”背景下旅游業高層次人才也具有重要作用。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已滲透到旅游業各個領域,隨著旅游業向商務、養生、研學、度假、探奇等方向的不斷拓展以及旅游國際化的發展,都要求旅游人才朝著高層次與復合型方向發展。
(三)專業化與創新型需求
在“互聯網+”背景下,旅游業與信息技術的關聯性不斷增強,而信息技術專業性強,且更新發展速度快。例如,線上旅行社完全顛覆了傳統旅行社的業務流程,需要從業人員掌握最新的業務技能,熟練各模塊間操作;而旅游景區等在智慧旅游建設過程中,從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及智慧營銷等方面,也需要從業人員掌握專業化的信息技術,并且能較好應對信息與設備更新所帶來的影響。因此,在“互聯網+”與旅游業融合發展背景下,要求旅游從業人才具備專業性與創新性思維,以此契合新時期旅游業更好地服務于人民群眾。
四、“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能力結構分析
“互聯網+”時代的來臨,為旅游產業在更大范圍的產業融合提供了新機遇,也為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培養適合“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人才,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綜合素質三方面達到行業需求,是當前旅游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一)知識結構層面
“互聯網+”背景下旅游業發展態勢和人才需求特征,高校培養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在知識結構層面應該以行業需求為導向,構建符合行業發展的知識體系。具體而言,在專業知識體系培養設計方面,應該提高旅游信息類相關課程占比,將智慧旅游、旅游電子商務、旅游信息化、網絡平臺運營與管理、旅游大數據分析、線路定制與活動策劃等課程納入培養計劃,使學生更好地掌握“互聯網+”與旅游業融合背景下行業的實際需求。
(二)能力結構層面
知識體系的確立為學生能力構成奠定了基礎,而要培養具備實干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具備“互聯網+”時代旅游業所需要的創新性人成才,則需要學生在行業中掌握較好理論基礎知識,并能夠結合崗位要求和行業趨勢,秉承不斷學習與探索的精神,在崗位上應用專業知識與技能,解決崗位現實問題。
(三)綜合素質層面
綜合素質可以看作是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的綜合,包括專業素質、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心理素質等內容。互聯網+”背景下,旅游業在散客化、定制化、休閑化、智慧化等特性發展趨勢下,要求從業人員具備綜合知識素養,為旅游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五、結語
研究通過對“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現狀、需求特點以及能力結構進行分析,指出當前主要存在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滯后、“雙師型”師資力量薄弱、信息化教學手段與配套設施更新不足等方面的現實問題。在此基礎上,結合實際梳理出了人才需求的特點,從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綜合素質三個層面提出“互聯網+”背景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成才的能力培養思路。研究為新時期旅游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了思路借鑒,對于推動旅游業可持續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作者:張志明 勞國煒 單位:桂林理工大學南寧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