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高校古典詞學教學模式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詞學是高校古典文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傳統的教學理念往往是從作品的解讀和鑒賞角度,對詞作內容、主題思想、藝術風格等方面進行分析。這種教學模式不能完全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影響教學效果。文章從實踐教學角度出發,將作品吟唱和詞學創作等方式納入到教學內容中,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古典文化的學習與傳承。
關鍵詞:高校;詞學;吟唱;創作
傳統文化復興始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古代文學經典日益為大眾所關注,并掀起了學習熱潮。全國各地的國學班迅速發展起來,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舉辦,各地電視媒體對于此類文化節目的傳播更是促進了人們對國學的認識。國學學習與傳播的新方式越來越多,給高校傳統文化的教學帶來了新的考驗。傳統的古典文學教學模式,重學術研究輕應用,教學方法往往是教師一言堂的形式,將文學理論與文學作品按照三七分的比例進行講授,主要從作家的生平經歷、文學觀念,作品的主題思想、藝術風格等方面解析。學生不能真正地理解和熱愛所學習的傳統文化,學習積極性不高。詞學是古典文學教學的重要內容,從此方面入手,進行新的教學模式探索,旨在提高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一、經典作品吟唱
詞在唐五代時期通常稱為“曲子”或“曲子詞”,它在體制上與近體詩最明顯的區別是:有詞調;多數分片;句式基本上為長短不齊的雜言。詞是一種音樂文學,本是和樂而歌的,在流傳過程中因為詞譜的失傳逐漸從音樂文學演變成了書面文學。因此,現代教學中一度不重視詞體文學的音樂性。隨著詩詞文化的傳播與發展,一些研究傳統文化的學者或是愛好者開始關注詩詞的音樂文學特性,搜集古樂譜進行整理或是譜寫新曲并配合作品完成吟唱。將古代詞作的吟唱納入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古代詞作原有的存在形式,有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與認知。20世紀90年代以來,多媒體技術廣泛興起,并逐漸應用于教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具有多種感官刺激,信息傳輸量大、速度快,交互性強等優勢。合理利用多媒體教學,有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更直觀、形象的理解和認識。一方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多媒體提供的詞作吟唱錄音對作品進行解析,使學生能夠較為直觀地理解作品的內容和感情色彩。另一方面,教師學習作品吟唱,再教授學生,還可以組織吟唱愛好者成立學生社團,可以實現傳播傳統文化的目的。在學習詞作過程中還原其“倚聲填詞”的本來面貌,同時讓學生學習吟唱,對于詞作的學習是大有裨益的。比如選取唐代張志和的《漁歌子》詞作配樂為例,其樂清新、悠遠,盡顯詞作的隱逸之神。伴隨著吟唱之聲,在斜風細雨中,戴著箬笠、披著蓑衣的漁者形象如在眼前。煙波釣徒張志和每次垂釣,不設餌,志不在魚。通過詞作吟唱,可以將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潔志趣以及隱逸之樂聲情并茂地為學生展現出來。再如李煜的《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其樂哀婉纏綿,學生在吟唱中更易體悟李后主“流水落花春去也”的落寞與無奈。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其樂悠揚婉轉,學生在吟唱中更易理解晏殊“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的人生哲思。蘇軾對儒、釋、道三家思想兼收并蓄,學生在詞作吟唱中更易明了“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超逸曠達,從而更好地體悟他的詞作特色和人生情懷。這些古典詞作的配樂演奏樂器多為古琴、古箏、笛和簫等,能充分體現古典音樂文學之美,學習的過程也是審美愉悅獲得的過程。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標,培養高素質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是當前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務。通過吟唱學習,學生不但會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而且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學素養,這種教學模式不僅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播,還實現了德育的目的。
二、詞的創作實踐
教師可以在學生學習掌握詞作內容及風格特點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進行詞的創作。以《白香詞譜》作為入門的參考書籍。《白香詞譜》由清代舒夢蘭編選。詞譜選錄了詞作共一百篇,一百調。譜以詞長短為序編次,平仄用黑白圈標注,適合初學者掌握詞的平仄格律。以李煜《憶江南•懷舊》為例,在講解過程中,為學生標注解析平仄規則。多少恨,平●仄昨夜夢魂中。●仄仄平◎還似舊時游上苑,○仄●平平仄仄車如流水馬如龍,○平○仄仄平◎花月正春風。○仄仄平◎此詞作二十七字,五句,三平韻。○代表可仄,●代表可平,◎代表平韻,△代表仄韻。在進行創作訓練之前,解析詞作的內容,明晰詞體文學的特色。李煜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開拓了詞境,他的詞作鮮明體現出詞體文學的特點:“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不能盡言詩之所能言。詩之境闊,詞之言長。”所以,詞作能夠在有限的語言中蘊含無限深意,這與文體特點有著緊密關系。學生在掌握詞體文學特色以及相關平仄規則的基礎上,進行創作訓練。教師可選取詞作,標好平仄,空出部分字詞內容,讓學生根據詞作的主要信息來判斷、填寫缺失部分。從詞語入手,逐漸幫助學生掌握創作方法,此項訓練完成之后,可以讓學生仿寫詞作。從小令入手,如《憶江南》《如夢令》等字數較少的詞牌就非常適合學生初學創作時仿寫之用。在押韻方面,可以從押平韻和押仄韻等不同方式分別訓練。在創作之中,還要學會恰當運用典故以及中國古典詩詞的比興手法。初學之時,學生能夠掌握基本寫作規則,但是在語言的錘煉和詞境的創造上并不是很理想。經過反復訓練,學生的創作水平皆有所提升,能夠表現明確的主題思想,語言也較為流暢。在學生熟悉掌握這些創作的基本規律后,可以試著仿寫長調詞,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學生掌握詞的創作。可以設置獎勵機制,在學生的作業中設立詞的創作這一項,并作為加分的選項,促進學生更好地創作。
三、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環節
除了在教學內容上設置詞作吟唱、創作等內容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環節,對于作品內容解析,注重導言的引入、問題設置和課堂討論等方面。以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詞作解析為例。李清照的詞作生動地展現了她的生命歷程和情感歷程。以《點絳唇》引入所講內容,“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這儼然是待字閨中的多情少女形象,世人皆謂李清照巾幗不讓須眉,而這首詞作體現的少女情懷,讓學生對李清照其人有全新的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提問環節上,也應該注重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李清照《如夢令》為例: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此詞是對日常生活情節的描述,酒后清晨作者醒來,問卷簾人,窗外的海棠花是否依舊美麗如初?卷簾人回答:一夜風雨催花,海棠早已經凋零了。看似簡單的語言,卻蘊含無限的深意。那么,如何將詞作鑒賞與作者的時代背景、人生經歷結合起來呢?其中,卷簾人究竟是誰是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如果在解析詞作時一帶而過,那么,對于詞作的解析就不會透徹。筆者在此提出問題,讓學生對卷簾人究竟是誰展開討論。要求必須有理有據,觀點鮮明。實際課堂狀況是學生對問題有較為濃厚的興趣,紛紛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在學生回答問題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有三種說法:一是詞人的侍女。(《唐宋詞選釋》(俞平伯)釋為:“卷簾人,即侍女。”)二是詞人的丈夫。(《詩詞札叢》(吳小如)持此觀點,他的主要根據是:“詞中所寫悉為閨房昵語,所謂有甚于畫眉者是也。”)三是詞人的內心獨白。在課堂討論明晰問題之后,布置作業,讓學生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對詞作的鑒賞。這種啟發式教學有助于拓展學生的學習思路,增強創新意識,起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作用。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當注重實踐教學與理論講授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合理設置教學環節,在課前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提供最前沿的學術信息,巧妙提出問題,并與課堂討論、課后作業緊密聯系。通過這些環節的設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寫作能力都會得到提升。總之,讓課堂活起來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關鍵。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知道學什么、怎么學,是教師最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鳳秋.教師職業能力[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2004:97—98.
[2](清)舒夢蘭著.丁如明評訂.白香詞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
[3](清)王國維著.徐調孚,周振甫注;王幼安校訂.人間詞話[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226.
[4]王仲聞.李清照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8,83.
作者:韓波 單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