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語文核心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葉圣陶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大家。在其七十余年的語文教育實踐中,他總結和提出的許多寶貴經驗和理論,對現在乃至將來的語文教改都將產生持續而深遠的影響。在倡導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今天,重溫葉老的語文教育思想,可以汲取太多的養料,對于我們扎實培養好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善莫大焉。我國傳統的語文教育,完全可以用“巍巍乎大矣煌矣”來概括之。從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朱熹一直到現代的葉圣陶,無一不是為我們構建了無比豐富博大的精神寶庫以供我們借鑒研究。葉圣陶是我國近現代卓越的文學家,也是一代教育大家。他的許多教育思想,今天看來,依然不失深刻與超前。尤其是在強調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今天,重讀葉老語文教育的有關論著,便不難發現其中蘊含著諸多現實意義。
一、憑借教材范本,構建語言運用能力
語言建構與運用能力是學生語文的核心素養之一,它要求學生通過形式多樣的語言實踐,理解和掌握語言文字特點,并正確、有效地運用之。而這一能力的獲得,并非憑空產生,在葉老看來,須通過相應的媒介獲得。而研讀葉老的語文教材理論,便可發現,它始終貫穿了一個明確的指導思想,那就是藉教材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質。語文教材的性質是什么?葉老有一個形象的比方:“鎖鑰。”他說:“語文教本好比一個鎖鑰,用這個鎖鑰可以開發無限的庫藏。”自然也就可以涵養出應有的素養。此外葉圣陶還說:“知識不能憑空得到,習慣不能憑空養成,必須有所憑借。那憑借就是國文教本。”葉圣陶所說的“憑借”,有兩層涵義:一為學習知識的憑借,二為養成習慣的憑借。語文教科書,無外乎是一種將學生和知識之間進行勾連的媒介,是學生獲取語文核心素養的一種“憑借”。它重在讓學生從閱讀大量名篇佳作的過程中獲得具體真切的感受,從而形成有血有肉、牢固扎實的知識,進而化作語言運用的能力。
二、倡導廣泛閱讀,升華審美借鑒能力
教師指導學生在語文活動中體悟、欣賞、品鑒乃至創造美的素質及能力,是我們語文教育的重要任務,而在葉老看來,為了達成這一目標,需要通過廣泛閱讀,逐漸培養形成之。因此,他總結出自己著名的“擴展”說。“擴展”說有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指由課內教本擴展到課外讀物。他認為:要從培養學生的全面素質著眼,兼及社會生活“所觸及的各類文字”。二是指由單篇短章擴展到整本的書。20世紀40年代初,葉老就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中指出:“現在國文教材似乎該用整本的書,而不該用單篇短章……退一步說,也該把整本的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到1949年,他又把上述觀點修正和發展,形成這樣幾句話寫進《中學語文科課程標準草案》:“中學語文教材除單篇的文字而外,兼采書本的一章一節,高中階段兼采現代語的整本的書。”“因為學生只會讀這些單篇短章,眼光往往受到局限,遇到篇幅較長、規模較大的書籍,就不容易駕馭,這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領域,鍛煉他們的思維能力是非常不利的。”葉圣陶語文教材觀的核心,濃縮為一句話就是“教材無非是例子”。但是“例子”必須深淺有度,恰到好處。關于課文選取,葉老認為“絕不宜問其文出自何人,流行何若,而唯以文質兼美為準”。他對入選課文中的、郭沫若的詩文都曾進行修改。郭老的《天上的市街》,課本中改為《天上的街市》;1978年編寫新教材時,人教社擬選當時頗為流行的郭老的《水調歌頭•大快心事》為課文,而葉老則指出,作品中有詞律不合平仄之處,不宜選用,使人教社避免了一次只看名人和流行情況、未能堅持“文質兼美”標準的失誤。
三、強調主動學習,培育提升思維品質
長期以來,我們教師的職能就是“傳道受業解惑”,而對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指導甚少,葉老對此早有覺察,他提出的對策就是改革固有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其在主動學習中,培養提升思維品質。1983年8月,葉老在會見“文言文教學座談會”代表時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看做教師的,最好當學生的顧問。”而更早在1962年,他也有類似的表述:“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使學生能逐漸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師教授之謂也。”葉老曾指出,在閱讀教學中有兩個“要不得”:一是教師就像往口袋里放東西一樣滔滔不絕地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要不得;二是僅僅讓學生跟著自己走,讓學生想教師之所想、答教師之所問的課堂教學要不得。反觀我們的教學現狀,仍有許多教師將一篇篇課文照本宣科地去教去講,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依然是被動地接受者,這樣的教學模式如何培養出學生高品質的思維?葉老也曾經指出:“從逐句講解發展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來年了。可是也可以說有一點沒有變,就是離不了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那才好……久而久之,學生會習慣了什么都聽教師講,變得永遠離不開教師了。”可見,要解決眼下學生習慣于“等靠要”的問題,教師必須更新觀念,堅決反對和摒棄以教師講解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自己嘗試著理解、揣摩,教師再適時點撥、誘導、幫助,或許是解決窘境的良好途徑。
四、注重繼往開來,熱愛傳承經典文化
葉圣陶是中國教育界有口皆碑的大師,其敦厚謙遜的人格早就為人所敬仰。著名詩人臧克家曾經說過:“溫、良、恭、儉、讓這五個大字是做人的一種美德,我覺得葉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而在教育實踐中,葉老認為:傳統文化教育,應當是語文擴展閱讀的一個重要內容,這是“繼往開來”的需要,有“無用之用”。“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幾千,跑上峨眉金頂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肅敦煌,看石窟寺歷代的造像跟壁畫。在專講實用的人看來,他們干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有那股傻勁兒倒可以佩服。可是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轉,胸襟擴大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他們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讀古書讀的得其道,也會有類似的無用之用,要說現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這是又一個理由。”這和當前提倡的“大語文教育觀”,觀點完全吻合。葉圣陶自己也將對傳統文化的珍愛,付諸到創作實踐中,選編入全國各地語文教材中的《荷花》《藕與莼菜》《記金華的雙龍洞》《蘇州園林》等篇目,均是他熱愛傳統文化的具體體現。葉老指出:“我們應該認真對待文言文教學,中國的優秀文化傳統都在里面。確實,如果我們在教育中忽視了這個寶藏,那么,教育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當代著名的語文教育家顧黃初先生在《試論葉圣陶的語文教育觀》一文中有這樣精辟之言:“葉氏語文教育觀的基本精神是一貫的,但其中某些理論觀點卻隨著時代的不斷前進而不斷充實,不斷完善起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對于葉圣陶語文教育思想的時代性,應該予以充分的自信。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所以,我們還是要沿著中華文化的湯湯流水去追根溯源。就我們語文教育而言,我們更應該去找尋本民族語文教學的有益的經驗,認真研習,并與時俱進地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參考書目:
[1]張書豐.中國古代教育精粹的現代解讀.山東人民出版社.
[2]張心科夏丏尊.葉圣陶的語文教科書選文教學功能評析.中學語文教學.2008.(5).
[3]呂叔湘.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序.教育科學出版社.
[4]張定遠.重讀葉圣陶走進新課標.湖北教育出版社.
[5]曹明海.語文新課程教學論.山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盛新 單位:上海市浦東新區建平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