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章在分析了我國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提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對策,即與時俱進調整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案;建立綜合性校內外實踐基地;推進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增強“雙師型”師資力量。
關鍵詞:產教融合;高職院校;會計專業
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有待修訂
為實現創新創業特色,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對實踐教學進行改革,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但是,實踐教學培養方案未能順應時展要求進行適時調整,導致實踐教學難以進行改革和創新。例如,普通高中升學到高職院校的學生和對口中職學校升學到高職院校的學生的人才培養方案基本一致,未能考慮到不同類型學生各自的特色,未能較好地因材施教。
(二)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有待加強
實踐教學基地是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離不開企業的積極參與。但是,由于會計工作的技術性、保密性和規范性,企業難以將會計核心業務交給實習學生完成,再加上企業對產教融合內涵理解不深、短期性投入與長期性見效的矛盾、政府沒有給予參與辦學的企業實質性的回饋[2]等原因,導致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積極性不高。而且,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企業、教師和學生之間難以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和交流,不利于實踐教學活動的開展,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程度受到限制,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
(三)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有待完善
目前,多數高職院校會計專業開設了相關的實踐課程,但實踐教學只是單個課程的分散實訓,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并且,我國會計核算體系一直處于變化之中,高職院校在實踐中使用的會計軟件、實踐資料容易被淘汰,以致教學模擬的實驗環境無法與現實的經濟事務相匹配,跟不上不斷變化的外部經濟環境,與社會脫節。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還體現在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清晰、組織方式不靈活、資源優化配置不充分、管理機制不健全、配套的保障制度不到位等方面。
(四)“雙師型”師資力量有待增強
“雙師型”教師是高職院校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但目前高職院校的“雙師型”師資力量不強。特別是近年來職稱評審權下放到各院校,高職院校以教師對學校的貢獻作為評審的重要指標,教師除了疲于應對飽和的教學任務,還要從事科研、教改等工作,難以將到行業和企業實踐落到實處,導致高職院校會計工作實際業務能力較強的“雙師型”師資力量薄弱,學生得不到深入的指導。
二、提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對策
(一)與時俱進調整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方案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指導下,國務院、教育部相繼出臺了多項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法規,各省、市教育部門也出臺了相關支持政策。為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一些高職院校由教務處、學生處、校團委、就業指導中心等部門牽頭,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一些高職院校還專門設立了創新創業學院,培養向管理會計轉型的創新創業復合型人才。因此,實踐教學培養方案也應與時俱進、因地制宜地根據高職院校的地域特色、辦學特色和專業特色進行實時調整,以緊跟國家的宏觀教育戰略,分享國家的教育政策紅利。同時,高職院校應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進行及時的調查和了解,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根據實踐基地條件,制定各具特色的實踐能力培養方案,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二)建立綜合性校內外實踐基地
綜合性實踐教學基地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場所,有利于學生擴展專業知識面,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更深入地聯系起來,其建設需要政府、行業,特別是企業的積極參與。為改變目前“學校熱、企業冷”的狀態,以及實現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第一,政府應積極落實財稅政策,支持企業參與實踐教學。第二,政府出臺相應政策,把校企合作業績作為優秀示范企業評選的重要指標。第三,政府簡化審批流程,鼓勵以引企駐校、引校進企、校企一體等方式,吸引優勢企業與學校共建共享生產性綜合實踐基地[3],如將會計工廠引入學校,建立完善的校內綜合性會計實踐基地。同時,學校面向社會開拓參與校企合作實踐教學的企業,和企業共同建設校外會計實踐基地。第四,政府、企業、高職院校三方共建信息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推進校企效益融合、制度融合、文化融合、技術融合、資源融合和人員融合的新格局,從而實現提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目標。
(三)推進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建立健全目標導向明確、組織管理靈活、資源優化配置、管理機制創新、制度保障到位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體系,是符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教育強國要求,是實現職業教育現代化、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路徑,能夠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應建立明確的目標體系,在組織管理方面,應在組織策劃、過程控制、反饋考核三個階段,靈活選擇組織管理方式,科學運用組織管理方法,提高實踐教學組織管理效果;在資源配置方面,加速實踐平臺建設,優化理實一體化課程體系;在創新機制方面,應建立政行企校聯動的價值共創機制、互推共聘機制、協同育人機制、競爭激勵機制;在制度保障方面,從政府、企業、高職院校層面,制定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配套政策。
(四)增強“雙師型”師資力量
“雙師型”師資隊伍是實踐教學改革過程中的重要力量,直接關系到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效果,因此,高職院校應將增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力量建設作為一項根本措施來抓。為優化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結構,高職院校應建立人才“走出去、引進來”合作機制。首先,高職院校應制定校內專業教師進入企業鍛煉的管理辦法,支持教師走出校園,進入企業去了解行業企業發展態勢,幫助企業解決實際財稅問題,鍛煉其實踐能力。其次,政府和高職院校應安排專項基金,對參與實踐教學的企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發放津貼,并將參與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實踐教學效果作為企業人員績效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最后,還可以工作室或項目合作的形式組建由校內專業教師和校外兼職教師組成的師資團隊,共同解決社會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財稅問題。
三、結語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應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而有所變化。實踐教學改革應靈活組織教學活動,實時創新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實踐能力、思維判斷能力,從而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會計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唐飛,孫沖武.企業在產教融合中參與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分析:以廣東地區高職院校為例[J].職業,2018(6):120-121.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DB/OL].(2017-12-19)[2019-05-20].
作者:鐘林 黃曉懿 單位:成都職業技術學院財經分院 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工商管理與房地產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