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我國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就在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發展到大眾教育階段。大眾教育惠及全民,給予廣大學生以公平教育權,對發展我國科技文化,提高我國國民素質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高校擴招也對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需要立足于大眾教育的現狀對我國高校教學保障體系的建設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
【關鍵詞】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大眾教育
1998年在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質量”被列為21世紀高等教育的三大主題之一,在2010年,我國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以健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為核心任務。1998年我國高校毛入學率不足10%,而2016年這一數字超過42.7%,2017年我國是世界上大學規模最大的國家。同時隨著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我國高校教學質量的問題凸顯,在此條件之下,建立高校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對我國高校人才培養就有著格外積極的意義。
一、我國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發展與現狀
(一)我國高校質量保障體系發展
1862年,京師同文館在洋務運動背景下催生,標志著我國現代教育的開端,從狄考文先生創辦的中國第一所實質意義的大學登州文會館到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我國早期大學體制初步建立。這一時期我國高等教育改變過去德治的模式,引入西方高校課程、制度和先進文化作為保障。1895年之后,我國高等教育充分借鑒日本經驗,注重德智體全面培養,在教育救國理念的號召下,高等教育質量增加了責任保障。辛亥革命以后,蔡元培主導我國教育改革,他引入德國經驗,以教授治校和學術自由的理念保障教學質量。1927年以后,國民政府實行大學院制,充分參考美國體制。在解放前,我國高校主要靠引入國外經驗模式完善自身管理,并沒有建立完善有效的質量保障體系。改革開放之前,我國高校教育主要沿用蘇聯模式,提倡德智體全面發展。恢復高考之后,我國高校教育教學管理有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截止至2017年,我國有2914所高校,從985到211再到雙一流,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和評估體系不斷完善。根據《普通高等學校教育評估暫行規定》,建立了完善的外部評估體系。同時政府自身地位不斷轉型,從主導辦學直接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到宏觀調控,保障教學管理多元化,鼓勵社會積極監督,學校自主管理。評價標準也從單一重視學歷學術向重視能力和應用轉變,而教學評價手段也更為全面,比如聽課、學生反饋、學分制的完善和教學督導系統的建立。
(二)我國高校教學保障體系的現狀
我國高校教學保障體系主要以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工作為主,通過外部監督不斷促進學校明確辦學指導思想,改善辦學條件,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加強教學基本建設,改革老舊教學模式,提高教學管理水平,深化教學改革,創建特色教學項目,建立高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形成自我約束和內部控制的機制。評估過程包括自我評估、專家組現場考察和學校整改三個階段。在評估階段,單一評估色彩較為嚴重,缺乏多元化參與,行政意志較為突出,外部監督強制較強,而內部質量管理和保障體系建設不足。我國高校教學保障體系雖然已經和國際接軌,但是還是以單一評價為主。以教學質量為例,對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的評估存在評估面較窄、反饋不及時、評價結果利用率低等情況,教學評估還是以單一學術評估為主,以學術論文數量為主要指標。
(三)我國高校教學保障體系的問題分析
具體來說,我國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存在以下問題:首先是指標體系設計不完善,我國高校數量全球第一,而類型復雜,有職業類,有師范類,也有綜合性大學,但是目前高校評價指標基本上采用一個硬性指標,沒有針對學校類別建立差異化指標。尤其是忽視學校自身的個性辦學特征,這導致了所有學校在辦學和教學中不得不趨同化,阻礙了高校的多樣化發展途徑。其次是質量標準缺乏量化,評估沒有實現約束、控制、監督、管理、保障、激勵、促進等功能,雖然評估以保證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和高校發展為目的。但是在具體指標選擇上,科學性和規范性都不足,缺乏可操作化和具體化的標準,籠統化和概念化指標多,尤其是針對學校現有問題的解決方案較少,由于缺乏對教學質量標準的統一認識,導致高校教學質量標準不規范、不明確、缺乏量化,尤其是標準沒有根據學術創新、專業需求、社會發展需要。第三是評價單一,缺乏寬泛的考評尺度,課程考試、實習鑒定與學位論文的評定等考試方法還比較單一。因為缺乏多元化的信息來源,對學校的教學狀態缺乏準確的評估,具體來說,評估材料完全是學校單一主體提供,缺乏社會和學生的參與,這樣對學校的整體教學狀況就缺乏把握。目前我國高校以政府單一評估為主,這種評估方式不但導致評估效率下降,因為信息不對稱對學校的實際教學工作缺乏了解,而且容易產生外部效應,因為單一評價主體的唯一利益偏差,影響整個教育系統的價值取向和辦學方向,不利于高校學術發展。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學術水平始終難以取得巨大的突破,大師級的人物和學術尖兵培養不利,很大程度上決定于這一點。而且評價單位很多時候因為遠離實際教學工作,不知道到底要評估什么,只能沿用一個傳統標準,在信息化時代,這已經嚴重落后。第四是評估隱性成本高,由于學校過度重視評估,導致了為了通過評估學校不得不采用一些過度準備的粉飾行為,很多學校為了準備評估甚至耽誤正常教學,甚至不惜采用舞弊和造假行為來強行通過,這種迎接檢查的思維模式很顯然是存在致命弊端的,學校為了通過檢查而大興土木,做足了表面功夫以滿足考核指標,但是真正對提升教學質量的內部控制卻沒有做好,這反而影響了教學質量。而且這種評估方式顯然學校會多宣傳自己的長處,而降低對自己的批評,甚至出現了為了增加通過率而降低公信力的情況。有些學校甚至組織教師和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應付評估小組對在校生的測試,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都存疑。第五是內部質量控制體系沒有建立起來,我國高校以外部評價為主,而忽視最為重要的內部質量控制體系。具體來說,內部質量控制機構不健全,很多高校直接將機構掛靠在教務處,出現“機構掛靠,人員兼職”,教務處管理教學還負責教學質量檢查監督,很顯然這不能確保內褲質量控制機構的獨立性,因為在此條件下教務處不但是教學管理機構,也是質量監督機構。而在教學監督方面也多是集中聽課環節,缺乏主動監控,迎合檢查思維嚴重,沒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廣大師生缺乏參與,專業性、獨立性和事實依據都不夠強。
二、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借鑒
(一)評價主體
國外發達國家采用多元化評價主體,比如英國高校有內部和外部雙重評價體系,各種學術委員會進行內部評價,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實施外部監控,政府和校內外人員和組織參與到評價當中。在美國高等院校自主發展空間較大,大學資金來源多元化,研發、捐贈、市場化運作都是重要的資金來源,因此評價體現出市場化的特征,用人才硬指標說話。
(二)評價標準
·確定多元化的規范評價標準,以內部控制為主要評價體系,外部監督掌控方向。在英國由于有幾百年來重視學術的傳統,從牛頓時代以來大學就有大師治校的傳統,所以評價標準科學性和規范性較高。而相比之下,美國高校的評價則是突出職業性和實用性,通過專業認證機構對專業和課程評估。
(三)評價制度
評價制度確保專業化分工,權責明確。一方面完善法律體系,確保大學規則改革完全在法律框架下進行,嚴格依靠法律規定進行教學評估。學校內部要建立獨立的評價機構,比如英國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QAA),澳大利亞的大學質量保障署(AUQA),新西蘭的學術審計署(AQA),確保評價的專業性、規范性、透明性。嚴格規范評價的資料來源和操作過程,同時精簡評估流程,確保評估人員的獨立性。
(四)評價過程與結果
全過程監控評價流程,注重反饋評價結果,確保評價公平、公正、公開,整個評估過程和結果必須在網上公示,允許提出異議,接受大眾監督。注重完善學生的智力、洞察力、個性和社會能力方面,注重個人價值和學術價值,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將學生作為重要的評估主體。評價要堅持多元化價值觀,立足于大眾教育,吸取英國的教訓,因為過度堅持學術精英教育導致職業教育發展落后于美國和德國。
三、我國高校教學管理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策略
(一)構建內部控制為主,外部監管為輔的多遠保障體系
1.創新高校教學質量保障機制。確立德智體全面培養的目標,完善政府為主導、高校為主體、社會廣泛參與的主體機制,建立一套層次化、學科化和標準化的評價體系。最關鍵的是建立一套與教學質量保障體系相適應的激勵機制,對教師和學生實施雙獎勵,同時要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具體來說,要健全我國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法規,建立政府、社會、學校三者相互制約的模式,在教學管理中采用全面教學管理機制,引入國際標準,鼓勵高校走出去,實現人才培養從學位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轉型,注重多元化人才的培養。2.完善高校校內教學質量管理體系。外部評估不足以大幅度提升我國高校教學管理質量,從根本上完善高校內部教學控制才是決定性因素。首先要完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強化優秀課程建設,打造精品課程;通過期末考核和學術競賽等方式創造良好學風;通過培養學術型和應用型人才來建立品牌專業;參考國外經驗重點把關教材建設;教學管理上學術和能力并重;完善教學管理制度來保障教學質量;開展教改項目管理,引入校企合作,探索信息化教學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其次要建立教學質量控制體系:開展教務會及教學工作研討會確定教學決策;讓專家教師學生參與督導;利用信息化手段對教學各個環節進行全過程檢查;完善信息反饋渠道。3.強化內部質量控制隊伍建設。首先要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引入學術帶頭人和知名教授,培養學術型、應用型和大師型教師,改變以論文評價指標的單一方式,引導教師積極開發新型研究成果,學校給教師提供充分的科研條件,從而建立良好的科研風氣。其次要強化教學質量控制相關管理和督導人員的內部控制,通過制度落實確保執行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監督功能。
(二)指標體系的設計
指標體系堅持發展性原則、指導性原則、量化原則和多樣性發展原則。要以培養本校特色人才為目標,既要結合本校大學特色,還要符合學生個性身心發展規律,切記一刀切。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相符合,以學生為本,以產出為導向,以德育為先,為能力為核心,注重學生的發展。具體指標包括:人才培養模式、師資隊伍、教學條件與利用、專業課程、質量管理、學風建設、教學質量等。要注意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的設立,尤其是要注意指標的可操作性,比如在人才培養模式上,可以設置學術型培養、應用型培養和差異性培養等二級指標,而具體到學術型培養和應用型培養上,還可以建立三級指標,比如應用型人才采用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現代學徒制、項目導師制模式,具體考核在這些模式上學校的優勢和不足。在師資上,不要單純注重學歷和職稱,更要注重教師能力考核,比如師德、學生滿意度、教學方法創新、終身學習能力和進修能力等等。教學設施指標的考核不要只是注重基礎設施建設,還要考核利用率,比如校內實訓基地是否充分發揮了作用。
結論
要完善我國高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設,首先要從外部建立政府主導、學校主管、社會參與的評估體系,教學評估以人才培養為中心,評價指標與國際接軌。其次要建立內部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通過建立保障機制,強化內部控制,強化隊伍建設等方式提升內部控制質量是最根本的。同時,要注重指標體系設計的科學性和規范性,確保指標體系能夠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具備可操作性。
參考文獻:
[1]李少華.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9,(2):73-77.
[2]李延成.美國高等教育認證制度:一種高等教育管理與質量保障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1998,(6):43-47.
[3]廖春華,歐洲與我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異同初探[J].文教資料,2008,(2):45-49.
[4]董垌希.中外高校本科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比較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3(5):124-127.
作者:關威 單位:鞍山師范學院高等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