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會計制度下高校特殊業務實務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提要:高校作為執行《政府會計制度》的主體,由于其資金規模大、業務種類多等特點,相較于其他政府會計主體在會計核算上具有復雜性。本文通過探討高校會計核算過程中常見的一些特殊業務,結合“平行記賬”“項目輔助核算”等維度,以舉例的方式闡述會計核算的方式、方法,為高校更好地落實《政府會計制度》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高校;政府會計制度;會計核算;
特殊業務的方財政部于2017年10月24日印發《政府會計制度———行政事業單位會計科目和報表》(以下簡稱《政府會計制度》),各行政事業單位于2019年1月1日起全面施行。《政府會計制度》在會計核算中全面引入權責發生制,確立“雙功能(財務會計與預算會計)、雙基礎(權責發生制和收付實現制)、雙報告(財務報告和決算報告)”的平行記賬核算模式。在執行《政府會計制度》的主體中,高校由于資金規模大、業務種類多,會計核算工作相對復雜,成為施行《政府會計制度》的難點。本文通過列舉高校會計核算中常見的特殊業務,結合高校會計實務案例,對所列舉的幾項特殊業務在財務會計以及預算會計中的核算方法進行分析,以期為高校會計核算提供參考。
一、代扣勞務報酬個人所得稅業務的賬務處理
在“平行記賬”核算模式下,由于兩種核算基礎的存在,在計提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的過程中,費用和預算支出因確認時點的不同而導致差異的產生。例如,在發放校外人員勞務報酬時,按權責發生制的原則,將勞務報酬全額確認為費用,計提的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因于下個月上繳稅務部門,故在本期確認為一項負債(其他應交稅費),按實際發放金額(稅后金額)確認預算支出,因此造成預算支出與費用不一致的現象發生,“項目輔助核算”按費用或預算支出數額計量時,結存數額也將出現差異。該差異影響項目額度的控制,也對預算執行進度產生影響。因此類業務在高校會計實務中常有發生,筆數較多,可通過設置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過渡類科目(事業支出———個稅歸集)以及歸集類項目(部門:學校,項目:個稅歸集),采取“先歸集,后沖抵”的方式消除差異的影響。例1:A校科研處邀請校外專家開展講座,應付勞務報酬,000元,代扣個人所得稅240元,實際支付1,760元。相關賬務處理見表1。(表1)通過這種賬務處理方式,將下期應支付的代扣個人所得稅以紅字的方式在事業支出中反映,同時將該金額歸集到“部門:學校,項目:個稅歸集”項目,不僅滿足了“平行記賬”的核算要求,又實現了該項目輔助核算(部門:科研處,項目:科研項目管理專項)的精確管理。
二、職工薪酬的賬務處理
《政府會計制度》實施以來,在高校的日常會計核算中,職工薪酬的核算往往具有核算金額大、科目級次多、會計分錄行次多等特點,再加上“雙分錄”及項目核算的特點,使職工薪酬的核算成為實務工作中最繁瑣的業務之一。目前高校應付職工薪酬的核算模式,往往按以下步驟進行:1、計提工資費用(1)財務會計:借:業務活動費用、單位管理費用貸:應付職工薪酬(2)預算會計:不做處理。2、代扣各類由個人承擔的款項(1)財務會計:借:應付職工薪酬貸:應付職工薪酬-代扣社保/代扣公積金/代扣水電費/代扣個稅等(2)預算會計:不做處理。3、發放工資時(1)財務會計:借:應付職工薪酬貸:銀行存款/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2)預算會計:借:事業支出貸:資金結存-貨幣資金/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該核算方式下,財務會計根據權責發生制核算要求,按應發數確認各項費用,可以一次性確認費用數。在工作實務中,代扣款項的上繳與工資發放的時點相比,往往存在不一致情況,甚至存在跨月的情形,而預算會計根據收付實現制要求,需按實際發放數重新確認預算支出,高校的費用屬性及人員性質構成復雜,先后確認費用數與預算支出數,導致核算工作量的增加,預算項目的支出數往往又取自預算支出類賬戶的發生額,這也導致無法實時反映該人員支出類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筆者結合實務案例,通過設置過渡類科目和過渡類項目,并將該過渡類科目與“應付職工薪酬”科目進行財務、預算會計分錄觸發對照設置,保證財務會計處理與預算會計處理相匹配,使得費用數與支出數完全一致。在確認各項費用數的同時,自動觸發生成預算會計分錄中的預算支出數,減少了工作量。費用數與預算支出數保持一致,也使得人員支出類項目的預算執行情況更加精確。舉例說明如下:例2:A校2021年1月工資業務詳細數據如表2、表3所示。(表2、表3)經過改進后的賬務處理如表4所示。(表4)通過上述方式進行業務處理后,“應付職工薪酬”及其所屬明細賬戶余額均為零,“費用數”與“支出數”一致,通過設置“職工薪酬過渡類”明細賬戶及“職工薪酬歸集項目”輔助核算項目,起到了簡化核算的目的,也使“人員支出”項目所反映的預算執行數更加精確,項目額度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
三、暫付款業務的賬務處理
實行公務卡管理制度后,在高校會計實務中的暫付款業務主要集中在需提前預支但不便于使用公務卡刷卡支付的各類業務,如因公務出差預支的會務、培訓費,預付的設備、材料、服務款等項目,該類業務在將來完成報銷后會形成支出。《政府會計制度》在其附錄部分的舉例說明中,關于“發生暫付款項”,支付暫付款時,只做財務會計處理,不做預算會計處理,待經濟業務事項完成并實際報銷時,財務會計按實際發生金額確認相關費用,同時預算會計按實際發生金額確認預算支出。在年末結賬前,對于經濟業務事項尚未完成的暫付款業務,按支付的暫付金額進行預算會計賬務處理,轉入相關預算支出科目中。根據筆者的工作實踐,對于發生的納入部門預算管理的暫付款基本上都將形成單位的費用,同時也考慮到現金流向及項目額度控制,建議在支付暫付款時,即完成預算會計的賬務處理,生成預算支出,實際報銷時再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做出相應處理。相關賬務處理示例:1、使用預算資金支付暫付款時(1)財務會計:借:其他應收款貸:銀行存款/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2)預算會計:借:事業支出貸:資金結存-貨幣資金/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2、經濟業務事項完成后,取得相關票據完成報銷沖抵暫付款時(1)等額報銷①財務會計:借:業務活動費用/單位管理費用貸:其他應收款②預算會計:不做處理(2)差額報銷:退還未用款①財務會計:借:業務活動費用/單位管理費用銀行存款貸:其他應收款②預算會計:借:資金結存貸:事業支出(3)差額報銷:補付差額①財務會計:借:業務活動費用/單位管理費用貸:其他應收款銀行存款/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②預算會計:借:事業支出貸:資金結存通過上述賬務處理,對于使用預算資金支付的暫付款業務,在發生現金流出時,即進行預算會計的處理,確認相應的預算支出,能更準確、及時地反映單位各項目的預算執行信息。
四、年終結轉業務的簡化處理
年終結轉業務是各級政府會計主體會計核算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政府會計制度》要求,政府會計主體需按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分別進行結轉業務的處理。財務會計按月度和年度進行結轉業務的處理。月度終了時,通過“本期盈余”這一過渡賬戶,將各收入類賬戶余額結轉至“本期盈余”賬戶的貸方,將各費用類賬戶余額結轉至“本期盈余”賬戶的借方,結轉后收入類賬戶和費用類賬戶余額為零。年度終了后,將“本期盈余”賬戶余額結轉至“本年盈余分配賬戶”,按相關要求提取各類基金后,將該賬戶余額結轉至“累計盈余”賬戶。至此,財務會計的結轉業務處理完成。與財務會計的結轉相比,預算會計只需進行年終結轉,并且預算會計還需對納入預算管理的各類收入的取得途徑進行嚴格辨別,分別對不同來源的收入進行結轉業務的處理。因需對資金的來源進行區分并分開結轉,故相較于財務會計的結轉業務,預算會計的年終結轉更具有復雜性,在實務操作中也更不容易把握。根據筆者工作實踐,目前各類高校的收入來源無非集中在兩個渠道:一是財政撥款收入;二是事業收入。目前,高校預算會計的年終結轉業務也主要集中在對這兩條收入線的結轉業務處理中。鑒于此,筆者通過對這兩條收入線的分析,試圖構建一種簡化的處理方式,以便于相關財務人員理解和掌握。根據財政部門對于財政撥款收入結轉結余資金管理的嚴格要求,在目前高校實務中,財政撥款收入發生的結轉結余的情形較少,在辦理預算會計年終結轉時,可先不考慮該條收入線的影響,將本期發生的各預算收入類賬戶余額均結轉至“非財政撥款結余-累計結余”賬戶的貸方,將各預算支出類賬戶余額結轉至“非財政撥款結余-累計結余”賬戶的借方,將“非財政撥款結余”除“累計結余”外的各明細賬戶余額結轉至“累計結余”明細賬戶。若當年未產生來自于財政撥款收入結轉結余的資金,當年預算會計結轉業務處理完畢。若當年產生因財政撥款收入形成的結轉結余資金,再將該部分資金通過“非財政撥款結余-累計結余”賬戶結轉至“財政撥款結轉-累計結轉”或“財政撥款結余-累計結余”賬戶的貸方,結轉完成后,當年預算會計結轉業務處理完畢。
參考文獻:
[1]姚俊生.政府會計制度下高校特殊賬務核算差異探析[J].財務與會計,2020(17).
[2]羅水秀.高校執行《政府會計制度》的會計核算實例探析———以應付職工薪酬為例[J].財會通訊,2021(23).
[3]倫宗健.政府會計制度下高校代扣代繳業務核算難點與對策[J].財會通訊,2021(09).
[4]馬永義.政府會計制度中“平行記賬”的原理與實務探析[J].會計之友,2018(03).
作者:浦毓文 單位: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