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文創新教育學生求異思維培養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經濟實力、國防實力乃至于民族凝聚力,說到底是人才問題,各個國家的競爭實質上是在對人才進行競爭,要想在人才的競爭中取勝,關鍵的一點就是對人才培養進行創新和改革。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當下,為解決知識經濟時代所帶來的一些困難,人們應該把探究的重點放在培養小學生的創新意識中,把小學生培養成擁有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人才,使小學生擁有求異思維。
關鍵詞:創新教育;語文教育;求異思維
人才培養是當前國家重視的事情之一,也是教育需要重點進行的事業。要想真正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應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行創新方面的教育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以及創新精神,該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要學會尊重學生,然后對學生進行一些科學的指引,讓學生能夠積極參加到創新精神的培養當中去。在這過程當中,教師需要教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并自主解決問題,還要讓學生學會質疑,敢于創新。本文從多個方面就語文創新教育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作了詳細的探索。
一、訓練求異思維,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學習是一種讓學生提出新問題、新想法、新結論,創造新事物的學習方式,其特點是推陳出新,而非墨守成規。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學習,就是鼓勵學生以創新的態度來對待學習,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創新,一要“創造”,二要“出新”。這就要求學生既要勤奮學習基本知識,又要注意創造方法,理論聯系實際,想前人所未想,創前人所未創。創新教育的實踐雖然是教育教學中較新的問題,但是在此之前有不少人已經在嘗試和探索,探索者所留下的足跡和經驗中有很多熠熠生輝、令人矚目的“金子”。實踐證明,訓練創新思維,尤其要著力訓練和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求異思維又稱為“擴散思維”或“發散思維”,這種思維是非常靈活的一種思維,是完全不合常規的一種思維,更是一種變化多端的思維,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問題,發掘出解決問題的多種思維模式,避免考慮問題的單一化,促使人們思維活躍。科技發展史表明,科學家和發明家之所以能取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推動人類進步,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們有獨特的創新思維方式。求異是創新的本質,新穎、獨特說到底就是與眾不同。在創新教學的過程中,不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要體現求異精神。在教學情境的創設、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方法與手段的選用、教學效果的評價等過程中,教師都要大膽地標新立異。學生的學習也是如此,說話要不落俗套,作文立意要敢于與眾不同,討論問題時所傳遞的信息應力求新鮮,解題要獨辟蹊徑,追求方案方法的多元性與結果的多樣性。而我國教育乃至我國社會生活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更多地鼓勵聚合思維和求同思維,特別是應試教育偏重于知識的學習,考試是對已有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主要是訓練學生的求同思維;而所謂標準答案,更是強化了學生的聚合思維。因此,應試教育其實在無形中就在對學生的創新精神進行制約,也間接地磨滅了學生的想象力,時間一長,就讓學生養成了只習慣于求同思維和聚合思維的思維方式,難以形成創造性思維方式,也就難以培養出大批的創造性人才。而且,語文學科的特殊性使其本身不可能具有“1+1=2”式的標準答案。所以,語文教師在給學生教授語文的時候一定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例如,教者可以打破常規,給學生創設一個發散源:“你能為文章設計一個其他的結構嗎?”“你能說出文中事情的不同結果嗎?”使學生在找出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的同時訓練了求異思維。教師只有精心地為學生鋪設求異的方式,指引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對問題進行靈活多變的解析,才能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創造性思維之所以無法建立,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很多人看待問題的方式都非常單一,有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只能看到事情的單面性,從來沒有想過要從不同的方面去分析問題,也就不能多角度地去解決問題。所以,教師應該教導學生打破生活中的一些約束,學會使用更寬闊的思維模式去考慮問題并解決問題。
二、點燃求異思維火花,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營造良好的創造氛圍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教”,就是韓愈在《師說》中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由于這種教學模式從未把學生看作教育的主體,只把學生當成知識的接收器,因此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這種傳統教育模式,使學生只能間接掌握知識,教學也只停留于認知層面,把教學過程當成了把答案“告訴”學生的過程,束縛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發揮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是抹殺學生創新性的教育。相對地,“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育模式則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體激活狀態,能積極主動地動手、動口、動腦。在進行創造的時候,學生才是教育的接受者,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制定出一套合理的教學方案,當然這樣做并不是要在授課的過程中限制住學生的思維方式,而是要和學生打成一片,做到真心對待每一位學生,還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真實情況制定出不一樣的教學方案,培養學生擁有創新的思維和廣闊的思維模式。教師也應該從自身做起,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當學生的答案與自己內心預設的不符時,教師應允許他們說出,并肯定其勇氣和可取之處,再以誠摯的態度進行疏導、辨析。在教授《盧溝橋的獅子》一課時,我請去過盧溝橋的學生談談盧溝橋上的獅子是怎樣的,雖然只有一個學生舉手表示去過,但那位學生的回答卻很獨特:“盧溝橋上的獅子身上有許多灰塵。”這與我設想的答案相距甚遠,但我不能批評學生是在胡說。我在稱贊他觀察入微的同時,引導他明白盧溝橋上的獅子之所以難于清潔,是由于其歷史久遠以及其數量多不勝數的原因造成,并借此機會進行了一次愛護國家文物的教育。學生的某些看法往往蘊含著可貴的探索精神、創新意識和豐富的想象力。如果為了求得“準確答案”而不問青紅皂白、粗暴地遏止學生的主體意識,把成人的想法強加在學生身上,就會因此而扼殺學生的求異思維。我們應該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而教師的責任在于提供各種學習條件,給予點撥、激勵,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無論是創新意識的樹立,還是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一種支持性的環境。所以,我們應為學生創建一種和諧、寬松的環境,極力保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創新的精神,要讓學生對知識產生好奇心,而且還要充滿求知欲,更重要的是對待問題要敢于質疑,雖然這些問題并不完全算是創新精神,可是這些都是培養創新精神時所要擁有的品德。沒有它們,或者它們受到了過分的壓抑,就不會有后來創新人才的成長。而且小學生都有著很強的表現欲,教師應該多給學生創造出一些表現自我的環境,并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夸獎,如“這是很可貴的”“你很會思維”“你的問題提得很特別”等,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這能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活躍,在上課的時候會更加積極地回答問題,而且在回答問題的時候還會特別有自信,為訓練其求異思維提供了前提。
(二)加強思維訓練,讓學生多做開拓、變通型練習創新是一種人人皆有的潛在心理能力,創造力要靠教育來實現,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不能使用呆板的教育方式,而要讓學生充分挖掘出自身的創新意識,幫助學生去沖破平常固定的思維,找到不同種類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體現了創新求異的特點,如在學習《跳水》一課時,讓學生小組討論:“不跳水,能救小孩嗎?”這一問題,并發表不同的意見。有的學生說在甲板上鋪上厚厚的墊子,讓孩子往墊子上跳;有的學生說讓水手在甲板上張開一張大網,讓孩子往網上跳;還有的說船上的人應馬上爬上桅桿,把小孩抱下來……大家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明白了船長的辦法是當時最為切實可行的,從而深刻理解了船長果斷機智的人物特點。這一知識的獲得正是體現了學生“總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的心理活動,可以讓學生培養出真正的求異思維。鼓勵學生要善于“另辟蹊徑”,這正是求異求變思想在課堂上的體現。求異講的是答案結論不要唯一,求變則是講得出答案結論的方法途徑不要同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創設求異情景。同一的學習任務,可以鼓勵、啟發學生尋求不同的方法去完成。比如識記一個字,理解一個詞,背誦一段話,應允許學生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不一定強求學生方法一致。由于教師創設了寬松的求異情境,促使學生找到了各種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語文教學中的識字。對于字體的識記不能只會用偏旁部首分析、部件條塊組合、新字舊字對比等方法,而要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多作思考,想想其他方法,如奇特聯想、編謎、描述等等。教學中教師還可以設計富有彈性的多層次學習任務,讓學生根據學習能力、時間和精力,自由選擇合適的學習難度。這樣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不斷創新的欲望和需要,以積極的姿態投入到教學過程之中。
三、結語
總之,我們要多采用一些適合學生生理、心理特點的,能夠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教學方法。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用課本中的文章,還要把現實生活和語文知識結合在一起,比如通過看報紙、雜志或者從網絡中獲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更加高效,全面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參考文獻:
[1]田德敏.語文教學中求異思維的培養[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12).
[2]苑兆莉.語文教學中創新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J].山西教育,2002(4).
[3]熊素蘭.淺談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求異思維能力[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1).
[4]聶曉旭.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求異思維能力淺議[J].讀與寫(上,下旬),2014(19).
[5]王振花.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J].吉林教育,2011(1).
[6]阿旺卓嘎.淺談語文教學中對小學生求異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科學(引文版),2016(5).
作者:馬忠文 單位:甘肅省民勤縣薛百鎮完全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