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信息化下的網絡共享課堂教學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新世紀以來,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全面影響到課堂教學中“教”與“學”的各個層面,使傳統教育中的授課方式、授課環境、課堂互動等模式與模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2020年初,隨著在世界范圍內的進一步傳播,疫情促使當下的多媒體課堂教學以“互聯網+”的樣式通過手機與電腦進入學生的視野;許多教師不得不借助網絡平臺,通過直播與錄課的方式開展課堂教學。互聯網技術下的共享課堂可以給師生帶來“空間虛擬體驗”,該體驗帶來的互動教學將使師生互動失調的問題迎刃而解;此外,“空間虛擬體驗”還有助于課堂案例模擬仿真化,進而大幅度提升學習與工作效率。然而“互聯網+”教學模式需要更深入的發展與變革,師生之間交流不暢的現狀急需改觀。
[關鍵詞]“互聯網+”;共享課堂;空間虛擬體驗
進入21世紀以來,互聯網的普及極大地影響著中國傳統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雖然還是教育實施的兩大側重元素,但其外在環境的劇烈改變時而會影響到傳統課堂模式的開展。2020年初,伴隨世界的疫情帶給世人病痛的同時,作為社會的未來建設者———學生群體面臨著學業能否正常進行的境況,互聯網技術下的共享課堂模式可以改變這一現狀。此外,隨著“互聯網+”在各行業的大規模運用,互聯網已經成為人們踐行創新創業教育的新型載體和商業途徑。以當代大學生為例,互聯網技術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立體式”學習模式、新思路和方向,極大地提升了高校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引領大學生走上成功創業之路。文章將結合當下的課堂教學現狀、共享課堂帶來的空間虛擬體驗以及對創新創業教育影響等三個方面,重點剖析和展望“互聯網+”對教學模式帶來的巨變。
一、教學現狀與理論前瞻
課堂教學始終圍繞教師和學生兩大主體進行。教學領域盛行的教法版本不過是強調兩大主體誰占據更高的制高點、誰掌握更多的主動性。科學合理的課堂教學除了強調師生之間人格與地位的平等外,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授課進程中允許課堂出現“學術爭鳴”情景。“學術爭鳴”在于升華課堂氛圍,吸引更多學生的注意力和參與度,“真理越辯越明”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課堂上“學術爭辯”無法解決的問題,課下還可以繼續討論;需要說明的是,“學術爭鳴”強調師生主體地位的平等,是在人性基礎之上的學術共鳴,其超越了國別和種族,是基于人性和人權為最低界限。“學術爭鳴”需要通過互聯網技術下的共享課堂模式實現。互聯網教學成功的關鍵在于學生能動性的參與,但是當下的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雖然已經能夠熟練運用多媒體播放課件與視頻,對豐富課堂內容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但是部分教師在操作中只是停留在淺層次的“淺表運營”層面。此處所說的“淺表運營”無意貶低部分教師為豐富課堂教學所付出的努力,只是面對當下的疫情局面,再生動的講述也無法觸及教室現場感帶來的真實效用。當教師在冰冷的攝像頭前繪聲繪色地進行課堂授課時,他看不到自己的學生在手機或者電腦前,是在聚精會神地聽講還是在打盹。疫情的無情客觀需要更現代化的課堂授課模式,試想停留在淺層次的多媒體運用,一旦受外界環境的改變,其授課效率必定會大打折扣,有時甚至是無法正常開展。淺層次的多媒體運用涉及的運營主體是單向度的,指的是其觸及的只是教師這一主體;而深層次的多媒體運用重在強化師生兩者主體的效應發揮,同時借助科技公司研發的相應平臺開展。“‘互聯網+在地化課堂’是解決鄉村教學點開不齊、開不足、開不好課問題的有效策略,也是提升鄉村教育質量的關鍵抓手,在實施過程中應不斷總結經驗、驗證成效并優化升級。”[1]師生主體的雙向利用,一方面有助于實現其主動參與課堂的能動性,另一方面重在營造虛擬課堂的真實性。可以預見的是,隨著高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與普及,未來的課堂授課將打破固有的空間(教室)限制,取而代之的是虛擬的仿真式課堂,可以逾越空間的屏蔽,重要的是還兼具回放等功能。
二、共享課堂———空間虛擬體驗
此處談論的“共享課堂”是在調動師生主體能動性的基礎上,加大互聯網深層次研發,通過相關儀器設備的安裝以及軟件的運行進行課堂授課的未來新興模式。“共享課堂”的中心在于如何共享、與誰共享,“共享”能夠實現的前提在于高科技的投入,試想二十年前的人們是無法想象我們現在可以通過QQ、微信、釘釘等平臺進行網絡視頻通話,因為彼時的人們認為“大哥大”與BP機的流行就已經比固定電話強大很多了。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的進一步發展,“共享課堂”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共享課堂”的目的是為了給師生帶來真實的空間虛擬體驗,也就是科學家經常談及的“仿真教學課堂”。通過互聯網、多個攝像頭、相關軟件的研發,待發射、傳輸、接收、反饋、自動調試等人工智能根據指令自動嵌融時,必定會帶來革命式的課堂轉變。“以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互聯網+’新型生態為傳統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契機。”[2]重要的是,“共享課堂”重在師生之間的互動共享,師生在課堂的角色和定位始終如一,不同的是借助互聯網實現了跨距離、遠程授課互動仿真體驗,課后兼具回放等功能;更重要的是,空間虛擬體驗使師生、生生之間的關系不再“冰冷”。互聯網技術營造的共享課堂,其實質是借助科技的現代化、縱深化發展,將當下人們認為無法企及的課堂終端與未來社會進行實驗性連接。文章進行此種設想的目的,是為了在信息化環境下進行網絡共享課堂交互式教學策略的超常規設想,在病毒在全球肆虐的今天,作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有義務為中國未來的教育模式提供高科技的設想與思索。“‘教育+互聯網’是通過互聯網這一傳播工具,擴大教育的影響力和價值。也就是說,在技術—課程—人的關系中,人的發展才是永恒的目的。”[3]針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學生而言,“停課”帶來的危機感與壓力可能會使其喪失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因此,“空間虛擬體驗”為進一步開展正常教學工作提供了建設性意見和方向。
三、創新創業教育的新方向
“空間虛擬體驗”課堂可以帶給課堂參與者仿真感受,除了知識授課課堂,實踐課程亦能通過共享課堂進行仿真操作。針對實踐操作的學科,共享課堂可以更好地進行動手操作與內容回放,使學生更好地鞏固專業知識。例如,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可以培育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人才,可以使大學生進入到生產經營商業活動中并獲得利益,更好地進行社會實踐,提高大學生的就業率,較好地維護社會穩定,增強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實質性效果。“最近二十年來,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全球商業活動與社會日常生活發生了顛覆性變革,互聯網及數字技術所展現出的對人類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及社會系統的深刻影響越來越為學界所重視。”[4]具體來說,互聯網技術下的共享課堂也會對當下大學里倡導的創新創業教育起極大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共享課堂可以使大學生足不出戶,即可實現對知識的提高與操作能力的提升,借以打造“全方位、立體化”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第二,在更好地利用互聯網這一關鍵技術前提下,可以使“新理論+真實踐+重實戰”三位一體式創新創業教學策略更深入人心,進而應對更為復雜的環境和局面。第三,實現互聯網視域下的大學生創業園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融合,使大學生畢業后更好地進入工作狀態。當然,技術只是提供了一種方法論,真正增強的應該是課堂參與主體的內心與堅韌力;共享課堂在帶來空間虛擬體驗的基礎上,更重要的是增強參與主體的內驅力、使命感和責任感。教師在共享課堂授課中,應把心理學與教育學相結合,進而平靜而鎮定。學生在課堂上要懂得知識的重要性,即使自己身在家中,依然要像在學校里那樣嚴于律己,做到精益求精。“我國有各級各類學校51.88萬所、專任教師1672.85萬人、在校生2.76億人,教育系統在疫情防控期間面向全國億萬學生開展大規模在線教育是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創舉,在全球也屬首次。我們可能正在經歷一個全球最大的信息化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工程和一個師生信息素養提升培訓工程,一次全球最大的信息化教學社會實驗和一次開放教育資源運動。”[5]在本次肆虐的大環境下,每個國人都應該全身心投入到救死扶傷、振興經濟發展的洪流中去,用互聯網等新興技術結合更多的聰明才智解決實際困難,更好地為師生服務,為人民服務。
四、結語
21世紀是互聯網科技大爆發的世紀,從2000年前后騰訊與阿里公司的逐步強大就驗證了這一點,而教學課堂的現代化必須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支持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得不承認的是,當下的多媒體課堂尚處于初級階段,一旦遇到外部環境改變,課堂能否順利開展都成了問題,這是一個值得國人深思的問題。“‘互聯網+’時代的大學教師發展,面臨著理念滯后、身份尷尬、發展焦慮、體制困境等難題。大學教師應主動適應‘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要求,學習借鑒國內外大學教師發展的經驗,積極整合國內外MOOC自主學習平臺,創新體制機制,盤活‘互聯網+’時代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促進大學教師發展。”[6]展望未來的課堂教學,必定是線上與線下齊頭并進的潮流與趨勢,而共享課堂帶來的空間虛擬仿真體驗勢必會走向新時展的前沿,這需要中國的科技工作者與世界科學家一道深入研發。值得說明的是,共享課堂帶來的創新創業教育必定會與之互為補充,并為全人類造福。
[參考文獻]
[1]王繼新,等.基于教學行為數據分析的“互聯網+在地化課堂”優化對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7(4).
[2]尹忠根,等.基于“互聯網+”的大學體育課內外健康數據一體化實踐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4).
[3]林玲.“教育+互聯網”下邏輯學課堂教學模式構建[J].武陵學刊,2020(2).
[4]梁晨,等.從繪一幅畫到做一幕戲:互聯網時代歷史教研新動向探微[J].文史哲,2018(6).
[5]黃榮懷,等.超大規模互聯網教育組織的核心要素研究———在線教育有效支撐“停課不停學”案例分析[J].電化教育研究,2020(3).
[6]陳素娜,吳藝娜.“互聯網+”時代的大學教師發展[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6).
作者:金守波 單位:安陽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