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高中歷史學科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源,可作為人文素養教育的知識載體。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充分發揮歷史學科人文素養教育作用,肩負起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使命。高中階段是學生形成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教師利用歷史學科豐富的人文知識和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有利于促進學生健康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分析了高中生人文素養現狀,并探討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教學人文素養策略
一、高中生人文素養現狀
人文素養培養實質是人性教育,核心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讓學生通過系統歷史學習,提升自我修養和思想品德,實現個人意識和社會價值的統一。整個過程由外而內,讓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感受歷史學習中的人文情懷,從而塑造健全人格,促進個性發展。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培養學生人文素養,非常有必要。隨著科學、科技教育在高中教育的重要性越發突出,缺乏實用性的人文教育被逐漸忽視,導致了高中生知識面狹窄,知識結構不合理,人文素養不高。高中生人文素養現狀可以歸納為思想功利,精神追求貧乏,缺乏信仰、道德水平下降等。
1.思想過于功利,精神追求貧乏
隨著社會的發展,價值取向逐漸轉變為事業與利益兼得,強化了人們對物質的追求。再加上對高中生人文教育的忽視,導致了學生人文素養缺乏,思想意識開始偏離,對于未來的暢想局限于“錢”,學生精神生活極度貧瘠。
2.缺乏信仰,容易迷惘
隨著社會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金錢至上、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意識迅速傳播,再加上高中生自我辨識能力不高、品德意志不堅定,人文素養缺失,缺乏信仰,缺少精神慰藉,容易迷失在物欲橫流中。
3.道德水平下降
人文素養的缺失導致高中生道德水平下降,是非辯駁能力不強,導致各種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引發社會深思。而歷史學科作為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要途徑,高中歷史教師要肩負起培養高中生人文精神、道德素養的重任,耐心細致地去完成,用歷史中優秀文化成果熏陶、啟發學生,提高其思想認識,提升其人文素養。
二、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新課改背景下,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時,教師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循序漸進和持久性原則、滲透性原則、適時適度原則,從而保證教學效果。教師要積極發揮高中歷史學科的人文性,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深入挖掘教材中人文素材,培養學生人文素養。
1.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將教學主體還給學生
在傳統的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過于強調教學效率,通過單向灌輸的教學模式盡快完成教學任務,從而將廣而多的高中歷史知識點盡數講解,讓學生學習、掌握。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記憶負擔不斷加重,使得學生對歷史課只有“死記硬背”的認識,而長期處于被動學習狀態,主動學習行為習慣難以養成,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從而導致學習興趣不斷下降。因此,高中歷史教師應積極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堅持主體性原則,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歷史課堂,將教學主體還給學生,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欲望。教師在講解歷史知識時,應將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內容融入,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人文化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歷史課堂中受到潛移默化影響,從而不斷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例如,在《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西周宗法制對我們現今生活的影響,有正面影響如過節、祭祀祖先時人們盡可能回家團聚,增強家庭凝聚感,讓我們更加重視親情;有負面影響如講解人情關系、重男輕女思想嚴重等,讓所有學生參與到討論中,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寬松愉快的民主課堂,鼓勵學生大膽發表看法。
2.拓展歷史教學內容,營造人文教學環境
高中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素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性,對歷史知識進行擴展,通過旁征博引,豐富歷史知識的人文內涵,從而讓學生受到感染、激勵,洗滌學生心靈。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普及一下當時背景,并組織學生觀看《我的1919》,讓學生直觀感受到當時中國青年的愛國情懷,以及是懷著怎樣悲痛心情喊出“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的宣言,弘揚五四精神,震撼學生心靈。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創設人文化教學環境,在日常教學中引入人文化教學素材,選用人性化教學方式,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加強德育素質培養。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的內容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現實中的抗戰紀錄片,講解一些有關自己城市的抗戰英雄,帶領學生參觀英雄紀念碑等,使得歷史課堂更具人文性,拉近學生與歷史的心理距離,開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
3.開展合作探究學習,培養學生人文精神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應積極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讓學生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選擇學習內容,通過小組集體討論和交流加強對學習內容理解,強化學生學習自主性,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協作能力。例如,在學習完唐宋歷史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探究,設置“唐宋歷史進程異同點,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等開放性問題,指導學生查閱資料與小組成員共同合作探究,引發學生探索興趣,讓學生在主動、合作探究歷史中,感受到豐富的人文知識和精神,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實現精神追求中歷史與現實的統一。
三、結語
總之,培養學生人文素養是高中歷史教學的核心,教師應積極更新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引入人文素材,促進學生提高人文素養,塑造健全人格。
參考文獻:
[1]李玉.高中歷史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的“變式”教學[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5):82.
[2]楊俊芳.高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J].教育現代化,2017,(22):240.
[3]廖林超.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中人文素養培養探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7.
[4]朱坤紅.歷史學科人文素養培養的實踐探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5.
作者:徐麗華 單位:山東省寧陽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