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創新理念下的經濟數學課程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分析了當前社會大背景下現行經濟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創新型人才培養帶來的挑戰;論述了創新教育理念下的《經濟數學》數學教學觀轉變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轉變的三個主要要點;最后,提出了課程改革的構想,并給出了四點建議。
關鍵詞:創新教育;經濟數學;課程改革;教學觀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以培養創新型、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的,結合財經管理類專業經濟數學課程的特點,在經濟數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模式等方面進行創新改革與實踐,突出經濟數學課程內容的實用性,突出“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已成為當下經濟數學課程改革的總體趨勢。
1《經濟數學》課程改革的背景
經濟數學是用數學思維和方法來研究經濟現象并對經濟學中出現的數學問題進行專門研究的一門學科[1],主要內容包括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是經濟、金融、管理類專業必修的重要基礎性課程。傳統的經濟數學課程的內容設計和教學方法在奠定學生經濟數學基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以及為相關經濟類課程學習提供解決問題思維方法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經濟數學的應用領域越來越廣泛,需要解決的問題愈加繁雜,傳統的經濟數學教學的局限性逐漸明顯。結合目前國家發展戰略及高校人才培養的具體實踐,復合型創新人才的基本素質應包括:廣闊而又有專精的知識、較強的探究能力與自我鉆研能力、批判精神與自由發展的個性;這對經濟數學課程在通識與專業、探究與實踐、共性與個性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2]。
2《經濟數學》數學教學觀轉變
所謂數學教學觀,就是對數學教學的看法及觀點。理想中的數學教學應當是學生和教師同步思考,不僅僅是教學生學會數學,更應該是教學生會學數學。這其中隱含了對數學教學的兩種理解:一種是關于數學知識的教學,另一種是關于數學活動的教學。這兩種不同的理解,反映了傳統數學教學與現代數學教學在知識與能力、結果與過程等認知方面的不同。經濟數學作為財經專業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其實際價值和學習的必要性是其他課程無法替代的,正因如此,對經濟數學教學觀的轉變也迫在眉睫,主要體現三個方面。一是教學方式由“教師主導下的教學”轉向“教師指導下的教學”,進而實現師生合作。二是教學模式由“傳統的封閉式”轉向“創新理念下的開放式”,優化學生的經濟數學思維。三是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注重結果型”轉向“注重過程型”,強調數學思想方法的合理有機滲透。經濟數學課程的核心目的是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掌握數學的精髓和靈魂,實際上就是掌握數學的思想方法、形成靈活數學技能技巧、優化數學的思維方式,只有達到這些要求,才能與強調變動、彈性、創新與競爭的當前社會環境相適應,與企業對具有靈活性、知識豐富和較高數學素養的綜合性創新型人才的需求相符。
3《經濟數學》課程改革構想與路徑
3.1增強《經濟數學》的經濟應用性
《經濟數學》作為為經濟現象的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理論和方法的一門實用性基礎課程。利用經濟數學方法研究經濟現象的過程或經濟本身,運用經濟數學模型加工經濟信息,用數學手段進行市場調研、預測、風險分析,并用數學語言對宏微觀經濟進行表達、描述、求解、分析和設計可行性方案,指導金融投資,這些均是《經濟數學》可以實現的功能。對于實際經濟問題的選擇標準基本可以概括為:學生能用所學的基本知識解決、無須對其中蘊含的經濟理論作太多講解學生便可理解、貼近現實生活、增添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的條件。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增強經濟數學課程解決實際經濟現象的應用性。
3.2優化《經濟數學》課程體系設置
經濟數學課程體系設置優化主要包括:第一,處理好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經濟數學課程之間的關系,還要兼顧其與相鄰學科、課內與課外等方面課程之間的關系;第二,處理好經濟數學模型理論和相關專業實踐課程之間的關系;第三,處理好經濟數學課程與全局課程體系的關系,構建多角度、多方位、結構合理、層次清晰、特色鮮明的綜合性實踐課程體系,增強實踐教學的創新性,主動吸收相關行業、產業及用人部門的意見,從而培養出適應全球數學化分析形勢的創新型人才。
3.3強化《經濟數學》教學內容的延展性
第一,讓學生從認識數學概念、公式、定理開始,逐漸積累匯總成明確的數學模型。以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數學方法為主線,廣泛搜集資料,努力挖掘數學在經濟問題中的應用實例,編撰與教材內容配套的數學-經濟小模型,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實踐。第二,讓學生體會“用數學”的思維模式,了解“建模”的思維方式和過程構建,了解經濟函數關系的確定、經濟問題的建模求解的整個分析和說明的過程,提高學生學數學和用數學的主動熱情,通過用定量的方法解決經濟、金融和管理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提高數學建模能力。第三,有意識地培養、鼓勵學生使用Mathematics、Matlab等相關計算機軟件,輔助解決數學中碰到的計算問題。
3.4提倡《經濟數學》課程評價的多元性
經濟數學課程的評價體系應建立在對知識整體性評價的基礎上,不應局限于刻板、單一的測量方式。整體性評價的主要特性有:合作性、動態性、靈活性和情境化。就經濟數學課程而言,應增加平時作業、報告、練習、實驗、開放性課題研究等考核環節,擴展考核內容,豐富考核方式,強調對學生團隊精神、競爭意識、創新精神的考查,從而達到使知識、能力、素養并重的最終目的。教育的供給與社會的需求相匹配,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因此,《經濟數學》的教育目標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在全球經濟分析數學化的發展趨勢下,注重基本經濟數學思想方法的培養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當今創新型社會背景下,經濟數學課程教學需要把知識的傳授轉變為數學能力素養的培養,并在經濟數學課程教學活動中融入探究、發現、創新等教育價值理念,為社會輸送既懂金融、經濟規律,又掌握用數學思維方法去分析、研究經濟規律的復合型金融人才。
參考文獻:
[1]李小林.經濟數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2(2):62-64.
[2]吳建國.面向創新教育的經濟數學課程改革思考[J].大學數學,2007(1):5-8.
作者:謝秀桔 單位:仰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