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環境心理學與幼兒園環境設計的關聯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相關概念解析
1.1幼兒園室外環境
幼兒園室外環境是指和幼兒園室內環境相對的空間,主要有室內外過渡空間與室外空間這兩大類。按室外環境所包涵的環境性質可分為自然生態環境和人文社會環境,例如建筑小品與雕塑、各類標志物、景觀綠化等,它不但包括構成環境的各元素的單體設計,同時也要研究各元素間彼此制約互相襯托的整體關系,元素組合所構成的空間與空間的關系進行合理規劃表現獨特的創作意圖。
1.2環境心理學
環境心理學是一門為人類提供服務的學科,以社會文化環境為前提,以人類行為結果為研究對象,從宏觀角度得出觀點:人與社會環境有機結合,彼此的聯系與影響呈現雙向性。從目的來看,環境心理學的研究指向就是探索出人們理想中的環境并不斷地完善它。這里的環境不單指的是社會環境也包括物理環境,例如空氣污染、噪音、擁堵等等。
2.1幫助幼兒認知世界
在幼兒園室外環境中,幼兒通過與各種建筑、游戲裝置,總體環境進行接觸和交流,培養了幼兒對外界的想法和感知。合理的幼兒園室外環境設計能夠對幼兒的各個感官進行刺激,讓幼兒最大限度地接觸和感知大自然,并激發幼兒調動身體的各個部位來幫助他們認識和感知世界。幼兒園室外環境是幼兒認識自然的窗口。在室外環境中,依靠自然界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特點,幼兒可以接觸和認識不同的動植物,觀察動植物的季節變化,探索自然規律。因此,在設計和建造幼兒園室外環境時,需要盡量優先選擇變化性強的素材,比如季節變化差異較大的植物等,這樣可以更好地激發幼兒好奇心,吸引幼兒進行持久性學習,促使幼兒形成獨立認知,培養幼兒探索、學習的興趣和能力,有助于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2促進幼兒身心發展
幼兒由于生理上的發育特點,導致其還未形成完整的思想體系,性格也正處于發展中。他們好動性與好奇心強,喜歡探索與觀察,愛模仿。所以在幼兒園室外環境中,要針對以上幾點設計與幼兒相適應的環境,保證孩子們能健康成長。首先,就是要保證環境的安全性,室外活動場地的材質要耐磨防滑,布置游戲器械的場地下也要采用彈性材料防止幼兒摔傷;第二,幼兒園環境設計應積極明快,規避不良心理暗示等消極影響,例如環境裝飾以明亮色調為主,避免出現大面積壓抑、灰暗的顏色,影響幼兒心理健康;嚴格遵循國家標準篩選建筑材料和裝飾原料,禁止采用有毒有害材料,刺激性材料應嚴格控制用量,建造完成后,須確保安全才可投入使用,避免對幼兒情緒和健康造成危害;第三,考慮到幼兒熱衷模仿的心性特點,裝飾室外環境時,可以適當增加具有一定可模仿性的素材和設計,于無聲處發揮教育作用。幼兒園環境是幼兒進行學習和活動的空間基礎,要想發揮環境影響的積極作用和深遠意義,幼兒園環境設計就必須立足于幼兒心理特點,深度考慮幼兒天性,結合幼兒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考慮到兒童活潑好動、喜歡探索的特點,室外活動場地要營造成形式多樣的活動空間,避免單調。在通往室外的環境中設置灰空間,讓幼兒在屋頂的遮蓋下觀察和風細雨、日照與光影的變化;空間材質的變化,封閉溫馨的室內空間到自由寬敞的室外活動場地之間的轉換讓幼兒的心理感受也由安全舒適逐步轉變為自由歡快。建筑師在設計過程中,結合兒童身心發展需求,悉心安排各個空間的功能與特點,確保游戲場所富有趣味性、休息場所富有舒適性、教學場所富有吸引力。據科學統計分析,幼兒時期形成的對世界的思考能夠深刻影響到孩子的未來。良好的戶外環境,加上老師的有意引導,才能夠讓幼兒主動去對事物和環境進行探索,對獨立的時間和空間做合理規劃。通過和環境進行交互,提高和環境相處的經驗,這對于培養幼兒的獨立性有很大的幫助。
3環境心理學與幼兒園室外設計的關聯
3.1應用環境認知理論,突出室外環境布局實用性
環境認知是一個過程,由一系列心理變化組合而成,即在日常空間環境中,不斷收集和積累位置信息、現象屬性信息等內容,然后通過編碼和存儲形成可供日后解碼、使用的認知信息。環境認知信息具體指事物所處位置、方向、間隔距離以及組織因素等,具有清晰辨識度的環境需要有明確的路徑和邊界以及醒目的節點與地標,幼兒與成人年齡上的巨大差異,導致對環境認知上也不同。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未完全形成,所以在認識空間事物上會受到知覺和個人直接感性經驗的制約,幼兒方向感弱又不識邊界,所以在幼兒園內室外環境設計中要設置一些簡潔而又形象的節點標志,有助于他們良好認知的培養。在幼兒園入口的地方可以設計一些生動的卡通形象減少幼兒對環境的陌生感,讓他們對幼兒園產生探索和了解的興趣;在入口立面上可以采用一些輕快明朗的色彩,再結合有趣的圖案進行設計并與庭院、建筑相結合形成一個由點到面的完整體系。另外,對于幼兒來說,相對于室內私密安全的空間室外環境則過于復雜,他們需要一些形象的色彩和符號來起到導向作用,例如可以在地面或墻面上繪制具有導向意義的圖案來增加交通流線的明確性,同時也可以增加幼兒在室外行走玩耍時的樂趣。選取植株高度介于40~60厘米之間的小型常綠灌木,以活動場地建筑墻體為區域,種植綠化帶,這種尺度的綠化配合低矮的花臺能讓幼兒仔細地觀察灌木的生長與變化,同時可以增加視覺空間層次感。在場地空間充裕的前提下,可選取適量大型喬木打造層次性自然景觀空間,擴展幼兒視野,增加幼兒活動樂趣。在室外面積足夠的基礎上,選擇塑膠運動場地時,應該注意場地的朝向是否能讓孩子們接觸到陽光、在夏季時能否有遮陽地方、該場地是否處于建筑風口影響范圍;受地理因素影響,我國冬季普遍盛行西北風,建筑風口將嚴重阻礙活動場地正常使用;在綠化方面,建筑遮擋會影響半包圍場地的日照條件,造成光照不足,時長受限,建議適當考慮喜陰植物。后勤入口在室外規劃設計也十分重要,物資、垃圾運輸車等在出入幼兒園后場時,會帶來安全隱患。因此,設計機動車行駛路線時需要躲避幼兒活動區域,盡量避免與幼兒出入園路線重合。后場通道隔離,可以采用磚砌墻體,也可以安裝1.2米~1.5米高的木質柵欄,并配合綠色植物打造隔離墻,可選擇攀爬類植株裝飾柵欄、選擇小型灌木裝飾周圍。如此,后場即被打造成一處景觀,既改善了園區環境,又擴大了垂直綠化面積。
3.2應用環境知覺理論,促進室外環境功能完整性
環境知覺方面主要研究的是“多種知覺體驗”,也就是以視、聽、嗅、觸、味等為代表的人類感官知覺對環境信息的收集。收集到環境信息之后,知覺主體依據自身經驗,結合各知覺之間的影響與聯系,融合知覺對象自身特點與背景,構建自身對環境的認知和感覺。在室外環境設計中要關注兒童知覺的各個方面,結合幼兒的知覺體驗進行設計有助于形成豐富的環境,從而改善人對環境的體驗,設計出符合幼兒身體健康和心理需求的空間環境。幼兒園室外設計應遵從自然和以人為本這兩大基本原則。室外布局多用植物來劃分各個層次的空間,活動區吵鬧,在學習與休息區就要鬧中取靜,防止幼兒注意力被分散。同時,幼兒園室外活動場地需要具備充足的光照條件,有利于滿足幼兒身體發育需求,促進幼兒良好心性培養。在聽覺方面,無論是雨打芭蕉還是蛙鳴蟬噪,都是表達各類環境的有力因素,可以烘托不同的時節氣氛,特殊的聲音可以激發好奇心,吸引幼兒進行視覺探索,還可以解碼認知,幫助幼兒回憶特定地點或經歷。在觸覺方面,不同質感可以喚起幼兒不同的情感反映。幼兒是室外環境的使用主體,為保證實用性,設計室外環境時必須考慮幼兒心性特點,如草地、沙池、碎石、塑膠場地、土路、蹬道等,可以按照其功能性的需要分別布置在園內的不同角落。例如我們可選擇性的開放一部分綠地,除去封閉綠籬,留出大面積草坪讓兒童可以任意玩耍翻滾,給兒童一個可以與大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兒童經常行走的道路要考慮安全性,地面應平坦、防滑,宜采用軟質地坪。在活動區域,特別是游戲器具集中區域,應全面設置防護性軟質地坪,避免或減輕幼兒跌倒、墜落造成的身體創傷。幼兒園室外環境是幼兒認知自然的主要途徑,在這里幼兒可以體驗季節變化,感受季節特征,認識并了解自然規律,在這里幼兒初步建立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開始培養學習和探索能力。植物能使幼兒身心愉悅,開放思維,拓展心胸。所以,設立室外種植園區是個不錯的選擇。引導幼兒參與建立種植區,既能夠鍛煉幼兒的實踐操作能力,還能夠緊密幼兒與自然的聯系,培養愛心觀念。按照不同的年齡,讓孩子們負責照顧種植園區的植物,在實踐中學習知識、獲得技能,體會付出的艱辛與收獲的不易,培養感恩意識。在幼兒園中室外環境色彩搭配上應注意對兒童感知、認知的回應,鮮艷輕快的顏色可以使幼兒產生樂觀的心態。室外環境對幼兒來說富有樂趣,景觀又多以綠色色調為主,難以持續吸引幼兒注意力。因此,幼兒園室外環境設計需要重點抓好節點建設,利用明亮的暖色調裝飾進行搭配,形成色彩沖擊和跳躍,從而激發幼兒感官活躍性,持續吸引幼兒注意力;大型玩具的陳設,也要避免呆板單調的色彩設計,除了要與所在空間形成差異性色彩搭配以外,其自身顏色也需要具備一定變化,并且可以利用裝飾物形成色彩碰撞,制造輕松明快的心理環境。室外除了幼兒活動區域,還存在一些幼兒不宜靠近的危險空間,應搭配具有警示性的色系。
3.3應用空間行為理論,完善室外環境設計合理性
在空間行為理論方面,個人空間意識隨年齡變化而變化。研究結果表明,性格尚未定型的幼兒,并沒有形成明確的相互空間意識,他們之間的相處距離通常都在親密距離范圍內(0-0.5m)。幼兒室外環境多開敞無阻為他們嬉鬧玩耍創造了有利條件,但幼兒在心理上也有私密性的需求,部分孩童性格內向更喜歡待在能使他們平靜情緒,集中思想的空間里。因此,游戲空間應根據幼兒個人空間尺度進行設計,如此,既可保護幼兒個人空間,又便于幼兒開展密切合作與交流。另外,游戲設施需要體現不同年齡層幼兒的空間意識變化,依據不同的需求創設不同層次的領域性空間,使整體空間更加協調。游戲活動可以促進幼兒身體跟心理等多方面成長。研究發現幼兒在游戲行為中最喜歡鉆和爬,并且傾向于待在小空間里,比如帳篷、游樂設施里的小洞穴,因此可以在室外環境設計中融入洞穴元素,這樣既可以滿足幼兒的領域空間需求,又可以激發幼兒好奇心和創新意識,還可以提升幼兒活動趣味性。觀察幼兒活動可以發現,他們會習慣性結成群體,各自獨立活動。“大多數游戲并不具備預先組織性。游戲的發生往往是因為幼兒在聚集之后,發現其他小朋友在進行游戲,或自身產生游戲沖動,這種游戲發生與否并不具備預先確定性”[4]。由此來看,將游樂設施集中布置在一個場地里,并不符合幼兒的心理,應該按類型適當地分散,這樣既可以避免單調又能提高設施利用率。
總結
幼兒作為幼兒園使用的主體,成長的環境要符合他們的心理特征與身體特征。通過上文對環境心理學與幼兒園室外環境設計的關聯性分析與探索,設計者們應該站在兒童的角度,尊重幼兒的發展特征來進行人性化的設計。應綜合考慮活動過程中,環境設計帶給幼兒的多重感官體驗以及可能對幼兒感知與認知作用過程和不同空間行為造成的影響。趣味性與安全性是優質、恰當的幼兒活動空間必須具備的特征。
參考文獻:
[1]朱智賢.兒童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黎志濤.幼兒園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呂曉峰.環境心理學的理論審視.吉林大學,2013.
作者:陳茜茜 單位:長安大學建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