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相較于政治領域所強調的權利、經濟領域的利益,文化領域更加注重道理、倫理的訴求。大學教育管理作為文化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承載管理性的規范職能的同時逐漸形成了包括規范倫理和美德倫理兩個層次的倫理特性。為了進一步強化大學教學管理效果,在結合自身崗位工作經驗基礎上針對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展開深入系統的分析,以此指導實際大學教學管理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向社會輸送更多優質人才。
[關鍵詞]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規范倫理;美德倫理
高校教學管理作為倫理精神濃厚的文化實踐活動,其所包含的倫理訴求是目前高校開展學科教學設計以及人才培養的客觀要求。為此,本文首先就大學教學管理工作的倫理本質以及精神表征做出系統性闡述,之后客觀分析其倫理訴求不足問題的本質表現,以總結當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在文章最后則是探索了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的實現機制與路徑,以為教學管理工作進一步改進提供借鑒與幫助。
一、大學教學管理工作的倫理本質以及精神表征分析
(一)大學教學管理工作的倫理本質
儒家思想認為倫理的本質為“崇善的規范”。而在西方教育界,蘇格拉底(Sokrates)認為倫理究其根本則在于人們對于生存環境的客觀理解,因而其主張“美德即知識”。本文在綜合分析國內外不同學術思想及觀點并結合自身所學知識基礎上將大學教學管理工作的倫理本質總結為教育性與管理性的和諧統一。
(二)大學教學管理工作的精神表征
關于大學教學管理工作的精神表征,本文認為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首先,豐富的情感體驗。教學管理工作中師生通過良好的互動建立牢固的信任關系,繼而產生情感的共鳴,促使知識得到正遷移。其次,良好的價值承載性?,F代大學所承載的教學工作主要是知性思維(Intellectual)的培養,即:明確“善”或“惡”的具體評價標準。再一次,正確的教育意義,高校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培育場所,必須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正確引導大學生追求自身價值,以道德規范來約束自身行為,促使其內在與外在的和諧統一。而正是基于此點,杜威(JohnDewey)提出了“道德即教育”的觀點。
二、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不足問題的本質表現
(一)仁愛之德缺失“仁者愛人”,而仁愛則是倫理訴求的基礎與靈魂
高等院校正是追求真、善的專業性學術組織。而對于大學生的心理關注則相對較少,仁愛之德日漸淡出日常教學工作,使得大學生背負了過多的心理壓力。所以,仁愛之德缺失所帶來的危害及不良影響應當引起更高層面的關注,以回避此類問題的再次發生。
(二)缺乏公正、民主、自由的規范之道
高校教育機構的辦學宗旨與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形勢密切相關,其根本目的在于向社會輸送更多優質人才,為國民經濟發展以及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人才保障。因而,對于大學教學管理工作而言,其亙古不變的宗旨與價值觀應為“學術自由、學術至上”。但是就我國高校整體教學工作而言,在價值觀預設上存在著明顯的“工業化”傾向,即:通過程式化、指令化、制度化管理來實現人才的“流水線式生產”。如,高校教學效果評估方面,不同地區采用的評估指標與體系存在著顯著差異。就其根本原因,則在于公正、民主、自由的規范之道尚未得到根本性確立,在沒有統一的標準約束之下,上述情形必將長期存在。
(三)高校教學管理服務意識不足
受制于我國傳統教育管理體制及思維的制約,大學教學管理工作過于追求被管理者的“服從性”,而忽視了教育機構本身所具有的“服務性”特質。盡管已經步入21世紀,但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之中口號明顯多過于實際的行動,實質上的服務意識并沒有得到有效樹立,由此導致了公正、民主、自由的現代辦學精神尚未根本性貫徹落實。高校教職員工對自身工作熱情度不高,特別是在學生心理動態的關注與引導方面更是較為匱乏,凸顯出了高校教學管理服務意識不足的問題。大學教學管理工作中主動服務意識不足會帶來嚴重的不良影響。
三、實現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的機制與路徑
(一)實現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的機制
針對當前我國高校教學管理倫理訴求所存在的問題,本文指出,實現其倫理訴求的機制應從以下兩方面開展。1.內部動力機制(1)應該形成一個明確的目標,即:教育性與管理性的和諧統一。(2)協調大學教學管理中的不同倫理訴求。大學教學管理工作是一個集組織性、群體性為一身的特殊倫理共同體,其在開展日常工作時必然會涉及雙方或者多方價值訴求和觀念主張,只有在不同倫理訴求之中形成一個統一的“價值共識和利益互動”主體,才能保障確定的倫理目標得到有效落實。(3)強化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的反饋與調節環節。無論是哪個機制運行,反饋與調節都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一方面該環節能夠基于大學教學管理倫理目標視角對實踐工作做出有效總結,并將其反饋給實踐主體。另一方面實踐主體在得到相應的反饋之后進一步激發主觀能動性來適時調整實踐策略,以確保倫理目標的實用性及有效性。2.外部保障機制外部保障機制主要包括倫理環境營造以及倫理制度建設兩方面內容。其中倫理環境營造主要是在長期大學教學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具有統一價值共識以及文化積淀的生態。
(二)實現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的路徑
深入分析目前既有的研究成果并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后,本文認為實現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的路徑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1.大學教學管理主體的角色德性再認在大學教學管理實踐中,教師與學生均為其主體,但是其各自所承擔的角色不盡相同,二者互為“對成”關系。要想實現其倫理訴求,二者必須認清自身的角色德性。教師的角色德性應為責任、良心、公正以及人格魅力;而學生則為承擔學習、自我管理、崇尚感恩、道德自律。只有認清了自身的角色德性,才能夠提出符合自身實際的倫理訴求,保障合法權益。2.大學教學管理倫理文化的營造。本文認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大學教學管理倫理文化應該包含以人為本、和諧共生、適應需求、兼容并包等內容。以人為本強調教學管理工作應圍繞大學生開展,尊重其主體作用,從而形成現代化教育管理理念并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和諧共生則意為高校管理者、教師、學生三者之間能夠形成一個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循環。適應需求則是需要大學教學管理工作能夠依據社會需求以及道德嬗變隨勢而動。兼容并包則是現代大學教書育人精神的根本要素,也是其發展的主旨思想。綜上所述,通過本文深入分析可知,當前我國大學教學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著仁愛之德缺失、缺乏公正、民主、自由的規范之道、高校教學管理服務意識不足等問題。針對此種情況,本文認為構建內部動力機制與外部保障機制、大學教學管理主體的角色德性再認和大學教學管理倫理文化的營造是實現大學教學管理倫理訴求的的有效途徑,希望能夠引起教育界足夠重視并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張楊,李霄霞.教育管理中教育倫理的基礎分析[J].品牌,2015,10(6):234.
[2]孫茂泉,范天寶.大學生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工作中的倫理困境及對策[J].青少年學刊,2015,12(3):25-28.
[3]劉亞芳,安心.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倫理框架:基于大學制度倫理的考量[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15,25(3):109-113.
[4]王順吉.大學教學管理有效性提升建議論述[J].現代婦女(下旬),2014,22(11):244-248.
[5]黃景文,胡彰.論高校教師管理的倫理基礎與倫理規約[J].教師教育學報,2014,15(6):82-88.
[6]王晨軍.倫理視角下現代高校教育管理的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3,21(17):37-39.
[7]高寶嘉.適應現代大學教學管理理念的制度構架及實踐途徑[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2,15(6):30-33.
作者:王洋 高亮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