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中小出版企業經營管理戰略探討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在出版社轉企改制后,中小出版社的經營管理戰略亟待調整。本文在闡述出版社轉企改制的基礎上,明確了企業經營管理戰略的特性,分析了中小出版社目前所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并提出中小出版社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經營管理戰略的方向。
[關鍵詞]中小出版社;機遇挑戰;經營戰略
中小出版社普遍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失調”的問題,即使經歷了全國出版社轉企改制,也并未走上“康莊大道”,相反,陣痛之后是持續的劇痛。隨著各領域科學技術的爆發式發展,出版業態競爭日趨激烈,在此局勢下,中小出版社是否還有市場價值?
出版社轉企改制工作
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的不同特點分類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明確了“黨委領導、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事業文化單位依法運行”的新型文化體制準則,由此開啟了文化事業改革的序幕。2003年6月,中央召開文化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會議,決定在北京、上海、浙江等9個省市和35家國有文化單位進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2008年至2009年,政府先后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和支持文化企業發展兩個規定的通知》等文件,推動各出版社加快改革步伐,并要求于2010年年底前完成轉企改制工作。按照中央精神,轉制后的出版社在經濟上必須與原主管主辦單位脫鉤,完成全面自負盈虧的轉變,企業人員的身份性質也從原先的事業編制轉變為企業員工。在這場改革中,原先實力較強、出版體量較大、人員較多的出版社,通過政府的優惠政策卸下了很多舊包袱,在改制中輕裝上陣,一些出版社還成立出版集團,抱團發展,如中國出版集團、北京出版集團等。并不是所有出版社都能抱團取暖,出版集團的成立固然增強了國家的整體文化競爭力,提升了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地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擠壓了一些中小出版社的生存空間。另外,對于員工數量不多的中小出版社而言,很難享受人事制度方面的政策紅利。
企業經營戰略及其特性
企業經營戰略是指在激烈變化和形勢嚴峻的市場環境中,企業為求得長期生存和不斷發展而進行的總體性謀劃,需要具備如下特性。一是整體性。要以整體宏觀的眼光來看待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充分發掘企業各方面的優勢,整合利用。二是前瞻性。市場是千變萬化的,剛剛被捧紅的圖書熱點很可能轉瞬即逝,如果毫無計劃地盲目跟風,沒有前瞻性的預判研判和預估,很可能導致企業的投資打水漂。三是可控性。在制定經營戰略時,必須對自身實力和可能產生的失敗后果有所掌控。尤其對于中小出版社而言,企業承擔風險的能力差,有時一本圖書的操作失控或版權把關不嚴導致的官司纏身,就可能讓企業元氣大傷。
中小出版社經營環境分析
1.中小出版社面臨的挑戰
(1)國家政策的轉變。2010年5月,北京市新聞出版局根據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的相關政策,設立了中國北京出版創意產業園,開啟了國有和民營文化企業的創新合作模式。首批簽約入駐企業為32家,其中民營企業23家,包括北京磨鐵文化圖書有限公司等5家民營書企。通過產業園的運營,北京聯合出版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新聞出版局可以為進入產業園的民營書企免費提供書號,出版創意產業園對入駐的書企還有很多政策上的優惠。雖然目前大部分書號依然掌控在國有出版社的手中,但這種支持民營書企、增強市場活力和競爭力的政策導向已經使出版社,尤其是中小出版社感受到強烈的危機。(2)自身條件的限制。第一,資金短缺。規模出效益和“內容為王”是出版行業的兩大特征,然而中小出版社由于資金不足,既難以擴大出書規模,也很難爭取到好的內容資源。第二,發行方式陳舊。中小出版社由于本身圖書品種不多,人力資源匱乏,所以在發行方式和渠道上都缺少創新熱情。第三,人才資源缺乏。中小出版社由于體量小,缺少崗位晉升的空間,在解決錄用人員戶口方面的優勢也日漸衰弱,所以難以招攬和留住人才。
2.中小出版社面對的機遇
(1)文化興國。在黨的報告中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文化產業被提到了一個新高度,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關鍵一環。而我國人口數量龐大,讀者人數眾多,為出版社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同時,隨著大家認知水平的提高,讀者對出版物的質量及品種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多元化的閱讀需求給中小出版社帶來了新的機遇。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小出版社仍然是我國出版產業中的燦爛春花。(2)自身優勢。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出版熱點也瞬息萬變。在這種形勢下,中小出版社“船小好掉頭”,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后,可及時甚至隨時改變企業航行的方向,通過經營戰略的調整,實現企業發展的升級換代。
中小出版社的經營管理戰略
受自身條件所限,中小出版社難以實現覆蓋面過于寬泛的經營戰略,所以應著力向精、尖、特、強的方向發展,從調整企業結構、塑造自身特色、完善人才機制、健全企業制度等四個方面,制定符合自身特點的經營戰略。
1.調整企業結構,開拓創新
對企業結構進行調整首先要充分體現自身的特色和歷史優勢,通過市場調研,制定新的經營戰略規劃,開發創新型產品。比如,某地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跨界經營戰略就讓人耳目一新。該出版社曾經是一個以出版大畫冊為主營業務的特色社,但隨著互聯網以及終端閱讀設備的不斷發展,其產品銷路越來越窄。為謀求轉型發展,該社擬定了新的經營策略,向藝術品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進軍,如藝術品投資、拍賣、典當、租賃等,并且自建博物館,將社里存量畫作對外展出;為畫家作者隊伍開辟創作空間,建立畫家創作室,搭建書畫作品的全產業鏈。作為文化產業中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出版社嚴把思想政治關,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同時加快整合發展的步伐,加強產品立體化、多元化、多層次以及多形態的發展,這是目前中小出版社可以借鑒的轉型思路。
2.塑造自身特色,打造“小而專、小而精”
中小出版社受自身人力、財力、物力的限制,很難做到大而全,更難依靠多品種來實現市場占有率。但如果中小出版社能夠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選定一個專業領域,精耕細作,往往幾年時間就可以培育出自己特定的市場和專屬品牌,從而在市場上獲得較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比如某科技翻譯出版社另辟蹊徑,專攻醫學類圖書的出版,培養了大批的醫務工作者成為作者群,同時,利用原有外語方面的優勢,引進大量的國外醫學專著,填補了醫學領域的市場空白。在銷售上,該社與微店平臺合作,與時俱進,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發展。
3.完善人才機制,提高核心競爭力
人才隊伍是出版社發展和壯大的前提條件,也是出版社的核心競爭力。中小出版社的當務之急是積極引進、培養并留住優質人才,完善用人機制。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出版社必須不斷更新人才梯隊,引進復合型出版人才,實現從出版到“出版+”的轉變。
4.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深化改革
現代企業制度是出版社發展壯大的重要保障。中小出版社應牢牢抓住改革契機,轉變經營機制與出版體制,深化改革。比如淘汰老舊制度,建立人才引進機制的同時完善退出機制,完善新營銷體制下的獎懲、激勵制度等,大幅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寧.中小出版社如何提高競爭力[J].編輯之友,2008(06).
[2]方振益.出版發展戰略縱橫談——中國出版業走向世界研究[J].編輯之友,1990(05).
[3]周山丹.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小出版社的應對策略[J].出版發行研究,2009(01).
[4]王哲.中小出版企業轉制后的戰略分析及選擇[J].編輯之友,2010(01).
[5]王谷香,劉美華.出版傳媒集團資本多元化戰略實證探析[J].編輯之友,2011(08).
[6]劉奇俊.出版多元化經營戰略解析[J].編輯之友,2002(05).
[7]柏子康.對標管理對中小出版社快速發展的借鑒意義[J].編輯之友,2009(01).
[8]牛延秋.出版經營三階段的不同戰略[J].編輯之友,2003(06).
[9]王一禾.保持個性與質量——英美出版商談出版[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5.
[10]徐蕾.出版品牌經營的實施路徑[J].編輯之友,2007(05).
作者:張娓瑩 單位:中國友誼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