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應用的思考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得到普遍運用,是推動教育方式變革的主要動力,也是實現教學效果最優化的重要環節。要實現信息技術的有效利用,就需要教師不僅具備專業的理論知識,還要不斷提高信息素養和技術技能,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最終達到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學生素養的目的。
一、教育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優勢
(一)有助于學生理解
小學生的感知能力較其他階段的學生有很大的差距,往往教師講得口干舌燥,學生仍一臉茫然。因為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比較難理解的知識,僅靠教師的講解和描繪,讓學生憑空想象,對小學生而言還是有一定的難度。但引入信息化手段后,情況就不大一樣了。如《詹天佑》一課,詹天佑開鑿隧道時采用了不同的方法,設計了“人”字形鐵路。學生觀看了用動畫制作的開鑿過程示例和“人”字形鐵路火車爬坡,靜態變為動態,抽象變得具體,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二)有助于拓寬知識面
在傳統課堂上,在講到某個知識點時,教師可旁征博引,一方面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另一方面可利用小學生好奇心重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擴大學生知識面。但這受到教師本身知識結構及備課充足性的限制,因人而異,效果自然千差萬別。信息技術的應用,使這一問題迎刃而解。例如在學習《地平線》時,可展示地平線、海平線的圖片,讓學生一目了然。在《開國大典》一課,學生通過觀看、體味,完全融入建國儀式的莊嚴、宏偉的節日氣氛中,內心很自然地產生對新中國建立的自豪和對中國共產黨的熱愛之情。
(三)有助于激發學習興趣
奧特曼、小豬佩奇等動畫片為何有巨大的魅力?不外乎動畫片有著精美的設計,并巧妙地用聲光電等手段精彩地展示出來,吸引了兒童的注意力。信息技術在小學教育中的應用,與動畫片吸引兒童異曲同工。在一些抽象內容的講解中,若能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制作成動畫形式展示,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有助于培養現代科學興趣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人都必須面對海量信息。在教學中運用云信息技術,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對現代科學的興趣。在教學“宇宙生命之謎”時,如果使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火星、水星等星球的圖片和文字資料,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理解了為什么我們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他們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對科學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信息技術應用對教師的要求
(一)必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養
在現達的信息社會,一名高素質的教師必須具備現代教育思想和觀念,掌握現代教學方法,巧妙運用信息工具,有效地重組和處理信息資源。這就要求每一名教師要不斷地學習,才能滿足現代化教學的需要。如果教師沒有良好的信息素養,就很難成為滿足現代教學需要的高素質教師。
(二)必須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素質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育技術就是教師的“器”。教師要與時俱進,并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基本素質,就能完成現代教育和未來教育的教育教學任務。學習和掌握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可以使教師在原有教學能力的基礎上有所改善,而且可以增強教師在新時代對現代信息教育的適應性,更重要的是提高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
(三)必須掌握新的教學技能
多媒體技術集文字、圖表、錄音、錄像、動畫等功能于一體,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服務于教育教學工作,充分顯示了它的優越性。但簡單地堆砌難以出精品,滿足不了教學的需要。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為學生能力的發展營造最理想的教學環境,教師必須掌握新的教學技能,善于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起來,這是新課程對教師的又一重大挑戰。在此背景下,教師只有不斷主動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才能真正在教育改革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有些教師過度使用多媒體手段,課堂教學完全依賴信息技術。在一些課堂教學中,本來完全可以通過簡單的板書或是口頭講解便可達到教學目的,但是教師卻仍然使用圖像、動畫等來展示,使學生形成了過于依賴形象思維的學習習慣,形成了較大的惰性,導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下降,也減少了師生間的交流,減弱了思想火花的碰撞。粘貼、復制的功能,大大提高了教師的工作效率,但同時也減弱了教師對教材的鉆研能力和對課堂的把握能力。總之,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要一分為二地看,教師要多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研究,合理地將信息技術、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學習水平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使之有效利用,真正達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周瑞芹.淺談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育教學論壇,2011(9).
[2]趙俊峰.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5(14).
作者:徐國奇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武南鎮武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