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職文學欣賞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文學欣賞課程是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隨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的深入,傳統的文學欣賞課程的教學方式已無法適應發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文學欣賞課程的教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積極研究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現狀,注重加強學生素質能力的培養,切實提高文學欣賞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文學欣賞;教學方式;轉變;思考
文學欣賞課程肩負著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使命,它在培養學生的文學欣賞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思維判斷能力,尤其是道德情操熏陶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社會發展對人的要求更加全面,作為當代高職學生,無論學習何種專業,都必須加強語言文學欣賞這方面的修養。眾所周知,高職院校學生在走向社會時需要具備三張“通行證”:一是學科性的;二是職業性的;三是證明個人事業心、責任心和開拓能力的,而第三張“通行證”就是要求重視人文素質教育的,因此,高職院校必須重視文學欣賞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質修養,從而促使其全面可持續的發展。2006年12月,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規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帶動專業調整與建設,引導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當前,隨著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深入,為適應發展的需要,應對傳統的文學欣賞課程教學模式進行變革,教師必須更新教育理念和方法,聯系現實生活,培養學生文學欣賞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一、傳統文學欣賞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
文學欣賞作為一門公共必修課程,越來越受到各高職院校的普遍重視,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往往教學效果不理想,無法達到開設文學欣賞課程的真正目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教學內容傳統,教材缺少時代氣息
文學欣賞多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名著,課本版本缺乏變化。近幾年,雖然文學欣賞也不斷涌現新書,但是課程教學內容傳統,教材沒有時代感,所選文本和當下的生活聯系甚少,實用性不強,無法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材內容也不太適合高職院校學生使用,內容程度深淺不一或前后缺乏內在邏輯層次,不利于學生學習。而且,多年來,高職院校文學欣賞課程始終按照一個大綱、一本教材進行教學,無論什么專業、什么職業崗位,一律是統一的教材、統一的教學內容、統一的課時、統一的考試,這樣的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誠然,當前各高職院校普遍都開設了文學欣賞課程,但是并沒有真正得到應有的重視,往往存在隨意減少課時的現象,有些高職院校文學欣賞課程僅安排12周24課時,如此有限的課時學生是很難學到東西的,素質教育也不會有實質性的提高。
(二)教學方式單一,能力訓練缺失
文學欣賞課的教學內容主要是文學史上的經典名著,教師的授課多以大班教學,方式比較固定規范,多數以經典導讀為主,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滿堂灌”和“填鴨式”教學,學生課上課下的參與程度很低,這種教學方式單一,枯燥乏味,從課堂到課堂,從書本到書本,教師整節課講,學生不停地記,教師講得辛苦,學生學得費勁,學生是被動地灌輸,授課教師根本沒有考慮學生的接受情況、學習需求和興趣節點,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不僅無法提高學生人文素質能力,反而會使學生失去學習樂趣,不愿意投入文學欣賞課程的學習。
二、對文學欣賞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
隨著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文學欣賞課程教學模式必須順應時展,和當代教育模式接軌,和高職的實際相契合,改變單純的理論教學現狀,聯系生活,接近地氣,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充分體現高職職業教育理念。
(一)教學內容兼顧經典與流行
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發現,許多高職學生不喜歡閱讀文學欣賞課本,但卻津津有味地看著通俗文學、網絡文學等,作為教師應多了解當前學生的關注點,主動了解他們所喜歡的文學作品,當然,從一定程度上講,這些通俗文學或網絡文學等是無法與課本中的經典作品相比較的,但是學生喜歡閱讀,這些作品也是當前流行的,學生看得樂此不疲,教師不應熟視無睹,應調查了解,想辦法引導學生。如通過經典傳統和當下流行相對比的方法,和學生共同討論,讓學生逐步感悟到經典的魅力和永恒,比如《紅樓夢》和《甄嬛傳》的對比賞析等,多方面、多層次地為學生學習文學欣賞提供便利。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藏書資源,引導學生多讀書,在廣泛接觸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經典的基礎上,增加或融入現當代作品賞析,讓學生了解現在,感悟當代風貌。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只有和當前相結合,與時俱進,以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愛學并且學好,高職文學欣賞的教學才能有新的突破。
(二)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
一是聯系實際重視能力培養。文學欣賞課程普遍存在重傳授、輕實踐的現象,這樣反而無法展現文學本身的美,學生也會心懷厭倦。誠然,文學欣賞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文學作品傳承民族文化,提高學生對祖國語言的理解,但是僅僅依靠課堂教學還遠遠不夠,應打破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改變一味的照本宣科,教師可以少講,通過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創造各種機會,讓學生進行自我展示,展示的過程中,教師不間斷地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另外,還應將文學欣賞的學習延伸到課堂之外,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互聯網等新興方式,為學生提供展示的舞臺,將文學欣賞與實踐活動相聯,結合實際,關注現實,關注生活,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感悟能力。二是多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傳統的知識理論授課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興趣,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方式,通過布置和完成任務的探究式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要求學生運用生動形象的模擬,激發學生的自主性,教學中教師是主持人和組織者,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學生在自主協作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理解分析,發現感受,更能體會學習文學欣賞的成功和快樂。如賞析外國作品《玩偶之家》,教師可以在班級布置任務,以表演的形式再現原著,放手讓學生自己分組,閱讀討論,分析排演,師生共同參與,教學互動,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及口頭表達能力。三是多媒體教學手段的運用。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已經在教學中普遍使用,文學欣賞教學可以充分合理地加以運用,通過影視動畫,將文字、圖片、聲音和圖像綜合直觀地展現出來,帶給學生多彩的視覺聽覺體驗,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賞析白居易的《長恨歌》,教師分析詩文,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可以在上課時插播一段精選的影視劇《楊貴妃》的相關情節,通過視覺讓學生有切實感受,如臨其境,有感性理解才能進行美的賞析。
(三)作業形式應多樣化
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文學欣賞課程,但是課時普遍較少,大多集中在20個學時左右,而且必須在一個學期內完成教學任務。所以,文學欣賞課程的作業只有靠課余時間完成。為了使學生很好地掌握相關知識,作業布置的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寫作閱讀心得、讀書體會,可以讓學生收集資料,編撰欣賞專刊等,可以組織學生演繹經典作品,獨立或小組集體完成,可以采取自評或相互評定的方式,最后再由教師點評。作業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滿足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也促使學生能夠認真地對待每一次的文學欣賞作業。
(四)考試內容和方法應更新
傳統的文學欣賞課程的考核內容以理論知識為主,書面測試和平時成績比例為6:4,考試方式主要是通過一次筆試,一張試卷完成,單一刻板,這種方式已無法適應當今高職素質教育的需要,必須進行改變。應建立靈活多樣的過程性評價體系,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關鍵,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考試內容上要減少理論知識測試的比例,加大平時學習過程的考查比例,增加學生平時寫作練習、作品表演時的表現評分及其在相關競賽中的得獎情況。考試方法上可以采用筆試和口試結合的方式,這既順應時展需要,也是為了適應當前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人之成才,重在素質。文學欣賞課程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作用很大,教師應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EB/OL].
[2]楊宗芬,栗延斌.“人文素養:決定高職學生就業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因”[J].雞西大學學報,2009(6).
[3]馬麗君.論高職院校文學教育的沙漠化及其改變途徑[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4]吳永紅,常安群.高職院校文學欣賞公選課教學新探[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1).
[5]于永鳳,王狀,李棘,董錚,張鉞.加強高等農業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考[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3).
[6]萬薇薇.試論高校《文學欣賞》課程教學的癥結及對策[J].現代語文(中旬刊),2012(1).
[7]王宏杰,盧晶.高職文學欣賞課教學研究[J].戲劇之家,2014(9)
作者:楊晉 單位: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