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中歷史教學的變化及教學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2017年高中新課程標準的刊發,意味著高中教學再一次進入新一輪的課改。高考模式的改變,使得高中歷史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這就需要高中歷史教學進行新的調整。本文就高中歷史課程結構的變化、學習目標的變化和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圍繞新課改下高中歷史教學方法的改變進行討論。
[關鍵詞]高中歷史 課程改革 教學策略
全國范圍內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正在進行,高中歷史學科在課程改革中承擔著人文學科應該承擔的教育教學責任,從課程內容到能力要求,都在發生著變化。
(一)課程結構的變化
黑龍江省將于2019年進行新一輪的課改,盡管現在還沒有看到正式的教材,但是從課程標準來看,新的歷史教材屬于通史與專題相結合的體系,特別突出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這五大學科核心素養。在課程結構上,由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部分組成,在必修的“中外歷史綱要”部分,突出歷史學科的“通史性”特點,內容上增加了早期文明、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文明、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和世界大戰,在選擇性必修課程上設置“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和“文化交流與傳播”,在選修課程部分設置“史學入門”和“史料研讀”,這種模式體現出歷史學科從基礎到知識擴展再到研究性的學習結構的特點。這樣的課程結構,一方面突出了“通史”特性,相較于原來的教材,更側重于學生對歷史發展的較長時間的概括,有助于學生提煉歷史時期的階段特征;另一方面又能夠兼顧學生對同類事物的發生、發展、演變的線索和規律的總結,概括出人類社會在不同領域的發展特征,將理論學習、專題特征和歷史階段特征有機結合,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完成高考對于歷史學科的具體要求。對能力培養的側重,突出了歷史學科“立德樹人”、服務于社會和現實的學科發展特點。
(二)學習目標的變化
高中學習對學生的個人能力要求提高了,歷史學科對記憶性要求很高,但是在高中階段僅僅死記硬背是遠遠不夠的。在考查方向上,側重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在對歷史事件的梳理、理解、歸納的基礎上,分析各個歷史事件之前的聯系,總結歷史發展的規律,感悟歷史事件的借鑒性意義,完成學科“古為今用”“博古通今”的使命顯得更為重要。這要求學生在記憶的基礎上,實現自我整合,構建知識體系和知識網絡,理解重要歷史規律,如歷史唯物史觀下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人類社會是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展的等,這些成為學生學習必須要掌握、運用的知識,對于歷史事件的分析、解釋、敘述成為學生必備的能力。這也是高中歷史在學習上的特殊性所在,是歷史教學必須要發生變化的方向所在。
二、學習主體的特殊性
在高中階段,學習的主體對象是年齡集中在15—18歲之間的學生。該年齡段的學生正處于“交替時期”。他們處于青春期,已經不再像小學生或者初中生那樣,總體上屬于對家長和教師的服從狀態。從心理上看,該階段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獨立性,在個人生活的安排上、對人生和社會的看法上,都產生了自己的見解,并且出現了不愿意與家長溝通、隱私意識強烈的現象;在智力方面,已經可以進行抽象邏輯思維,可以完成獨立的學習和思考,可以說這一時期學生的智力水平已經是接近成人的最高水平;從情緒上看,他們害怕挫折,意志不堅定,容易感情用事,缺乏理性的思考;從學習的狀態上說,興趣范圍有所擴大,目的性變強,主觀能動性變強,一旦對某些事物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就會在實際行動上表現得很明顯,并且愿意為自己感興趣的事物去努力和付出。這都與小學、初中的學生存在著巨大的區別。在歷史學科上,義務教育時期的歷史學科學習處于基本沒有基礎的狀態,高中歷史學科需要完成與義務教育歷史課程的銜接和貫通,又要注意高中階段的學科梯度,面對學生,進一步拓展歷史視野,強化歷史學科思維。
三、高中歷史的教學策略
面對高中歷史教學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和歷史學科發生的變化,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可采用以下幾種方法進行解決。
1.發揮備課組的力量,在集體備課的同時,對課堂效果進行跟蹤、分析。通過制定和使用課堂觀測量表,在組內教師互相聽課的過程中,對量表上的相關內容做好觀察工作;在評課的過程中,就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組內教研、討論,商量解決的方法,由任課教師進行改進,再對課堂情況進行監控,以不斷完善課堂教學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能貪多求全,一段時間內只能就一兩個問題進行解決,監控要及時得當,教師談論時不能苛求完美,應該提出具體的可實際操作的措施。
2.針對新的教材結構,教師注重自我培養和提升的過程,對于課程中新增的內容,進行相關的業務學習,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對于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仔細研究,大膽運用,認真反思,不斷調整。
3.在課堂授課的過程中,在關鍵的學科能力培養上,各個擊破,不貪多,不求全。我所接觸的學生,是個人學習能力比較差、知識儲量比較少的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經常出現學生沒有辦法很好地通過自學、問題探究、討論等方式實現能力的提升,這對于歷史教學來說是極為不利的。針對學生的實際狀況,堅持歷史論從史出的原則,在每節課的設計上,將課堂內容變少,充分利用教材,適當補充史料,讓學生在大量史實、材料的基礎上,逐漸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更多地讓學生感悟、討論和交流,不求學生回答正確,而是追求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和歷史解釋能力的形成。
4.尊重歷史學科的學科特點,在對歷史事件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記憶知識點,可以通過每節課講新課之前的小測驗對學生的知識點進行考查。小測驗的時間一般為5分鐘,范圍是之前學習過的內容,檢測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記憶情況。
5.高中的教育更加重視“立德樹人”,注重在學生價值觀形成時期對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歷史教學的一個要求是“以史為鑒”,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對每個歷史事件,經過深入的思考,引導學生價值觀的形成和家國情懷的感悟。受課時量的制約,很難在每節課都拿出足夠的時間對歷史事件進行反思,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可以采用單元總結的方式,學生用15分鐘完成對知識的梳理和復習,用5分鐘進行分組討論,接下來的時間由各組分享自己的討論成果,學生最終總結某些事件的規律和啟示,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現實性意義。綜合教學中的實際經驗,結合高中歷史學科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在教學的過程中多動腦筋,將工作做細致,將細節做好,讓學生在興趣中體會歷史學習的規律性,讓學生確實有所收獲,獲得學習的成就感是組織教學的出發點。說起來并沒有什么太新鮮的理論,看起來好像也沒有什么新的花樣,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地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有破有立,不斷學習,不斷更新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手段,卻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教育不僅僅是教書育人的過程,更是一個守望的過程,我相信在每個老師根據實際情況的準備下,不僅是新課改下的高中歷史教學,每個學科都能夠收獲喜人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劉美霞.高中歷史課堂有效教學策略探究[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6(18):32.
[2]龍泳泉.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策略[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7(04):72.
作者:馮文姝 單位: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香坊區德強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