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會計教育現狀的改進措施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隨著經濟的進步,時代的發展,高職會計教育也應不斷改進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僅會從書本上學習知識的會計畢業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往往是較差的。傳統教育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再適應會計職業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高職;會計教育;課程設置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劇,社會對所需會計人員的要求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為了滿足社會所需,高職會計教育也隨之改進。高職會計教育的發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具體如何改進還得借鑒各成功案例的經驗,進行積極探索,敢于創新和實踐,不斷完善當下的高職會計教育模式,這樣才能不斷提高我國高職會計教育的總體水平,培養出社會所需的會計人才,以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一、高職會計教育的現狀分析
我國會計教育體系已發展得比較完善,但社會對會計人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再只要求專業知識與技能,還需要會計人員有越來越高的適應性、靈活性等。當下的高職會計教育雖然較之前完善了不少,但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專業設置過細
目前,我國高校除了設置有財務會計等專業外,還設有金融會計、旅游會計等專業,這種看似相關性強、更細致的設置是不可取的。因為這種專業劃分培養出的學生知識結構單一、會計知識面更窄,無法適應企業經營多元化、集團化的發展趨勢。以現在的專業設置是不可取的,是一種與今后發展相悖的行為。
(二)專業課程設置不符合綜合性人才需求
我國大學會計專業所學專業課程多為基礎會計、審計、稅法等,這些課程雖然囊括了會計專業的大部分知識,但也只是一些基礎知識。而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大致相同,比較單一,沒有特性。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除了基礎的會計知識外其他知識均較缺乏,不符合社會所需綜合性人才的要求。所以豐富專業課程,讓學生所涉及知識面更廣是教育改進必須走的路。
(三)必、選修課程設置不合理
當下會計專業必選修課程的安排不夠合理,部分必修課程重視度不夠,而部分選修課過于重視。而且部分選修課與必修課程相重復,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與分析決策能力的培養。如成本會計與管理會計在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與短期決策等方面多有重復,管理會計在資金的時間價值與投資決策等方面與財務管理有很嚴重的重復。重復課程的安排既浪費學生的時間,又增加學校的各項開支。而財務分析等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課時安排很少。這種安排則會讓學生的知識學得不夠扎實和深入,這樣也沒有達到高職會計教育的最初目的。
二、改進高職會計教育的相關建議
(一)淡化專業界限以滿足社會需求
我國大學中財會類的專業設置有很多,專業劃分特別細,學生對專業性知識掌握得較好,但知識面過窄,知識結構單一,適應社會的能力較差,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因此可以適當地刪減或合并目前的專業。如,設置會計、審計、理財三專業,三個專業各有不同,且不會太過于細化。但由于各專業需要學習部分相同的課程,可在大學開始時并不細分專業,都學相同的課程,到大二時再根據市場和學生意愿進行細分開設適合市場需求的專業,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就更會符合社會所需了。
(二)拓寬專業與非專業課程
目前,大多數學生只熟悉所學專業的專業知識,甚至部分學生對本專業的知識都不夠熟悉。究其原因,部分是由于學校所開專業課程過于狹隘,技術要求過低所致。因此,學校可以增加以下課程:當代科技相關課程、寫作、社交禮儀、行政管理學等,該些課程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避免學生遇到只會做賬的窘境。再如計算機、英語課程等可以為學生后續的職業生涯帶來更好的發展前景。畢竟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全面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將會被要求熟練運用計算機和英語,相關課程的開設必將為學生未來的工作加分。
(三)調整必修、選修課程的設置
必修課程不必過多,例如,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財務管理、Excel在財務中的運用等核心課程,這些課程在大二就全部學完,各門課程可以采用理實一體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理論聯系實際,不僅學到專業知識,更能提高工作技能。大三可根據所選方向選修高級財務會計、政府與非盈利組織會計、財務分析、會計制度設計等課程。如是安排課程,學生可以在全面掌握會計專業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有興趣的方向課程,讓自己有所優勢。這樣,不僅可以避免必修、選修的重復,還可以節約學校的各項成本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李震.我國大學環境高職會計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淺析[J].會計之友,2011(18).
[2]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教育:財富蘊含其中[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作者:譚亞娟 單位:重慶科創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