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模式改革與創新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容摘要】本文基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應符合國情、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從服務型視角探析,指出現行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現的普遍性問題,分析探討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模式的改革創新之道。
【關鍵詞】服務型;高等學校;行政管理;改革創新
一、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模式的基本概念
一個服務型的組織,它的首要作用是提供優質的服務,并且聆聽跟進被服務者的需求,以此建立完善的服務機制。一個服務型的組織也要追求效果和效率,建立良性的可持續的管理模式,優化組織里各個要素,包括人、物、規則、互聯互動的水平。服務型組織必然以“以人為本”為理念,以專業化組織水平為運營載體。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服務于高校里的學生、教師、職工,為其提供基礎設施、后勤保障、財務管理等服務[1]。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服務于高校里的教、學、研和公共事務,發揮行政、管理的綜合職能。綜上,一個服務型的高校行政管理組織的工作模式,應當具備以下特征:一是“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為先導;二是專業的服務團隊;三是現代化扁平結構組織;四是決策的科學性;五是注重效率,注重服務效果。
二、當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模式中存在的問題
(一)行政管理理念相對陳舊。管理理念直接指導了管理行為,當前高校體制依然游走在政府部門權力體制的模式上,這樣的工作模式官本位氣息嚴重。高校本是一個教學育人的地方,但是官僚化的行政管理工作模式又使其變成一個“小社會”。在這個構建的小社會中,不難出現管理理念陳舊的工作作風,具體表現為工作人員將其視為鐵飯碗式的固定式工作,責任意識淡薄。也無法認清服務主體是誰,沿用指令式方式來進行工作,空有下命令、下指令的高高在上作風,缺乏服務意識。(二)行政管理人員專業性相對不足。除了高校行政制度產生行政級別,所導致的行政人員缺乏服務意識外,行政人員的專業性也有待提升。部分行政人員在行政管理中處于“兼職”狀態,而主業卻是在教學科研中任職[2]。教學科研的成果和評定是直接能與經濟收益掛鉤的地方,這也不難理解將大部分時間精力放在自己“主業”上的行為。而行政管理人員其實是個專業性崗位,需要有專業知識和實操經驗的人員在位,需要有思考總結的能力和成本效益的意識。部分行政工作人員長期按照字面規矩走流程、辦事情,缺乏總結、思考的愿力,也缺乏投入產出比的最高效用的衡量意識,長此以往,組織效率低下,無法滿足需求、缺乏創新能力也就司空見慣。(三)行政管理組織結構相對臃腫。良好的結構設立,符合科學管理本質,能夠釋放行政管理的效率。目前高校里,基本還是沿用院校三級行政為中心、各職能部門輔助的結構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對高校平穩運營貢獻出力量,卻存在一些組織機構設立上的問題。部分組織機構的設立交叉重疊,比如高校黨委團委體系和以校長為首的行政體系出現了權力交叉、重疊,行成對部分事情相互推諉的現象。按權力自上而下的組織結構設置,使整個組織架構相對膨脹,甚至出現虛設職位謀求權力尋租的現象,組織結構的臃腫必然造成相應的效率低下和非健康運行。(四)行政管理職能相對模糊。高校行政管理部門是高校教學研各項工作開展的先導部門、責任部門,只要進行科學的架構引導、妥善的資源配置能力梳理,就基本能發揮相應的效用。但是實際工作中如果行政管理職能的權利模糊,或者過大、缺位的現象,其影響也會慢慢滲透教學研工作。譬如,對于高校師生來說,最重要的資源之一是學術資源,學術資源本應是配置到于實力相對應的課題,然而實際中卻出現使用行政權力謀求學術資源的現象,其中不乏“學術權貴”[3]。再譬如,部分高校脫離科學管理規律,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現不作為現象。只要行政管理職能處于模糊地帶,就不難出現對效率、規則、公平產生沖擊的各種問題,大大降低效率和效能。
三、服務型視角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模式改革與創新的策略探索
(一)應用服務型理念做管理。新時代背景下,高校行政系統和行政工作人員應該認清形勢,有大局觀思維,認清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服務主體,樹立正確的價值導向,用以人為本的理念做工作。高校作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戰略基地,應當立意高遠,立足實地,學術是高校的根本屬性,一切基礎工作應該尊重人、尊重學術、尊重科研、尊重知識,才能為國家智庫、國家綜合實力貢獻價值,助力人才實現自己的價值。破除行政工作中的權力意識,無論是對各方面人才效用,還是戰略高地上的建樹都有深遠意義。管理是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而不是舍本逐末。為高校師生創造良好的教育環境、學術環境,才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正道,才是一個高校行政職能的本質追求。(二)引進專業型人員做工作。建立起一支綜合素質高、專業能力強的行政管理團隊,是建立新型高校的關鍵點。第一,應優化原有的管理人員,行政管理組織則需要制定人員培養計劃,定期組織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提升服務意識和崗位工作能力,同時,建立相關的績效考核機制作為激勵手段,注重效率與公平,合理按勞分配,按貢獻水平分配,激發組織內部的工作熱情和效率[4]。第二,優化行政管理人員的配置,把專業突出的人才放在作用力大的主導位,注重人員背景多學科、多經驗的搭配。根據崗位的需求人盡其才。第三,不妨使用企業管理中人員的引入和退出機制,定期對不符合崗位要求的人才進行裁員,面向社會招聘與崗位要求相匹配,綜合素質佳的對口人才,形成良好的競爭意識和機制。(三)使用扁平化組織做行政。優化組織結構是為了適應管理的發展需要,雖然高校目前沿用的多層級上下組織的金字塔結構相對穩固守成,但也不妨試驗將組織結構稍微做一些調整優化,使其更好為可持續發展目的而服務。簡化工作審批流程,加強層級間的流動,其實也更有利于上下級反饋問題作出解決和決策。適當簡化結構和流程,配以長效的激勵機制,也能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在崗位上創造更多活力。在一個組織中,各部門之間應具有統一體、綜合體,應具有合作的理念,既立足于自身的職責,又建立良好協作關系,加強互聯互動和有效溝通,有效解決和應對學校里的各種需求和問題,提高自身的服務質量。(四)采用權責對稱性明確職能。以問題為驅動,采用權責對稱性來明確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人員職能,堅決向權力尋租、權力架空、管理缺位說不。在明確職能問題上,將權力與責任一體化、明確化并加以不斷教育,并且設立監督機制進行監督權責的使用和承擔。這就使得在一項管理活動中,決策、執行、監督不能實行一體化,應該分散歸屬權,適當交叉權,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有效維護高校師生的利益。在決策方面,采用民主化的決策,尊重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在執行方面,建議采用企業執行模式,落實好每一項決策,除了結果導向,還應靈活應對各種情況。在監督方面,注重反饋機制的使用,破除以往的單向、從上往下的下達命令式的工作模式,鼓勵行政管理工作以服務方自居,建立起服務方、被服務方的雙向評價體系。
四、結語
在建立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中,注重決策、執行、監督,注重人和組織架構的作用,更要從戰略高地、全局性的眼光看待這項工作,以此建立長效的發展機制。
【參考文獻】
[1]齊珊.新時期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4,27:212~213
[2]趙紫鵬.如何構建服務型高校行政管理模式[J].才智,2016,24
[3]陳鵬.新時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改革與創新模式初探[J].現代經濟信息,2017,22:100
作者:葉富云 黃祖麗 單位:成都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