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臨床醫學英語教學模式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目的:探討ESP視域下適合醫學英語的教學模式。方法:根據醫學英語聽說讀寫的培養要求,按照ESP相關教學方法(角色扮演和模仿、案例學習、項目教學和合作學習),探討各項能力適用的具體方法。結果:從語言學和教學法角度,結合醫學英語特點和臨床醫學理論及實踐教學的實際情況,得出聽力口語能力培養適用角色扮演和模仿的合作學習法;閱讀寫作適用案例學習法和項目教學法。結論:ESP相關教學方法適用于醫學英語教學,是培養聽說讀寫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ESP理論;角色扮演和模仿;合作學習法
1ESP理論在臨床醫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必要性
1.1學業和課程安排局限
大部分醫學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是準備大學四六級考試,或是準備考研和出國。后續開設的醫學英語課程或雙語教學性質的專業課程會因為學生學習側重點不同(重視臨床學習)而受到忽視,因而醫學專業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效果受到制約。
1.2教師臨床診療教學局限
臨床帶教教師日常工作量較大,接觸的患者多、病種廣、患者情況復雜。所以要求教師在耐心細致診療和迅速處理處置的同時全程使用英語教學難度較大。
1.3傳統教學模式局限
傳統教學模式以閱讀-翻譯式或領讀-跟讀式為主導,教學設計單一,教學過程枯燥。教師以教授和示范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和學習,實際參與度低,教學效果不佳。
2ESP理論指導下的臨床醫學英語教學模式設計
為解決臨床醫學英語的教學問題,本文擬從聽力、口語、閱讀和寫作能力幾個方面探究ESP理論在實際教學中的教學模式的應用。
2.1前期準備
2.1.1師資方面
選擇英語水平較高,熱愛英語教學的專業教師,防止因為教師表達不流利、口音重或沒有互動影響教學效果的情況發生。
2.1.2教學計劃
教師根據實際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英文水平確定英語教學比例,并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反饋隨時調整英文教學比重。選取合適的典型疾病,并根據典型疾病設置合適的教學情境。
2.1.3教學方法
本文將用到幾種教學方法:PaulineRobinson[3]根據ESP的不同任務和目的提出了應用ESP的教學方法:角色扮演和模仿、案例學習法、項目教學法,還有源于美國的合作學習方法。
2.2聽力和口語能力
口語是口頭交際使用的語言,根據談話主題與發言者的不同而顯示出其靈活多變的特點。聽力是指接收語音信息,聽者是否專心決定其能力運用的有效性。因為發言者與聽者同在現場,發言者的口語隨時變化不僅能影響聽者的理解,還能豐富雙方交流話題的內容,增強談話交流互動性。針對聽力和口語的這些特點,在專業英語臨床理論教學實踐中就要抓住發言者口語主題多變,強化聽者傾聽注意力這兩點。因此我們建議鍛煉臨床英語聽力口語適用“角色扮演和模仿”和“合作學習”的方法。這兩種教學方法前者能突出主題性,后者能強調發言者和聽者的互動。適用的臨床教學主題可以是“查房”、“診斷”、“下醫囑”、“與家屬溝通”、“病例討論”以及“手術視頻講解”。采用“角色扮演和模仿”,既能使學生熟悉臨床常見診療環節,又能使學生習慣英語表達方式,增強語感,從而加快學生進入英語臨床教學活動。此外,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標準化病人作為教學依據,以合作學習小組的方式在臨床理論課上開展英文模擬臨床實踐練習。“合作學習”是指在英語課上為了完成共同目標,將學生分為一些小組,學生通過組內的討論溝通,相互補充,相互講解的一種教學模式。很多研究已經證實合作學習可以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4]。合作學習教學法看似簡單,實則需要教師在授課前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反復研究和設計。(1)教學內容選擇:選取內容豐富、易于拓展、外延較廣、適合討論的知識點,如多發性腦梗死病例討論就診過程;(2)學生分組原則:小組內具有不同質要素的學生具有互補性,而同質之間具有排斥性。所以按“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劃分的小組具有相互合作,共同進步的基礎[5]。每組以5人左右為宜,自由組合為主,教師調配為輔,調配以英語水平和性格為依據,保證每組實力均等。(3)任務分配原則:性情外向和內向學生任務互換,充分調動每一名學生主觀能動性,防止出現少數學生主導現象發生。在有留學生的情況下,可安排留學生(英語基礎好)模擬典型患者,中國學生(英語基礎弱)模擬實景問診。中外學生都可從中獲益,各取各自急需技能。此外,在帶教臨床實習教學中,可以將留學生和中國學生搭配合作學習。帶教教師與患者交流使用中文,帶教教師講授英文示范后,可由中國學生用英語輔助留學生學習,這樣中外學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提升。(4)教師指導原則:教師在此項活動中以參與監督和促進指導為主,課前布置任務,對每組活動進行點評。
2.3閱讀和寫作能力
專業英語的閱讀和寫作能力是高級階段的綜合運用能力。對醫學專業的學生來說,需要重點掌握專業英語閱讀能力中的認讀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認讀能力一般包括對文字符號的感知與辨識能力、識字量和認讀速度;閱讀理解能力包括對文中重要詞語的理解能力、文中重要內容的功能的理解、文章結構和表現形式的理解、作者觀點及思想的理解[6]。寫作能力指個體的書面言語表達能力,一般包括寫作思維、觀察分析、選詞選句、布局謀篇、模仿范文等能力[7]。而醫學英語的特點是專業詞匯量大且冗長,不利于記憶;專業文獻往往枯燥單調,句式復雜從句眾多。要想在此前提下提高醫學英語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需要有的放矢地尋找適合的方法。本文建議可以采取“案例學習法”或“項目教學法”來培養閱讀和寫作能力。“案例學習法”是ESP理論中極力提倡的教學方法,它包括對真實案例的學習研究,并對某種結論或者決定進行討論[8]。在臨床實際教學中則可以選取典型病例,如“心肌梗死”作為案例/具體問題進行教學。除了通過前述“角色扮演和模仿”完成患者和醫生的就診問診,完善后續的檢查外,還要求學生查閱外文文獻資料,查找文獻中關于心肌梗死的臨床表現(如心電圖特點)以及休克的處理辦法,然后結合這個典型病例討論并作出總結。這樣學生就會有針對性地查找資料,閱讀的目的性和主觀能動性都會增強。如果學生的英文基礎較差,還可以結合查找對應的中文資料,強化專業知識的雙語書面表達。所以,比起單純的相關專業章節閱讀,“案例教學法”能在閱讀專業外文文獻的同時,強化學生的英文臨床思維能力。“項目教學法”與“案例學習法”比較類似,但學生參與的人員較多,完成項目的時間也較長,幾天到幾周不等,項目成果一般為報告或PPT作品展示等。例如歸納總結P16、CyclinD1和CDK4在結直腸癌組織中表達研究。要求學生自由選擇若干搭檔進行相關文獻查找閱讀,并完成研究報告,制作PPT在課堂展示或在課堂開展討論。這種教學法需要的專業文獻閱讀量也較大,所以在指導學生做跳讀快讀和精讀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學會用英文摘錄、節錄重點段落章節,梳理文章脈絡,寫出文章英文主干。這樣,既保證閱讀的質量又保證了數量,為制作研究報告做好準備。專業英語的寫作能力可以在前兩項教學法的適用中得以鍛煉,以建立語料庫的形式來學習。在組織學生閱讀外文文獻的同時,可以要求學生總結自己閱讀過的文獻中的相關專業詞匯的構詞法。比如要求學生歸納總結相同前綴/后綴的醫學專業詞匯,并將自己匯總過的專業詞匯按醫學二級學科分類(比如消化內科學方向、呼吸內科學方向)。與單純地背誦專業詞匯表相比,根據閱讀過的文獻,記憶自己整理總結的詞匯語料庫印象更深刻,效果更好。要求學生將閱讀過的文獻中的若干典型段落(語法和專業內容皆有代表性)摘錄出來,建立典型句型語料庫,同樣按二級學科和句型類型分類整理。隨后要求學生根據句型語料庫中的典型句型和重點詞匯,進行句子和段落模仿寫作。仿寫階段后,還可以要求學生將聽說口語鍛煉階段中的“病例討論”和“手術視頻講解”的口頭講稿重新加工整理,修改語法,規范專業術語,形成完整的病例報告。這樣在原有基礎上的二次作業加工,既加深了專業知識點記憶,又強化了寫作能力。教師可以以此為基點,進一步要求學生定期寫出英文病例報告,完善學生的專業學術論文的寫作水平。
3小結
本文提出的建立在ESP理論基礎上的幾種教學方法是培養醫學專業英語較為有效的途徑,可以激發、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加深醫學專業英語學習動力,對增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學習效果至關重要。其中,合作學習法貫穿于前三種方法,是主導思想;角色扮演和模仿是基礎;案例學習法和項目教學法能夠囊括聽說讀寫幾種學習能力的培養。臨床醫學英語教學應該立足于本學院本專業,考察學生的實際需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充分調動各項資源,設計完善適合自身特點的ESP教學模式,編寫相應的校本教材和教學資料,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復合型醫學人才。
作者:姜晗 王宛宜 郭旭 何巍 單位: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消化科 沈陽航空航天大學國際教育學院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干診科 沈陽醫學院附屬中心醫院呼吸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