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歷史教學思考(8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分必修和選修,必修又分為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三個板塊,這是所有高中生必須要學習的,也是高中學業水平測試的必考知識,而選修部分是供文科學生學習的。無論是必修還是選修教材,都缺少對歷史人物的涉及,更談不上對歷史人物情感的描寫,很多同學認為歷史課堂是枯燥無味的,這是造成高中生對歷史學科不感興趣的重要原因。詠史詩歌是區別于正規史學的一種中國古代史學文化形態,本文結合教學實踐發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適當加入詠史詩歌的學習不僅能把“死”的歷史講“活”,也可以極大地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現從“什么是詠史詩歌”“詠史詩歌的發展脈絡”和“詠史詩歌的學習意義”三個方面進行敘述。
一、什么是詠史詩歌
正規史學、通俗史學和詠史詩歌是中國古代史學在文化結構形態上的三種主要形式。正規史學是歷史學家的史學,通俗史學是大眾的史學,而詠史詩歌是文學家的史學。詠史詩歌一般指以客觀的“物”為描寫對象,或細致地刻畫它的色彩與形態,或借以抒懷情感的詩作。詠史詩歌與正規史學、通俗史學在中國古代長期并存,共同促進了我國古代史學的繁榮。
二、詠史詩歌的發展脈絡
《詩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詩歌總集,全集共305首詩,其中,具有詠史風格的共15篇,《大雅》中11篇,《頌》中4篇,突出特征表現為審美情感和期望情感的二元組合。春秋戰國時期,正規史學逐漸走向獨立。詠史詩歌主要關注對歷史本身的思考而逐漸淡化了具有神學色彩的祈神祭祖,代表作如《成相雜辭》。漢代是正規史學在中國古代的第一個繁榮時期,出現了很多史學巨著,如《史記》《漢書》等。而詠史詩歌卻出現了萎縮局面,這與當時統治者對官方史學的重視和當時思想文化的偏向不無關系。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正規史學持續發展的時期,但總體成就不及漢代。詠史詩歌卻有長足發展并走向成熟,如劉勰的《文心雕龍》、陸機的《文賦》、鐘嶸的《詩品》等。而蕭統的《文選》中,“詠史”成為一個獨立部分,標志著文化界對這種體裁的最終認可。這一時期詠史詩歌多帶有悲涼情感,與社會的頻繁動亂有很大關系。唐、宋是我國古代文學和史學發展的高度繁榮時期,詠史詩、詠史詞在這一時期也呈現非常興盛的局面,如唐詩里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杜甫的《蜀相》、溫庭筠的《蘇武廟》等;宋詞里費袞的《梁溪漫志》、王灼的《碧雞漫志》、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元朝時詩與詞逐漸萎縮,而散曲開始流行。詠史散曲多透露出對現實的失望和對前途的茫然情感,代表作有陳草庵的《山坡羊•嘆世》、張養浩的《沽美灑兼太平令》等。明、清時詠史詩歌雖然創新不足,但數量相當大,詠史歌謠在民間廣為傳播。清代的《白雪遺音》錄入了流行于當時的多首詠史民歌。
三、詠史詩歌的學習意義
(一)彌補教材不足、增加歷史趣味
現行高中歷史教材中缺少對歷史人物和人物活動的講述,這就增大了學生對歷史知識理解的難度。歷史的核心是“人”的歷史,無論是政治生活、經濟生活還是思想文化生活都是人的活動。如果在教學中淡化對人物的學習和講述,單純講制度和技術會使學生覺得歷史知識是冰冷的、沒有生命的,這種把歷史知識與人和人的活動隔離的教學方式會使歷史學科失去學習的意義,也勢必會降低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百家講壇》之所以能夠吸引大量觀眾,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講者對于歷史人物和細節的講述,這樣使觀眾能夠感同身受,讓沉寂的歷史人物“活”了起來,觀眾會覺得歷史是有血有肉的,是在我們身邊的。詠史詩歌是古代文人對現實的情感反映和內心對照,如果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把教材與詠史詩歌結合起來,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也可以彌補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
(二)豐富教學手段、增強課堂活力
中學歷史教師在備課時經常會覺得缺少與教授內容相關的材料,有些歷史知識很難有史料支撐,這樣僅憑概念和總結的教學方式會讓教師的教學方式比較單一,也會使學生失去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從而導致歷史課堂喪失活力。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搜集一些與所教內容相關的詠史詩歌,把能夠對教學內容有用的詠史詩歌加入到教學設計中,使歷史知識與詠史詩歌結合起來,在課堂上通過讓學生自己背誦、理解等方式使學生動起來。這樣不僅豐富了教學手段,也增強了課堂活力。
(三)滲透情感教育、塑造健全人格
通過歷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教育是中學歷史教學三維目標的重要一項。但是,傳統歷史教學注重歷史知識的教學,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和價值觀的教育。詠史詩歌是古代文人對現實的藝術表達,其中不僅透露了很強的歷史信息,而且滲透了強烈的個人情感。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把教材內容與詠史詩歌結合起來,通過對詠史詩歌的學習和理解,讓學生體會古代文人關注國家命運的愛國精神、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和堅毅勇敢的進取精神等,進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
作者:孫文龍 單位:民勤縣第四中學
第二篇:高中歷史教學中素質教育實踐
【摘要】素質教育是通過提高學生的國民素質和勞動素質,促進學生身心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開發潛能的國民教育。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廣大高中歷史課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不僅注重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還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只有運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工作,才能將素質教育落到歷史教學的實處。
【關鍵詞】高中歷史;素質教育;思想道德修養
一、對學生要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
學生學習不好,常常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因為不會學習。學校首要的任務就是把學習方法教給學生,教會學生學習。教師要加強對學法指導的研究,結合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上,在學習方法上給予指導,教會學生運用概念、判斷、推理、分析與綜合等科學思維方法,讓學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指導學生學習上,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指導學生學會預習;指導學生提高聽課、記筆記的能力;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復習指導;教會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信息反饋。好的學習方法能使我們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和知識缺陷,帶著問題學習和探索,比盲目地、抽象地學習更深刻、更有效。指導學生既學好文化課程,又博覽群書,這樣學生思想才會開闊,頭腦才會靈活,從而達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良好效果。同時還要注意指導學生積累經驗,相互交流心得和體會,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規律,這對學生的終身學習會大有益處。
二、中學歷史教師應該具備較強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學歷史教師,必須能夠隨時了解和掌握歷史專業內容發展變化的脈絡,在更高層次上駕馭教科書,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書。例如,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自1978年以來,已經經過了4次大的修訂,其原因之一就是其中存在著謬誤。近十年來,史學界研究的成果豐碩,中學歷史教師應該涉獵歷史上重大歷史現象的最新研究動態,并恰當地運用到歷史教學中去。“那種把知識看成是一成不變的真理,而產生的知識迷信,書本迷信,權威迷信和以固定觀念看待事物,以老經驗處理新問題等都是阻礙創造力發展的因素”。同時,我們強調創新思維精神,并不是說中學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與創新思維精神的培養相比,是處于次要的地位。如果脫離了歷史基礎知識的傳授,那么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精神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傳授歷史基礎知識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是并重的,更無主次之分,沒有必要作一個“排隊”。輕視歷史知識的傳授而專注于創新精神的培養,最終將會使創新思維意識的訓練流于形式,從而出現前面所說情況。只傳授歷史基礎知識而忽略創新精神的思維訓練也違背了實施素質教育的初衷。
三、以史為鑒,修品德
古往今來,多少歷史風流人物,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正是這樣一代代地流傳至今。古有不辱使命、忍辱負重的蘇武,精忠報國心不改的岳飛,寧死不屈、忠貞不渝的文天祥,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亮,不為五斗米折腰的陶潛,賣梨重信諾的趙柔,等等。一個個歷史人物因為他們的美德而名垂千古,至今仍活在人們心中,成為人們學習的榜樣。思想道德修養一直是我國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的一個重要標準,早在漢代,就有舉孝廉的選官方式,直到唐朝之后才被科舉替代。如今,黨和國家提倡我們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來凝聚全社會的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來鼓舞廣大人民的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新時代的道德風尚。在歷史教育中,我們可以用鮮活的歷史人物事跡來引導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讓學生自覺地遵守社會公德和國家法律。
四、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
我國古代有很多值得每一個炎黃子孫為之驕傲的科學文化成果。如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不僅對我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正是印刷術、火藥、指南針、造紙術的發明,改變了整個世界的面貌和狀態。再如,公元132年張衡發明的地震儀,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儀器,比歐洲早1700多年;東漢的名醫發明的全身麻醉的藥物——麻沸散,是醫學史上的創舉,對推動醫學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南朝的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的數學家,比歐洲早一千多年。這些文明成果對世界的貢獻不勝枚舉。總之,在中學歷史教學中貫徹素質教育,尊重學生主體性參與的地位,讓中學歷史教學氣氛活躍起來,對于改變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窘境,無疑是一個很好的良方,中學歷史教育工作者為此承擔著重要的使命,對此,我們是有信心和決心的。
參考文獻:
[1]楊興玉.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實踐的探索[J].現代閱讀,2013,(22).
[2]熊揚偉.新教學方式在高中歷史的研究[J].現代閱讀,2013,(22).
作者:羅芬 單位: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中學
第三篇: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史教育提升策略
摘要:在如今這個信仰缺失的年代,中國傳統文化史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可以使新時代的少年們擔負起“為往圣繼絕學”的文化傳承使命,更是為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注入一支強心劑,以阻止道德滑坡,塑造和諧美好社會。那么,高中歷史課程中關于傳統文化史的這部分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就不能只停留在完成知識點識記的淺層目標,還要切實完成情感價值觀提升的目標,這對國家的發展來說十分必要。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傳統文化
從小學起,我們的教育就告訴每一位學生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傳統的國家,四大發明更是享譽世界。每當說到這,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發自心底地涌現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但是內心翻滾之后,這些輝煌的歷史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些什么呢?從人們形色匆匆的跡象中很難找到答案。為什么會這樣呢?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近代以來,尤其是新文化運動中,為了宣傳近代科學與民主的思想,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以儒家思想為代表,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和批判,他們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對當今的人們還存在著影響。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為了實現工業化,國家在人才培養方面較為注重理工科人才培養,對人文社科教育有所忽視,這些都體現在高校的文理科數量上和設置的學科體系,這種社會氛圍不利于傳統文化史的普及和推廣。
3)近些年來,美國、韓國、法國等國家,通過小說、影視劇作品、綜藝娛樂節目、奢侈品等方式,積極輸出他們的文化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嚴重沖擊著我國的傳統文化。
受到以上因素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史教育的現狀并不理想。我認為提高歷史教學中傳統史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歸為以下三點:
1)提高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史教育,有助于解決歷史學科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在2004年新課改實施之后,高中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史部分的內容有了改進和豐富,并在教材編寫中將文化史的內容單獨編成一本書。但是在實際歷史課教學中,教師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傳授大體停留在應對高考上。傳統文化史中的著名學者、著作、思想、成就都成為了考點,課堂的內容盡是知識點的羅列,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根本沒有得到提升。課堂之后,問到學生對傳統文化史的認識,他們的回答多是教材中的知識點、結論,很難說出他們自己是如何看待傳統文化的。知識學習的不到位,教學傳授的干澀,自然而然傳統文化的精華也就不能滋養這些孩子的精神和心靈,傳統文化史教育工作也就停留在了應試層面,沒有對孩子們未來的成長發揮應有的作用。另外,傳統文化史的內容有一部分與語文等其他學科重合,如人教版必修三《第9課輝煌燦爛的文學》一課中講述詩歌發展歷程的內容涉及到了大量的語文課內容。有的教師在講述這部分內容時,只是按照時代、代表人物、代表作來畫知識點,還有的教師在講述的時候過多地分析詩歌的內容,把歷史課不知不覺上成了語文的詩歌鑒賞課,沒有凸顯出歷史學科的教學特色。針對這些問題,提高傳統文化史教學質量就顯得十分重要了。“一般而言,文化的生成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自然生態環境,但是文化的發展則隨著社會經濟環境和政治制度環境的不斷變化而不斷豐富。因此在文化史教學中,只有從特定的時代情景出發,才能把握其總體風格與時代精神。”1在歷史教學中,只有結合文化產生的時代背景,把握文化和時展的脈絡,才能體現出歷史學科特色,傳遞文化的內在動力,完成史學教育的情感價值觀目標。
2)提高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史教育,有助于社會道德體系的完善。“通過歷史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熱愛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2以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三的第一單元《第1課“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為例,在這節課中講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家學派蓬勃發展的文化繁榮景象,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學派的思想體系逐漸完善。教材中對儒家的“仁愛”思想,道家的“清靜無為”、辯證思想,墨家的“兼愛”、“節儉”,法家的改革、法治思想做了詳細的闡述。這些傳統文化思想雖然經歷了漫長的歲月,但是它們像寶石一般,經過歲月的打磨之后更加閃耀。古代思想家們修身養性的理念、為人處世之道對于今天快節奏的社會、浮躁的人心來說,像一股清涼的海風,清爽地去除塵埃。如果每個高中生都能以“仁、愛、理、智、信”為自己的道德標準,那么不僅我們未來的社會會少一些奸商、貪官、罪犯,多一些有理想、有智慧的人才,而且他們的下一代也會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中成長,減少社會的壓力。我們說社會是由家庭組成,家庭是由個人組成,個人道德素養的提高有助于家庭的美滿、社會的和諧。所以,提高傳統文化史教育是歷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需要人們終身學習的科目。
3)提高歷史教學中傳統文化史教育,有助于高中生的自身發展。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提高,高中生的智力發展日益提高。但是這些00后的高中生,生活條件的優越導致他們養尊處優、好高騖遠、處理事情以自我為中心、遇到困難缺乏勇氣,這樣的人格缺陷不利于他們在這個競爭大、壓力大的社會中生存。近些年來,不斷出現高中生辱罵教師、校園暴力甚至是輕生等校園問題,暴露出來的不僅是社會問題,更是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對于高中生來說,歷史文化的汲取主要來自于高中課堂。高中生還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所以高中歷史教學中文化史教學內容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是因為“歷史學科不僅是文化的載體,更是人文素質培養的載體”3。高中生性格缺陷,行為舉止的不規范都與傳統文化史教育的不到位有關系。高中生是富有希望的群體,承擔著未來建設祖國、實現“中國夢”的重任,而堅強勇敢、善良節儉的品格可以幫助他們克服重重困難。這些孩子的品格培養,就需要加強對傳統文化史教育的重視和提高。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先生說過:“經濟是歷史的骨骼,政治是歷史的血肉,文化藝術是歷史的靈魂”。我認為從事歷史教育的工作者,不僅要做歷史知識的傳承,更要做史學靈魂的傳承,讓歷史學科的社會功能發揮到最大化。
注釋
1李惠軍,芻議文化史教學中的幾個認識問題[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3唐巍,走出困境——中學歷史教學中對學生人格的塑造[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作者:周美卓 單位:白城市教育學院
第四篇:高中歷史教學情感教育研究
新時期高中歷史教學要求教師將教育學、教育心理學融入教學中,結合新課程的要求和學科的特點,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教學,引導學生重視高中歷史學習,并加強對高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本文就情感教學與高中歷史教學的相結合作出了現狀分析,并針對所發現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有效的方法討論和策略探究。歷史是一門以社會發展為主線,以生產力的提高與人的思想變更為基礎的社會學科,涉及到時間、事件、人物、思想、變革和社會的進步與演變。因此,在歷史學習中,需要死記硬背的內容較多,需要理解的知識點較少,使得學生在學習時提不起興趣,感到枯燥乏味,嚴重影響了歷史學科的教學。教師應就目前學生的歷史學習現狀,不斷挖掘情感教育內容,創設合適的歷史教學情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一、當前歷史教學現狀分析
(一)教學情境的創設不合理
科技的進步給教師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多媒體等教育手段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是當前歷史教學的一大特色。但是部分教師在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情境創設時,忽視了教學內容的難易和學生的實際需求,只是為了追求活躍課堂,對歷史課程內容缺乏思考,生搬硬套其他教師的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加以重視,沒有切實提高歷史教學質量。
(二)缺乏歷史情感教育
大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受到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只重視課堂上歷史課程內容的講授和學生知識掌握多少的考察,缺乏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只注重對知識的死記硬背,并沒有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培養自己的歷史意識和歷史觀,導致學生的歷史情感淡薄,不利于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養成。
二、高中教學中對進行學生情感教育的有效策略
所謂情感教育,就是通過對歷史教學內容的學習,將學生對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環境所產生的情感,轉化成學生對黨、對社會、對人民的熱愛,轉化為對祖國、對社會的奉獻,使學生產生熱愛祖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積極上進、以集體為核心的個體情感,并將這種情感寓于歷史學習中。歷史教學中的學生情感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教學任務。
(一)創設情感教育的情境教學
教學中情景教學的創設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引起學生對于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情感共鳴,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有著積極作用。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巧妙地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以利于學生體會歷史大事件并產生積極的情感投射。比如利用視頻影像重現歷史事件,可以讓學生直觀地看到相關歷史,讓學生身臨其境。還可以用遺留下的圖片和文字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其中所蘊含的榮辱,以便于形成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二)利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
1.事件導入教學。教師可以巧妙地利用已有的社會事件引起學生對于歷史事件的好奇,結合當下的社會環境,引發學生學習歷史的欲望。比如教師可以結合社會人士對某年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并否認侵華歷史行為的譴責,展現國人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國際友人的情感態度,讓學生正視這段歷史,并塑造學生正確的歷史觀。2.啟發式教學。教師可以根據歷史事件對于當下生活的影響,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比如提到端午節時,就可以啟發學生“端午節是怎么來的”,然后進行戰國時代的歷史知識學習,從而培養學生尊重并熱愛傳統文化的情感。除此以外,還可以用歸納總結、分析判斷、討論探究等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歷史情感教育教學,最大程度地發揮多媒體給歷史教學帶來的便利,拓寬歷史學習視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增加學習歷史的積極性,進而課堂上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三)深入學習歷史事件,促進學生情感的自我形成
歷史課程的學習不僅僅在于課堂的四十分鐘,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也不能只浮于表面,而是應該深入地了解歷史事件。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傳授學生基礎的歷史知識,進行歷史教育,還要深入地學習歷史事件以及其帶來的影響,引導學生接受新的歷史觀念,從而培養學生情感的自我形成。比如學習鴉片戰爭時,應深入了解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站在現代人的角度看待這場打開中國大門的戰爭,深入挖掘該事件的歷史因素,并加深學生對于戰爭的正確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進取精神。
(四)以情動情,進行熏陶教育
情感是可以相互感染的,這就要求教師重視自己的形象,發揮人格魅力,用自己的情感熏陶學生的歷史情感。簡單而言就是要求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用聲音和情懷進行情感教學。比如講訴中國近代的和平外交時,就可以驕傲地大聲講課,與清末腐朽悲戚的聲音進行詳細對照,使學生感知到其中包含的歷史情懷,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情感。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形成學生對歷史事件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進而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這就要求教師結合歷史知識的特點和高中生的情感特點,合理的探究歷史中的時代和情感因素,將情感教育很好的融入于歷史教學中,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有效的歷史價值觀。
作者:楊威 單位:長春市151中學
第五篇: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策略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不僅是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還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內容。所以高中歷史老師在教授文化知識的同時,需要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綜合能力;培養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順利實施,高中歷史的教學理念得到更新,并且不斷創新與完善教學方法。高中階段是學生三觀樹立的重要時期,對學生以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的良好發展。本文對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方法進行研究,望有助于提升高中歷史的教學質量。
1.學生綜合能力現狀
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高中歷史的教學理念與要求不斷得到更新,而學生的綜合能力已經不能滿足高中歷史的教學需求,主要表現為:第一,基礎知識以及應用能力不足。知識面小不能科學的對問題進行綜合分析,面對新問題不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解答。對所學知識死記硬背,不懂得靈活運用,缺乏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二,缺乏對問題的全面觀察以及文化知識的實際應用,缺少發散思維。不會主動對知識進行研究學習,探究能力以及創新能力低。對學生整體素質發展有著嚴重影響,制約了我國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所以對學生綜合能力進行有效培養是實施高中歷史教學的重點內容。
2.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方法
2.1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
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問題是學生進行思考、探索的源頭與動力。提問通常是老師實施教學得有效手段。但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所提出的問題均可以在教材中找出正確答案,對引導學生進行相應思考沒有明顯效果,學生只是被動地對知識進行接收,致使課堂教學沒有得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所以老師需要最大限度發揮所提問題的作用,調動學生進行探索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進而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提高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老師對問題進行設置時,需要掌握好以下原則:①科學性。問題要準確、嚴謹、科學,可以讓學生明確問題,以便于解答,而且可以讓學生養成嚴謹求實的學習習慣;②梯度性。學習需要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太難的問題學生不易解決,老師就需要利用相應的子問題進行引導,以促進學生的探究活動順利進行;③趣味性。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才可以使學生產生高昂的學習激情,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開展有效探索;④整體性。高中歷史教學是面向整體學生的,所以老師在設置問題時,需要對這一關鍵因素進行考慮,以吸引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能夠積極探索。
2.2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不僅需要讓學生學習掌握相應知識,懂得如何解決問題,還需要讓學生懂得質疑,進而對學習方法進行掌握,提升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夠做到觸類旁通,在繁雜的知識學習中理清知識脈絡以及體系結構,不能成為一個只知道儲存知識的容器。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需要接受新的教學理念,掙脫教材和教參的內容局限,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讓學生大膽質疑,勤于開動腦筋。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掌握學習的精髓,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思維的活躍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同時隨著社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不斷增多,信息量不斷加大,學生的視野不斷擴展,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的活躍、新奇。所以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學生通常會出現許多新奇的想法與觀點,此時老師不能急于否定,應該進行良好引導,進而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2.3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認為知識點是需要死記硬背的,不需要對理論知識進行理解與思考。而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歷史教學對學生知識運用能力,分析處理問題能力的關注力度越來越高。所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勤于動腦,利用史實對歷史事件的意義與性質進行相應驗證,有助于學生對相應知識的了解與牢記,進而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有效鍛煉。因此,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利用歷史學科內容的豐富性,在相應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深入了解,對歷史現象的本質進行揭示,對相應的歷史內容進行剖析,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結束語
總而言之,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整體素質是影響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關鍵因素,而提升學生素質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不是任一學科的單獨教學就能夠完成的。所以在實施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各學科教學之間的良好配合,以及相應知識之間相互融合,以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高中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各項能力進行有效培養,使各項能力之間能夠相互促進,相互協調,共同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使學生能夠全面的進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韓芳,汪飛君,朱琳瑜.教學方法的整體化、綜合化運用[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0(11).
[2]劉琴.淺論怎樣處理掌握知識與培養能力在教學中的關系[J].才智.2014(13).
作者:黎亮 單位:上饒市橫峰縣橫峰中學
第六篇:高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開展思考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互助形式的學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為了達成學習目標,通過明確的分工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學習任務。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要采用合理科學的教學方法,營造一種良好的、互相合作的學習氛圍,才可以保證學習合作小組的學習活動順利有效地展開。學習過程中只有加強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才可保證學生愿意合作,提高學習效率。
一、高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前提
(一)精心選擇合作材料
小組合作學習不是一種萬能的學習探究方式,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思想上正確地認識小組合作學習,才可以把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發揮到極致。并且,小組學習不是學生之間不分小組實際情況和學習內容的合作。學習小組的建立需要教師在對學生的學習潛質以及情感狀況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將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組,使小組合作學習成為在擁有一定的學習時機和學習載體的情況下進行的一種互相合作、互相影響、共同發展的學習方式。另外,教師還需要對教材進行細心取舍。教師在為歷史學習小組選擇學習材料時,要選擇難易程度適宜,可以讓大部分學生接受,而且操作性強的內容。教師還應該根據合作探究突破重難疑點原則與開放性原則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教材內容、補充材料進行選擇,確保合作探究的有效性。
(二)積極營造合作的學習氛圍
教師要在課堂上營造積極、合作的學習氛圍,讓學生自愿的加入到小組合作學習中。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課堂上,教師單向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傳授,逐漸讓學生對學習失去興趣,感覺歷史課枯燥無味,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可以鍛煉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讓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結合起來,這才符合新課標的要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培養學生獨立自主的擔當精神,還要培養學生“合作多贏”的意識。但是,從目前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發現,有很多同學害怕其他同學超越自己,在高考中和自己成為對手,不愿意將自己的學習方法與技能和其他同學進行分享,這種現象在學習優秀的學生身上尤為突出。這種思想是不健康的,教師要打破傳統的教育模式,為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歷史創造良好的環境,要逐漸改變學生這種單打獨斗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意識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也讓學生真正體驗到“合作多贏”。學生從內心不再“拒接”合作,產生愿意合作的想法是高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開展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歷史的教學水平與質量,對學生今后的成長發展奠定基礎。
(三)傳授小組合作學習的技能
小組合作學習要想取得預期的效果,教師要讓學生自覺維護小組之間的秩序,合理分組,選拔和培訓有能力的小組長,使得小組合作學習可以真正實現學生之間互動、合作。其次,教師要傳授給學生關于小組合作學習的技能,只有學生掌握了學會服從、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評價的技能之后,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才可以順利開展。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有效開展的保障
(一)教學的角色要端正,教學的觀念要轉變
小組合作學習打破了傳統的教學理念,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生不再像以前的傳統教學中那樣,只從教師的傳授中學,通過被動“聽”“看”“想”的方式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在“體驗”“合作”“做”“聊”“創新”中學習,不僅加強了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記憶,還提高了學生的與人合作能力。在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過程中,教師要引導、指點學生有效地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應該充當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不應該是旁觀者,甚至是局外人。學習小組在課堂上分享各個小組的學習探究成果時,歷史教師應該認真傾聽發言,進行適當的指點,把課堂真正地“歸還”給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不僅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還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個性、合作能力等狀況,對今后的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
(二)給學生大量的獨立學習時間
小組合作學習是在學生對學習材料進行自主的研究與學習、主動地對問題進行探究,并可以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的前提下開展進行的。這樣可以保證激活學生的思維與學習的興趣。高中歷史教師布置合作的任務之后,要根據任務的難易,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獨立思考,在學生有了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見解之后,再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要讓學生有組內、組際展開熱烈有序討論的時間與機會,讓每個學生有發表意見、表達自己思維脈絡的機會,這樣才可以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實現小組合作學習的真正目的,切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完善合作小組評價
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評價主體,對歷史教師專業成長更具有幫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小組合作的評價進行改進完善,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為前提,把學習檔案、歷史習作、歷史制作、歷史調查、考試等多種綜合的評價方式結合起來。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等方式也可以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要本著激勵的態度,遵循既注重結果,也注重過程的基本原則,靈活運用各種科學有效的評價手段,對學生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做出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全面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作者:劉小平 單位:靈臺縣第一中學
第七篇:高中歷史教學學生閱讀能力培養分析
摘要:閱讀能力培養是歷史學科教學的最終表現,通過閱讀能力培養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歷史學習中的綜合、歸納方法。隨著高中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歷史閱讀教學對增強人文意識,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等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分析了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闡述了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提出了高中歷史閱讀教學的注意事項。
關鍵詞:高中歷史;閱讀能力;培養方法
閱讀是培養學習能力的載體,從高中歷史閱讀教學的特點來說,加強閱讀不但增加了大量原始資料和歷史故事,而且使課文閱讀量進一步增強了。如何閱讀已成為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步驟,因為初中階段,學生局限于對歷史基礎知識和歷史觀點的一般了解,絕大多數學生依靠考前突擊記憶,根本談不上不了解歷史學科的特點。當進入高中學習的學生,隨著歷史教學深度、廣度的進一步提高,無意義狀態的學生為記憶歷史知識背上沉重的包袱,漸漸不具備閱讀能力。因此,閱讀教材為發展學生智力提供了物質基礎,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只有啟動學生的思維機器,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和教育教學質量。
一、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歷史本身具有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動人的畫面最后變成對幾個人、幾件事的簡單敘述,枯燥乏味的課本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閱讀課本能夠開闊學生視野,讓他們了解更多的人物及相互關系,探求真相之后真正展現一個別樣的歷史舞臺,從而培養穩定的學習興趣。
2.促進學生知識遷移運用能力的發展
閱讀能力不強會導致學生運用知識時發生障礙,由于很多學生知識掌握得不好,看著題目似曾相識可就是答不到點上,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能準確提取知識。因此,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提高分析題目的水平。通過多閱讀能準確把握題意,并逐漸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借助閱讀進一步增強教學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如:在講“太平天國運動”前,先向學生介紹天京保衛戰,湘軍攻入天京城內,忠王李秀成寫出了自供狀,其突圍后因勢單力薄,最后被俘。他在獄中看到李秀成的自供狀后逐條批駁。通過這樣講述為學生創造了一個廣闊的歷史想象的空間,改善了學生的學習狀態,多閱讀讓學生擁有更強的學習能力。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措施
1.構架立體的歷史知識脈絡
歷史基礎知識包括具體的知識點和系統化的知識體系。高考歷史問答題主要是概括性條理化的宏觀知識。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學著力構架完整的歷史知識體系。只有掌握了條理化的歷史知識才能運用自如、有的放矢。利用課本目錄把握歷史演進過程中前后知識的內在聯系,圍繞各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征形成主體的知識體系。如:中國古代史可按政治、經濟、民族關系,中外關系,科技文化五個專題比較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歷史發展的同一性和差異性。
2.掌握歷史重大事件
高中歷史是由無數歷史現象、歷史事實組成的,需要學生知道為什么發生這些事,這些事件在歷史上有什么經驗和教訓,且屬于較高層次的閱讀能力要求。記憶并掌握歷史現象占去學習歷史的大量時間。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每個歷史事件的過程,就必須采用歸納法,對歷史事件上的探索、分析、總結是基于客觀基礎上的主觀認識。掌握這部分內容必須是歷史學科高層次閱讀能力要求的體現,這方面內容的導讀是引導學生掌握歷史的思維方式。
3.掌握歷史的基本結構
歷史的基本結構是歷史閱讀的又一特征,人類社會是一個漸變的發展過程,許多看起來孤立的事件之間形成歷史的基本線索。必須把歷史發展過程看做一個整體,而且把握這個歷史發展的基本結構,教會學生掌握歷史發展的縱向線索和橫向聯系,明確把握整體知識結構的閱讀,使學生由表及里逐步提高。因此,采用結構式記憶法能夠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4.掌握閱讀技巧
(1)層次閱讀法
層次閱讀法是歷史時間從大階段到小階段不斷分割的層次;在歸納和分割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把某一階段的歷史知識及其聯系展現出來。重點是能從宏觀上整體把握歷史基本進程,又能落實每一個基礎知識點。實踐證明,采用層次閱讀法復習能提高學生認識知識的準確性和學習效率。
(2)導讀指導法
指導學生運用理論武器觀察、思考、解決歷史問題,導讀活動必須循序漸進,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教師的導讀示范,以教師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5.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要把閱讀方法轉變為學生的閱讀能力,需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完成。在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除了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點外,還要充分調動思維積極性。
三、高中歷史閱讀教學的注意事項
1.重點閱讀目錄現行高中歷史教材閱讀量大,歷史教材中的目錄體現了知識的內在結構和聯系,有助于引導我們從整體上更全面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閱讀目錄時要注意章節之間及節與節之間的關系,通過編制歷史圖示構建本章的知識體系。通過閱讀目錄我們注意和挖掘出這些目錄中蘊涵的規律,將對教材學習和理解起到重大的幫助作用。首先,教學中應很好地利用目錄的這些功能。其次,注意閱讀線索式的引言,把握其階段特征。2.認真閱讀課文的正文教材的正文部分是學生獲取歷史知識,也是閱讀的重點內容。閱讀時要分析和理解的重點部分,重點是讀懂教材。理解正文的層次結構有助于提煉要點,同時對課本史知識大膽質疑,思考是思維的起點,也是思維的動力。閱讀中要多從無疑處求疑,通過求疑,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論證等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范光明.史料教學淺談[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4(07).
[2]江東升.閱讀指導:歷史教學不可或缺的環節[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10).
[3]蔣玉平.中學歷史課文的科學閱讀法[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09).
[4]高聆.中學歷史教學的個性化閱讀[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3(05).
作者:韓利嬌 單位:銀川高級中學
第八篇: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應用分析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因其關鍵性作用,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課堂導入可根據教師所面臨的具體情況,進行靈活多樣的設計,以求達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導入設計;應用
新課改以來,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環節,受到普遍的重視。其具有重要地位,是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及學生有效參與到歷史學習的關鍵。成功的導入需要具有激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積極性、回顧已有知識和拓展視野等功能特性。新課導入設計的時間2-5分鐘為宜,設計時間過短很難達到預期效果,過長時間的導入容易使學生注意力分散,也使完成其它教學環節的時間捉襟見肘。根據不同的學情及教師個人的特點,導入的策略方式應靈活多變,不拘一格,導入的最終目的應突出課標內容,引領學生共同參與本課知識的學習,以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這里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探討幾點課堂導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回顧已有歷史知識
通過回顧學生已學歷史知識,導入新課。是最為常見的導入方式,其能夠帶領學生溫習所學知識,對比新舊知識的異同,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把握相關知識點。此方法的重點在于對學情的把握,對學情了解充分的情況下,可以根據學情設計出難易適度,又突出教學重點的導入。比如: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一課,其所講內容與初中八年級上冊所學內容有很大的關聯。如果這里運用回顧已有知識導入新課的方法,可能會遇到很大的麻煩。因為初中歷史課的性質,大部分學生到了高一下學期時對這部分知識已經很模糊。這里如果運用上一專題所講知識點,自然經濟和古代中國經濟政策一課中的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進行回顧導入本課內容效果較好。設計導入可以為: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明中后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其表現和實質是什么呢?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但是在當時中國占經濟主導地位仍是自然經濟。那么到了1840年之后,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其是怎樣一步步的瓦解自然經濟,中國明清時期孕育的資本主義萌芽為什么走向消亡呢?由此,教師既可以了解學生對已有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又可以突出時間發展脈絡,及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對中國近代經濟發展的影響。
二、主題式導入
高中歷史教材主要有人教、岳麓和人民三個版本,人教和岳麓版按照單元進行編排,人民版按照專題進行編排。每個單元專和題都有一個主題貫穿其中。教師可以利用每個單元和專題的主題設計導入。單元和專題的導入設計,應該簡單明了,突出主題的線索和脈絡,不宜太難。然后再根據每課課標,設計新課導入,新課的導入應與本主題緊密聯系。專題式導入需要教師對整個專題內容有充分的理解,并進行專題式教學設計和備課。如:人民版必修一的專題一,主要講述了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和形成過程。我們可以根據其主題設計專題導入為: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古代中國都經歷了那些朝代?上面這些朝代他們的統治政策有很大的傳承性,并深刻影響著現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演進。按照古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我們可以簡單的將本專題內容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夏商周時期,主要講述了中國早期的政治制度。第二部分為從秦王朝到明清時期,主要內容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兩個時期的政治制度特點不同,但都是五千年中華文明不斷演進的結晶。這樣做可以讓學生宏觀的把握專題知識內容,啟發學生思考,并進行探究學習,深入理解所學內容。
三、導入時運用手段的多樣性和靈活性
課堂導入包括:視頻、圖片、音樂、實物和文獻等多種手段和方法。這些方法的靈活運用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思考。是新課改背景下,多媒體教學課堂導入的常用方法。如:講到必修二物質生活與社會習俗的變遷一課,可以通過兩組圖片進行導入,一組為從長袍馬褂—中山裝—時期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的服裝;一組為從跪拜、作揖—鞠躬、握手。然后讓學生觀察兩組圖片,得出自己的認識和見解。這樣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并對本課知識脈絡有了初步的認識。這些手段和方法的運用,要注意緊扣課堂教學目標,保證所用音頻、實物和文獻等史料的真實性。如:講到蘇聯社會主義改革與挫折時,放一張圖片,然后杜撰一個人物,說此人經歷過蘇聯社會主義改革的各個時期,最后痛斥戈爾巴喬夫的政策令蘇聯解體。這樣的導入很不尊重歷史的客觀事實,易誤導學生。總之,高中歷史課堂好的導入設計,是有效完成課堂教學的關鍵,應為高中歷史教學方法創新的重點所在。教師在設計導入時,應根據學情、教材內容及自身特點合理的進行設計,以求啟發學生創新思維能力,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主動性,完成既定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張崢.論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課導入設計.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1.
[2]賁丹.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課堂導入策略的應用.中國校外教育,2014.
[3]費飛相.課堂導入策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中學教學參考,2015.
作者:王永勝 單位:重慶市江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