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職學校會計實踐教學問題及改進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格局的不斷調整,很多用人單位對會計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中職會計教學要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提升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將單純的理論學習轉化為具體實際應用的重要手段,如果我們在會計教學中不重視實踐教學,那么會計教學很容易變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本文針對中職會計教學的現狀,從實踐的視角分析當前中職會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中職會計教育肩負著為經濟建設提供大批會計從業人員的使命,其教學質量一直備受社會關注,現代經濟建設行業不同、崗位不同,需要的會計人才也存在差異,這就要求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明確自己的目標定位,與高等教育培養會計人才區別開來,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需要明確的是,中職教育不是培養研究型人才,而是為企業培養大量技能操作十分熟練的技能型人才,這種目標定位決定了中職學校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傳授學生必要的理論知識外,更要重視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而當前中職會計實踐教學中還普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解決,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
1實踐視角下中職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中職會計教學的本質是培養能適應市場經濟變化,具備實際操作能力的實用型人才,而當前中職會計教學過程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嚴重制約了教育質量的提高,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嚴重匱乏
國外職業教育做得比較成功,他們的教師大多是在實際工作中身經百戰的“老員工”,基本上一邊在企業任職,一邊在學校任教。而我國中職學校的會計教師雖然大都是“雙師型”教師,但真正具備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卻寥寥無幾,加之平時課時重、任務多,幾乎沒有時間到企業進行實地調研,因此雖然有淵博的會計知識,但缺乏實際工作經驗,因此在指導學生進行實訓時顯得捉襟見肘。這種理論與實踐之間隔閡的存在,也削弱了教師的自我提升意識,導致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對其他相關知識知之甚少,不能滿足現代化會計教學的需要。如稅務系統網上申報等,會計專業出身的教師不太懂計算機操作,而計算機專業出身的教師又不太了解會計知識,影響了教學效果。同時,雖然有部分外聘教師來自于企業,擁有較豐富的會計工作經驗,但教學經驗欠缺,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2會計實踐教學課程安排缺乏針對性
職業教育應以“實用”為原則,培養的學生應是為具體的工作而“量身定做”的,教師應多指導、多傳授學生畢業后在工作崗位上需要的知識和技能,對于一些基礎性的理論知識,學生只要理解掌握就可了。但在具體的會計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安排較多的理論課程,而相關的會計實踐則機會少、時間短,課程設置從根本上沒有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導致學生“眼高手低”。現階段我國高度重視中等職業教育,大多數中職學校也在進行教學改革,尤其是在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方面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刪除了一些空洞的理論,并針對中職生的就業狀況增設了一些相關課程,但力度依然顯得不夠,效果并不太明顯。目前,如實驗材料通常是一般納稅人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而對小規模納稅人經濟業務則涉之極少,而中職生的就業單位恰恰是中小企業居多,因此很多學生時常會發出“為什么在工作中師傅講的東西跟在學校時老師講的不一樣呢”等諸如此類的疑問,學生畢業后普遍覺得會計實踐課上學到的東西缺乏實用性。
1.3會計實踐教學模式僵化
會計實踐教學中,應提倡“以學生為中心,以過程為中心”,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性和積極性,為將來所從事的工作奠定堅實基礎,這是會計教學的首要任務。而目前的情況是教師仍占據著“主導地位”,表現為以單純的理論講授為基礎,輔以實踐教學,這種以“結果、教材、教師為中心”的教學取向,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機會去實踐,學生不能真正學會學習,學會如何解決實際問題,沒有給學生留出足夠的發展空間。以分組實踐為例,雖然教材上面面俱到地羅列出實踐目的、實踐原理、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等,但在實踐課上教師還是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進行講解,學生再按照既定的操作步驟跟著教師簡單地“互動”幾下,產生幾個結果數據,本次會計實踐課就算“圓滿”完成了。這種“流水線”式的教學模式其教學效果不言而喻,因為是組內的學生進行合作,難免會出現一些學生只看不動,更談不上主動思考、積極拓展了,最終囿于固有的思維定勢,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1.4實踐教學評價體系不完善
會計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是與學生的技能掌握和他們未來的就業質量直接相關的,現代社會用人單位不僅要求應聘人員具有相應的文憑和職業資格,更看重求職者的綜合職業素養,而卷面考試成績優秀只代表理論知識掌握得比較扎實,并不意味著如溝通能力、動手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等很難用傳統的量化考試方式測驗出來的其他因素。當前很多中職學校會計專業的考核方式仍使用卷面考試方式,考試題型固定而呆板,缺乏對實踐能力的考核,這種注重卷面成績的考核實質上只評價了學生的記憶能力,忽視了對學生的應用能力的評價。在這種評價方式的影響下,教師對學生在實訓過程中的態度、情感和能力表現等方面不可能面面俱到,甚至會有失偏頗,這就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計的業務流程包括憑證的填制、賬簿的登記、報表的編制和稅務的申報等諸多內容,它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傳統的卷面理論考試很難全面評價一個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
1.5校內、校外實踐教學環境欠佳
校內環境包括手工會計模擬室、電算會計模擬室、點鈔室及模擬銀行等。當前一些中職學校由于經費有限及學生規模較大,學生每周到會計實訓室進行會計電算化實訓的時間很短,大部分時間是在教室進行手工模擬實訓,這種校內實訓環境中培養出來的學生,無法理解電算化會計的基本原理,他們甚至以為會計電算化就是簡單地用電腦來代替手工記賬,這嚴重影響了學生在當前信息化時代對會計信息的掌握,而這正是他們以后就業所必需的。同時,由于學生數量較多,對口實習單位較少,很難把全部學生都安排到相應崗位去實習,尤其是從中小企業的實習生接受數量來看,一般每個企業只能接收一二個實習生。即使安排到了這些企業的學生,由于會計工作崗位匯集了企業最多的商業信息,而對這些商業信息一般都需要采取保密措施,很多單位為了避免信息的外泄及會計資料出錯,一般不會讓實習生做具體的會計工作,實習生通過只是做一些諸如文字處理、資料打印之類的瑣碎工作。
2改進中職會計實踐教學的策略
由于存在以上影響中職會計實踐教學效果的不利因素,導致中職生在畢業時由于技能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在面對用人單位的技能考核時狀況百出,與自己喜歡的工作擦肩而過。即使有些學生饒幸進到心儀的企業上班,但在工作時隔三差五犯錯也會讓企業蒙受損失,經常會遭到用人單位的辭退,同時也損害了學校的形象。本文通過對會計實踐教學的調查研究,針對上文中出現的這些問題,提出以下改進實踐教學的措施。
2.1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
中職生畢業后一般都是直接走上工作崗位的,這要求他們在校期間務必要把在工作中所要用到的技能學透、練透,這種注重技能的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除了要求他們具有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之外,還要擁有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因此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很有必要。一是學校要采取措施,鼓勵會計教師成為“雙師型”教師。中職學校需要的是名副其實的“雙師型”教師,而不是手里拿著資格證書但只會“紙上談兵”的“雙師”,因此應注意對“雙師”的考核與鑒定不能只看“資格”和“職稱”,還要看其是否有在企業從事相關工作的履歷,且時間不能太短一般要在兩年以上。二是定期組織“雙師型”會計教師到工廠企業或會計師事務所進行頂崗實踐。學校可與一些工廠企業或會計師務事務所建立長期的、穩定的業務合作關系,鼓勵會計專業教師在業余時間從事會計兼職工作,這看起來與大部分事業單位反對兼職相矛盾,但專業課教師應區別對待。三是充實兼職教師隊伍。在西方發達國家兼職教師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他們在教師中占有很大比例,相比而言我國學校招聘兼職教師時,大多是因為減輕教師的教學壓力才不得已為之,因此應轉變觀念對兼職教師“區別對待”,想方設法讓兼職教師(包括會計師事務所的從業人員或是企業的財務負責人)也參與到學校的建設中來,改變兼職教師“上課來下課走”的“打工”狀態。
2.2建立和完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會計教學體系
應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指導思想,建立和完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體系。在處理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時,應將專業理論知識納入到實踐教學環節中,采用理論推動實踐、實踐驗證理論、重點提高動手能力的綜合策略,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互依賴、相互融合、互相促進,使實踐教學融于會計專業教學的全過程當中。同時以專業實踐活動為中心,以學生掌握技能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重視知識、技能、態度的統一。同時,要科學制訂教學計劃。在教學計劃方面,要結合會計專業重技能、重動手能力的特點,堅持理論知識儲備為實踐技能服務,學習理論知識以“夠用”為標準。在制訂教學計劃時,要盡量加大實踐、實訓課時,同時,每一個學習階段均應安排相應的實踐課,實行教中做、做中學,將實訓穿插在相關專業知識的教學中,通過單項和綜合實訓鞏固檢驗學生崗位技能。最后,開發內容合適的校本教材也十分重要。針對現有教材針對性差的問題,組織教師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特點和本地區經濟特色的校本教材。并以開發校本教材為契機,組織教師深入到企業當中,針對學生今后的工作崗位需求確定實訓項目。同時以“夠用”和“必須”為原則,對原有的教材內容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突出實際操作技能,以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為依據來整合教學內容,按照循序漸進的原則來安排課程內容,并且內容要有高度的仿真性。
2.3實施“引導—探索—實踐—掌握”四段式會計實踐教學模式
教師應根據中職學校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探索會計實踐教學的新模式,努力把驗證性實踐改變為探索性實踐,把先演示后實踐改變為邊講解邊實踐。總之,以實踐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為宗旨,使學生通過實踐達到對會計基本技能的熟練掌握和正確使用,提高他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引導—探索—實踐—掌握”四段式實踐教學模式為例,這種模式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在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充分信任學生的基礎上,正確指導且大膽放手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會計實踐,思路讓學生想、疑難讓學生議、錯誤讓學生思,通過這個探索的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和創造性,變單向的信息傳遞為雙向的信息互動。在學生的探索實踐中,教師為了減少學生的盲目性,應不失時機地指出會計實踐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之處,發揮好主導調控作用。多年來的教學實踐顯示,讓學生在“做”中掌握知識,是有效獲取知識的結晶,對已畢業學生的調查結果同樣能得到相同的結論。由此可見,會計教師改革自己傳統的、低效的教學模式刻不容緩,要一改實踐課就是“教師演示+學生跟做”的刻板做法,這對學生以后的學習和成長至關重要。
2.4轉變“重結果、輕過程”的考核方式
會計實踐教學評價體系要改變傳統的理論考試式的終結性評價,采用更加科學的評價體系。首先,在會計實訓課程中,應要求學生輪換崗位完成某個企業的某段時間的一整套經濟業務,然而在對學生進行學習評價時,不能僅局限于學生最終的實訓作品和實訓報告等,忽視了對學生實訓過程的考評,這不是對學生實踐能力的科學評價。同時,在評價過程中,應將教師考核、小組內部考核和學生自評三管齊下,評價要從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能力、職業道德、動手能力、團隊協作精神及創新協作精神等幾個維度來進行。其次,為了及時掌握學生的實習效果、檢驗學生的實踐水平,中職學校應積極建立全面的學生校外實習結果反饋機制。一是學校應與實習單位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并建立導師評價機制,將學生的實習結果及時反饋給學校的教師,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實習結果對學生進行專門指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二是需要建立師生互動機制,學生在實習工作過程中遇到疑難問題應及時與教師聯系,尋求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三是要建立師生互評機制,讓學生評價教師在實習過程中的指導,這樣既可幫助學校了解教師的教學情況,還能避免教師在實習指導過程中產生工作惰性。
2.5科學設計會計實踐教學的環境
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環境主要由兩個部分構成:教學環境及就業環境。教學環境主要是指包含實踐教學內容、手段及設施等在內的校內教育環境,良好的教學環境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有力保障,并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直接影響學生素質的高低,而培養出高質量的學生又會對就業產生積極影響。因此首先要強加校內會計實踐教學環境的建設,在有先進的硬件保障的基礎上,努力提供仿真度高的學生實訓場所,如設置模擬銀行和模擬超市等實訓場地,讓學生身臨其境鞏固學生實訓學習的成果;其次要強化電算化軟件的針對性。如學校要根據學生的能力和特點,并根據學生的就業出路,在實訓環節中豐富和加強收銀員和小企業會計等的設置等。而就業環境主要是指校外實習環境,校外實習可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將企業需要完成的數據統計、整理、分析和匯總等工作讓學生來幫助完成,這樣既解決了企業的人手短缺問題并降低了經營成本,同時又為學生提供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另一方面,可直接安排學生到企業當中進行頂崗實習,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了解企業會計工作的真實運作狀況,切實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楊軍花.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研究[J].新經濟,2015(2).
[2]丘漢明.中職《會計電算化》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初探[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5(7).
[3]熊英.校企合作視域下中職會計實踐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7).
[4]張雯,謝錚.實踐教學視角下的中職會計教學研究[J].中國市場,2015(27).
[5]苑興月.中職會計信息化實踐教學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5(14).
[6]唐雪花.VBSE與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5(10).
[7]賴永貴.中職會計專業實踐教學環節存在的問題與辦法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5(4).
[8]蔡書云.中職會計實踐教學現狀及改進策略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4.
作者:鄒劍珍 單位:廣東省惠州工程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