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堅持走“富民之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的邏輯起點。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是我們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新的一項重要原則。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歷史邏輯、新時代人民主體地位的拓展要求以及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是堅持這一價值取向的主要依據。在宏觀、中觀、微觀層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具有具體的歷史規定性內容。在實踐指向上,這一價值取向突出要求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比重落實到改革發展的各個環節,要在黨的民生事業中體現實質內容。
關鍵詞:以人民為中心;改革開放;價值取向
一、基本依據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源于中國共產黨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歷史邏輯,基于新時代深化拓展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的應然性選擇,取決于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現實要求。一是源于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恪守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是一項“應然的政治原則”[3],其中最樸素的道理,誠如所言,“我們自己就是人民的一部分,我們的黨是人民的代表”[4]。因此,依據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與人民群眾歷來都是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政治共同體。以此為邏輯起點,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圍繞鞏固自身執政合法性地位命題,與時俱進地把堅持黨的領導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統一起來:一方面,堅持黨的領導,為維護人民根本利益提供堅強保障;另一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為鞏固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提供動力支撐。黨的報告進一步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和“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組成部分,意味著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應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立場,遵循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回應人民群眾新期待,不斷增進民生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新時代共產黨人的黨性原則體現在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上。二是新時代深化拓展人民主體地位的應然性選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是新時代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必然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實踐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一方面要尊重人民群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踐中的主體地位,另一方面又要堅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實踐中不斷拓展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的實現過程本質上是不斷促進人的發展的過程,始終關注和解放人、使人的本質不斷得以實現,正是新時代深化拓展人民主體地位的應然性選擇。黨的報告指出:“堅持社會主義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落實到國家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從社會生活領域通過為民謀福祉來保證人民當家作主,體現了新時代深化拓展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的基本趨向。這種趨向落實到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即要求執政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以人為本、以權利為導向構建社會秩序,按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演進邏輯,突出人民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主體地位。因此,不斷深化拓展人民主體地位的歷史使命與實踐方向,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應然性選擇。三是社會主要矛盾發展變化的現實要求。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從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出發,“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突出表現為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制約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尤為關鍵的是,社會建設領域存在的短板成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突出問題。解決供需之間的矛盾,一方面,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做大“蛋糕”,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奠定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分好“蛋糕”,重點是推進社會建設,優化社會資源和機會配置,讓人民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因此,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構成了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的現實依據。從實踐維度看,圍繞社會主要矛盾的發展變化,執政黨要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改善生產關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與質量,通過社會建設有效途徑,讓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二、價值內容
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歷史性成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的生動寫照。在既有的實踐基礎上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我們黨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恪守發展為了人民,將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一以貫之地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具體而言,在新的時代的偉大實踐中這一價值取向具有新的歷史規定性內容,大體上包括以下三個層面的價值內容。一是在宏觀層面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在宏觀上是一個整體,是社會絕大數人的利益集體。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在宏觀層面突出要求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價值目標落實到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體現的是對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和內在優越性的時代回應。黨的報告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擘畫了藍圖,標志著我們黨把解決共同富裕這一“中心課題”落實到了國家戰略目標議程中。首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執政黨正以“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的擔當精神致力于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共享發展,保障底線公平,同時從整體上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為向著共同富裕邁出了關鍵一步。其次,在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階段,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方面得到充分保障,人民生活更為寬裕。第三,在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階段,社會文明將全面提升,“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得到充分體現。可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整體上就是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并最終實現的過程,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構成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宏觀層面的價值內容。二是在中觀層面上,減縮社會差距,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社會主義國家的人民在中觀上是由不同的群體構成,不同群體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還存在一些具體利益的差別和矛盾。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還應體現在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追求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同時,在我國現有發展水平上,社會上還存在大量有違公平正義的現象。”[5]當前有違社會公平正義的現象突出體現在社會群體差異上,群體不平衡問題是全面深化改革難啃的“硬骨頭”,因此,減縮社會群體差距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題中之義。以人民為中心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執政黨須公平配置社會資源和社會機會,保持社會差異趨于合理;還應不斷優化社會結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保持社會階層結構趨于穩定;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以深化改革的實踐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和最現實的問題,真正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成果;同時要依靠法治方式治國理政,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群眾合法權益,為社會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創造一個公平正義的環境。三是在微觀層面上,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一個具體的人的集合。”人民在微觀上是具體的,是由社會中每一位有著獨立人格與個性的人組成。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要體現在人民生活不斷改善的實踐過程中,在個體層面就是以實現每一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為根本價值遵循,在既有的資源和條件下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以人為本,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在微觀層面的實踐要求。指出:“中國夢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以中國夢的宏大敘事溝通集體意識與個體意識,突出強調國家富強、民族振興與人民幸福的統一,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同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可見,在中國夢的解釋框架中,我們黨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把個人與社會整體統一起來,不斷促進“人”的發展與社會進步,努力使個人與社會向著良性互構狀態演進。概言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蘊含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追求,遵循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論”關于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方向,意味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要在關注和解放人的歷程中體現其本質與本色。
三、實踐指向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體現了新時代黨中央治國理政實踐的內在要求;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實踐中,這一價值取向應體現在改革發展的各個環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其核心要義是要把發展的價值目的凸顯出來,要在黨的民生事業中體現實質內容。一是改革發展應充分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比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具有全局性、長期性和方向性的實踐導向意義,在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應充分突出其價值比重,把經濟社會發展與改善人民生活、促進人的發展統一起來,體現改革發展的價值性。其一,以共享發展為實踐引領,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指出:“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6]推進共享發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實踐方式;實現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目標方向。兩者統一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即要求我們黨在治國理政實踐中,緊緊圍繞“發展”這一“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著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將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性與價值性統一起來。其二,從人民利益出發,制定和出臺改革開放的政策措施,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比重落實到制度安排與頂層設計中。以人民利益、人民意志作為謀劃改革發展的基本準則。在制度安排上彰顯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比重,是這一價值取向真正落地生根的根本途徑。其三,把人民利益作為檢驗全面深化改革的標準和尺度。“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始終做到代表人民、服務人民,為人民謀幸福,并將之轉化為責任擔當與推動事業前進的動力,不斷拓展全面深化改革實踐的新境界。二是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改革開放的價值性要在黨的民生事業中體現其實質內容,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執政黨須立足于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民生執政主題,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把全面深化改革的價值取向具體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上。其一,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民利益為中心,保持民生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同步互動、人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相互協調,保證民生支出逐漸增長,從整體上提升和改善民生水平。其二,保障基本民生的剛性需求。在具體內容方面,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重點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進展,保障民生的剛性需求;在制度上筑牢民生底線,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并逐步提高制度保障水平,使人民群眾的基本生活越來越有保障。其三,積極回應民生發展的層次性和豐富性。指出:“過去有飯吃、有學上、有房住是基本需求,現在人民群眾有收入穩步提升、優質醫療服務、教育公平、住房改善、優美環境和潔凈空氣等更多層次的需求。”新時代民生發展首先是兜住確保每一個社會成員吃喝住穿等基本生活的底線,解決“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這一前提問題,使每個人都能自尊的生活,成為社會群體的一分子。其次要回應人民日益廣泛的生活需要,滿足人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富含深刻的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價值遵循。在全面深化改革新征程中,只有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改革開放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才能獲得巨大的發展動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恪守人民至上立場,始終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也正是改革開放這場偉大革命最厚重的底色。
作者:王朋兵 單位:中共池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