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人文素養是指個人通過系統的學習后內化為自身修養,外化為高尚品德,包含良好的心理素質、敏捷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交往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高中階段是一個人形成成熟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若能培養良好的人文素養,不僅對個人的發展有利,而且對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而高中歷史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和精神,有利于培養高中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高中歷史老師在教學中要大膽創新,活用教材,利用教學技巧,發揮個人魅力。努力在教學過程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各種學習活動,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不斷在歷史實際教學中去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高中歷史;人文素養;培養策略
歷史見證著一個民族的進步,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明,承載著一個國家榮耀與辛酸的歷程。正是由于這份厚厚的積淀,歷史擁有非常高的人文性。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提升學生對于歷史的辨識和感知能力。
一人文素養的相關內容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學生經過系統的歷史學習后實現自我修養和思想品德的提升,能夠提高個人的審美情趣,能夠實現個人意識與社會價值的完美統一。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素養的過程是由外而內實現的,需要博大精深中華文化的滋養,需要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使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多一些人文情懷,更好的加深理解。人文就是人類歷史文化中的核心價值的體現,是各個民族對自己文化的堅持和體驗,它包括歷史學科所涉及的文、史、哲、藝等方面的領域。通過歷史學科的學習,將教育、科技和素質統一起來,使學生對于文化的辨識和傳承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能提升學生語言及文字修養、文學藝術修養、倫理道德修養、文明禮儀修養和政治理論修養等。從而使學生繼承傳統文化,發揚民族精神,激發愛國熱情,形成對自己祖國和民族歷史責任感,將個人追求與社會價值完美結合。同時,加深對歷史的理解,培養良好的自我修養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健全的人格,以及促進個性的發展。
二當代高中生人文素養現狀
伴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不斷的調整轉型,傳統與現實相呼應,東方與西方相碰撞,各種各樣的觀點和理念層出不窮,這深深影響著當代高中生的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心理素質以及價值觀念?!皩W好數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毕袷且痪淅砜普猩膹V告語,又像是學校乃至這個國家的真實寫照。當代中國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取得了輝煌的社會成就,重視科學和發展科技教育自然在高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人文教育卻由于缺乏實用性成為陪襯。這就導致了高中生知識面偏窄,知識結構不合理,口語交際能力、動手能力、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等比較差。具體來說,高中生人文素養的現狀歸納為以下幾點:(1)思想過于功利,精神追求貧乏。社會的發展強化了社會與個人并重、事業與利益兼得的價值取向,同時也強化了高中生對物質的追求。由于人文素養的缺乏,造成學生思想意識的偏離,對于未來的勾勒只限于房子、車子和票子等,側面反映出學生精神生活的貧瘠。(2)缺乏信仰,容易迷惘。當代社會信息網絡高度發達,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傳播著金錢至上、利己主義和極端思想等不良的思想意識。人文素養的缺失,使得高中生的辨識能力不高,品德意志不夠堅定,往往容易在物欲橫流中迷失,缺少精神慰藉,造成群體性信仰迷失。(3)道德水平下降。十七八歲的學生原本應該是單純和陽光的代名詞,可現實卻給了我們一記耳光。人文素養的缺失,使得高中生道德水平下降,對于是非的辯駁能力不強。而層出不窮的校園暴力事件.一次次拷打著這個社會的良心,引發社會深思。因此,我們歷史教育工作者要肩負起培養高中學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素養這項重要的任務。而這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教師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耐心細致的去完成。它需要一個科學的培養體系,需要教師用人類歷史中最優秀的文化成果來熏陶學生,使學生真正受到啟發,提高思想認識,加深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真正找到心靈的慰藉。
三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育策略
(一)把教學主體還給學生,營造人文化的教學環境
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沿用了“老師講,學生記”的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過分強調教學效率而忽視了教學質量。再加上高中歷史知識點非常多且分散,學生的記憶負擔非常重,導致學生學得快忘得快,背得多忘得多,而很多高中生不具備自我主動學習的行為習慣,在學習中缺乏明確的目標,只是被動地接受老師的知識傳授,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為了將歷史教學同學生人文精神培養進行有效結合,就必須把教學的主體還給學生,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求欲望是由內而外的。這就要求我們重視人文化教學環境的創設,多選擇人文化的教學素材和人性化的教學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加強德育素質的培養。例如,在教學有關“抗日戰爭”的內容時,歷史教師要打破教材的限制,將一些人文素材帶入課堂,可以給學生播放一些現實中的抗戰紀錄片,也可以講述一些有關自己城市的抗戰歷史和英雄傳說,還可以展示一些烈士陵園和英雄紀念碑的悲壯,讓當代的學生直面七十多年前的“抗戰元素”,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心理距離,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居安思危的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這樣將學生的感受放在教學的首要目標上,引領學生學習探究歷史,化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知,可以使學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我意識,更加深入的思考歷史,提高自身人文素養,豐富精神文化追求。
(二)拓展歷史教學內容,豐富歷史知識的人文內涵
談及文化,總是與博大、精深等詞聯系,這說明歷史教學在教材外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材。教師要進行知識擴展,在傳授知識的時候能夠旁征博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對學生進行感染、影響和激勵,滋潤和震撼學生的心靈。例如,在學習“”時,教師應該先向學生們普及一下知識背景,這樣學生才能理解,百年前的中國青年是懷著怎樣的悲痛發出“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怒吼。在進行完教學后,可以組織大家觀看《我的1919》,加深同學們的理解,激發愛國情懷,弘揚五四精神,樹立“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信念。歷史學習,是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培養的平臺,教師要善于挖掘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對于中華文化認同感,自覺傳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同時,也要認真剖析他國文化的精髓,讓學生明辨是非,深刻體會,吸納他國文化之精髓為我所用。這樣教學不拘泥于課本素材,在素材基礎上發揮創造,利用豐富的人文知識培養學生深厚的人文內涵,是學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追求崇高的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
(三)進行合作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小組合作式學習,是近年來所一直推崇的學習方式,旨在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在歷史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在經過小組集體的討論和交流進行學習。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有很強的自主性,對學習過程能自我進行調控和設計,有利用培養學生自主性的探究。在學習完唐宋的歷史之后,就可以給學生進行分組,探究以下的內容,“唐宋在歷史進程的相同點有哪些,不同點又有哪些,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你覺得有哪些?”給學生這種開放性的題目,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與同學們共同合作探究,并告訴同學們沒有正確答案,只要回答的合理就行。同學們熱火朝天的討論,各種奇思妙想和獨特的見解都被漸漸放大,對于一些分歧共同進行探究,是對這些內容很好的鞏固作用。在火熱的討論之后,教師要學會引導學生繼續探索的興趣,如詢問學生“如果有機會穿越,你會穿回到唐朝還是宋朝,為什么?”這樣開放同學們的腦洞,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說不定就會有學生深受啟發在將來寫一部精彩的歷史小說。教師要利用好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歷史之中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將歷史與現實統一于精神追求中??傊?,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既是我們教學發展的核心,也是其指導思想。教師需要更改教學理念,深入發掘課程蘊含的人文精神,積極引導學生提高自身人文素養,培養對自己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培育出合格的新時代公民。
參考文獻
[1]程景俊.淺析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2(4):29-29.
[2]雷平.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研究[J].新課程:中學,2014(12):184-185.
[3]楊緒貴.試論高中歷史教學在新課改下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引文版:教育科學,2015(15):26-26.
[4]湯紅彥.淺談新課標下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培養[J].才智,2014(17):19,21.
[5]劉淵.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情感、價值觀和態度的培養[J].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2015.
作者:楊俊芳 單位:云南省昆明市嵩明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