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教學管理的實踐探討3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1.教學計劃缺乏高職教育的特色,模仿痕跡較重。高職院校單純克隆普通高校的行為,不僅不能體現出培養技能型人才這一目標,也斷了自身持續發展的后路。如果不能針對高職生的特點進行人才培養,而是將高職生與普通大學生同等培養,就會導致高職院校的學生在就業上缺乏競爭力。高職生和大學生陷入重復培養的境地,導致高職生缺乏優勢,同時也會導致整個社會的就業狀況陷入畸形,即部分行業過分飽和,如公務員、事業單位等職位,人人趨之若鶩,而一些技術型職位卻無人上崗,不利于我國經濟建設的長遠發展。
2.課程設置沿襲普通高校。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有著不同的培養目標,因此,課程設置也應有所不同。但據調查顯示,很多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沿襲普通高校的課程設置,喪失了自己的辦學特色。在設置課程時,高職院校應該充分認識到高職生與普通大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能力水平有一定區別,應該認識到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特殊性,以此為依據來安排課程內容。比如說,高職院校應該多重視傳授學生技能型的知識,而不是單純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的知識,高職生所學習的內容應該超越傳統的學科知識,因為這些理論性過強的知識不一定能幫助學生很好地適應日后的工作,用人企業需要的也是能夠對工作快速上手的人才,如果對高職生灌輸過多的理論知識,而不教他們實踐性知識,很難促使高職生很好地適應工作崗位需要。但是很少有高職院校主動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的課程設置與普通高校并無二樣。雖然高職院校也開設護理學、旅游管理、機械技術等實用性專業,但由于課程設置不到位,高職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陷入教學無效的境地。
3.教師工作態度不夠嚴謹。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多數是沒有能力考上大學的學生,他們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雖然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但是他們中的很多人愛玩游戲、愛上網,不愛學習是不爭的事實。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上對學生加強管理,要對學生加強課外輔導和平時答疑的工作,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變化和學習情況,以此為依據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惰性和困難,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但從目前來看,很多高職院校中的教師很少輔導學生的功課,上完課就離開課堂。另外,一些高職院校的課堂教學秩序不盡如人意,存在學生上課睡覺、玩手機、逃課、曠課等現象,問及原因時,有些教師甚至說“:學生不想學,我們隨便教教就可以了?!苯處煹倪@種態度極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二、如何改進高職院校教學管理
1.根據“三個面向”的指導方針,不斷深化教學改革。高職院校教育工作人員要面向學生實際、面向本校培養目標、面向社會發展形勢,及時學習和了解當今世界新技術革命的發展趨勢和國家經濟建設的新形勢,掌握社會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需求特點,吸取國內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認真研究專業設置、教學大綱、教學方法等諸方面的現狀、存在的問題和改進調整的最佳方案,勇于創新,大力加強和深化教學改革。
2.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人員要經常深入教學實際,研究和掌握教學過程中的具體情況和問題,把握教師的教學思想,看其是否符合黨的教育方針,是否符合高職教育培養目標,防止用陳舊傳統的教學思想指導和處理高職教育的教學問題,努力把學校辦好。
3.建立良好的教學秩序。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人員要建立與維護良好的教學秩序,遵循各項教學工作管理原則,按照一定的程序,運用一定的管理手段,對教學工作統籌計劃、適當安排,使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以及各種教學活動有層次、有計劃、有步驟地協調進行。在管理過程中堅持執行各種崗位責任制,以保持教學工作各個環節的互相銜接和正常運轉。任何學校及教師不得任意停課或抽調學生從事教學以外的活動,任何教師也不得隨意修改經學校批準的教學計劃和任意停授某些章節或課題。這是維護學校正常教學秩序的必要條件。維護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教學管理人員必須加強科學管理,建立健全各項教學管理制度,本著“賞罰嚴明,為治之要”的精神,對“教”和“學”兩方面進行嚴格考核,有獎有罰,促使教學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4.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高職院校教學管理人員要采取措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增強學生的學習自覺性和主動性。運用科學的質量管理理論、方法和手段,研究制定教學質量標準和教學質量評估辦法,依據教學質量標準,對教學工作進行科學的、嚴格的質量檢查和有效的質量控制,確保教學質量的提高和教育目標的實現。對教學工作經常進行監督檢查,對教師執行教學計劃、完成教學大綱的情況,以及備課、上課、批改作業、輔導、考試等情況,通過聽課、檢查教案和作業以及召開各種形式的座談會等手段,及時了解情況、獲得信息,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同時,對學生的學習態度、課堂秩序、學習方法和效果進行及時檢查。通過檢查不斷地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保證培養目標的實現。
5.及時總結教學管理經驗,改進質量。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定期了解畢業學生和用人單位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認真分析研究,吸取正確意見,作為改進教學管理、調整培養計劃、提高教學質量的客觀依據。另外,還要做好圖書資料、科技信息、教學檔案、儀器設備、實驗與實訓場所的管理工作。
6.協調教學工作的內外關系,保證教學工作計劃的順利實現。高職學院教學工作層次系列多,涉及面廣,較普通教育的教學工作管理更為復雜和困難。因此,在管理過程中要隨時注意調整和協調教學部門內部及部門之間、上下左右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校中的黨政工團、教學、生產、科研、后勤等方面協調一致,通力合作,確保學校教學工作計劃的順利實現。
三、小結
教學管理占據高職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實踐證明,作為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教學管理是高職院校管理工作的核心,它不僅是控制教育教學質量的中心內容,同時也是保障教育教學質量的堅強后盾,在高職院校教育工程實踐過程中,教學管理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從設置學科內容、調整教學計劃到制定高職院校素質教育方案;從組織教育教學運行到管理、監控高職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從優化教育教學環境到建立教學有效運行機制;從推進課程改革到驗收評價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教學管理始終支持高職院校的各項工作,它就像一條紐帶一樣,將學校整體工作連接起來并使之有序、高效地運轉。但部分高職院校的教學管理大多過分細化條目,明顯地將教師和學生作為管理對象,領導自然變成局外的監視者,這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禁錮了教師思想的開放,壓制了教師創造力和教學上的個性發展,這并不是有效的教學管理。如何建立一套和諧的、富有人性化的教學管理策略,逐步形成教學管理的有效機制,為我們教育教學管理者提出了一個共同的課題。只有真正解決好這個難題,高職院校教育質量才會有大幅度地提升,為社會輸送更多的優秀人才!
作者:傅賽紅
(二)
一、實踐課堂項目化教學要素管理
理論界對項目教學或者是項目學習的研究中,大體都將項目教學的基本要素分為四個主要要素,主要包括內容、活動、情境和結果。校內實驗實訓平臺、校外校企合作實訓平臺、頂崗實習平臺中的內容,是來自于真實工作環境的職業工作任務,是以實際的工作任務為基礎構建的教學資源,有別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內容,更符合真實的工作環境任務和社會現實的商業活動內容。在內容的選擇和設計上,更具有靈活性、實踐性、多樣性和社會性。教師教學方案的核心是結合企業已有的適合課堂教學實施的項目進行設計和完成,或者進行教學化的改造后使用,通過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多種渠道完成內容的設計和實施管理?;顒右刂饕侵笇W生通過認知相關理論和技術知識,解決問題所實施的探究行為。活動過程,主要是學生通過了解課堂教學任務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通過書籍、網絡等手段,咨詢和協作等方法對所需要的理論知識進行相關處理和認知,進而解決重點學習內容的行為?;顒邮钦n堂教學過程中的核心要素,漸進式培養培養平臺中顯著的變化是校內指導教師和企業指導教師充當配角的角色。主要是協助學生自己確定問題、作出實施計劃,尋求解決問題的最優辦法,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內容要素。情境要素是課堂教學中重要的要素之一。在漸進式培養平臺中,情境是在仿真的和真實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和實習,情景不在只是強調實訓場所、操作環境的情境性,實訓場所仿照真實的工作情景進行設置,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起到了促進作用。結果要素與傳統課堂教學不同之處在于主要集中在課堂教學評價上,引入企業多元化評價考核體系,構建教學過程考核體系。構建“教師、學生、企業指導老師”全員化評價隊伍在過程性評價中,注重教師評價、組內評價、學生自評、企業指導老師評價隊伍建設。構建“專業能力、行為道德規范、實踐能力、社會能力”立體化評價內容。構建“項目過關測試、團隊協作測試、職業素養考核”過程化評價方法。評價體系中,評價方法不再是一次兩次的階段性測試形式了,而是基于項目化課程的整個過程,將每個項目及團隊合作內容納入評價,結合職業素養等進行過程化的全方位立體評價。
二、實踐課堂教學管理模式構建
課堂教學中,傳統單一性、線性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漸進式培養培養平臺中課堂教學管理。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變,教師不再只是傳授者及主導的管理者,而更多是觀察者、協助者和合作者;學生也不僅僅是被管理者,而是主體執行者,模式不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的復合化的模式。管理更傾向于自主化,學生自我管理意識及理念增強,復合化的項目組內管理更具象化、更實用化。由于校外實訓平臺、頂崗實心平臺中,學生的管理時空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廣闊性,對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能再以原有的傳統的四十五分鐘課堂管理模式進行管理。這種固定的教學時間和空間的管理模式必須向信息化、彈性化的管理模式轉變。打破傳統的課時限制,以管理內容要素等新的形式體現管理模式。優化教學時間和空間的橫向和縱向結構。采用信息化手段,如:QQ、Email、電話、信息等形式,建立校內指導老師——學生——指導老師之間的互動管理模式。借鑒企業的管理模式進行相應的改造,在訓資源管理上增加開放程度,實現項目活動資源的信息化管理,與企業共享教學及實踐資源,使管理模式多樣化、彈性化、信息化。
三、結論
漸進式培養平臺視覺下實踐課堂教學管理與傳統的教學管理在管理要素、管理對象、管理模式和管理架構上都存在很大差異。實踐課堂教學管理應內化在教學之中,由一系列的管理角色與行為組成。筆者以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為個案,系統地分析了漸進式培養平臺實踐教學管理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因此,實踐課堂教學管理模式應該從單向線性的教學管理模式,轉變為彈性化、信息化、復合化、自主化的管理模式。
作者:黃銀花 高燕 趙仕奇 單位: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三)
一、部隊院校教學管理的實施
1.轉變教學管理理念,增強創新意識。長期以來,部隊院校在教學管理研究方面都處于比較薄弱的地位。在教學管理思路、管理方法上往往參照外國軍隊院?;虻胤狡胀ǜ叩冉逃=虒W管理者習慣于“家長式的管理作風”,缺少“管理就是主動服務”的意識。具體表現為:按上級的統一模式制定各種管理方案,各種教學改革、課程設置、人才培養等活動都是以上頭命令開始,而不是“自下而上”地進行。這種沿襲的舊套路,忽視了部隊、教師與學員的需求,難以體現部隊院校的特色,自然出現學歷與任職教育要求不相適應的問題。為了更好地適應部隊現代指揮理念的進步、武器裝備科技含量的不斷增加和部隊體系化建設的發展,教學管理工作人員必須把握任職教育的基本屬性是軍事技能教育的大方向,不斷摒棄落后認識和保守思想,轉變教學管理理念,增強創新意識,與時俱進,調研部隊不同崗位對人才的需要,樹立科學的教育人才觀、質量觀和教學觀,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結合部隊崗位合格標準,實施專業的合理設置與調整,找準發展方向,在做好基礎課目訓練和整體性訓練的同時,加強合同訓練和聯合訓練,突出自身優勢,完成單個人員崗位合格訓練,形成辦學特色。真正將讓部隊滿意、提高學員專業技能的意識貫穿于教學管理的全過程。
2.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明確管理職責。部隊院校教學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需要制度的約束和引導,教學管理職能部門要根據部隊院校教學管理的特點、規律和本校實際情況,建立健全教學管理制度法規體系和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包括:①明確學院和系部各級教學管理機構的管理重點。學校由教務處統籌管理,重點是加強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的管理和教學質量的監控;學院層次要在遵循學校各項教學管理制度和規范的基礎上,以“合理分權,明確授權”的原則,充分發揮系部和教研室的作用,更加完善質量保證、質量監督、質量評估的三位一體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實現管理重心下移。②創新教學管理機制。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式教學管理理念,建立一種有廣泛群眾基礎的民主管理機制,把技術因素和人的內在因素結合起來,支持廣大教師、學員和教學管理人員通過各種民主形式充分發表意見,努力開發和利用人的創造力,充分實現人的社會價值。③完善教學管理內容。深化學籍管理、教學組織管理、專業與課程建設管理、教學運行管理、實踐教學管理和教學質量管理的指導與服務功能。從而以部隊院校教學管理制度建設的科學化、規范化,為人才培養質量的不斷提高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3.以部隊崗位合格標準為導向,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部隊院校畢業生是部隊指揮、工程、醫護和其他服務人才的重要來源。因此,部隊院校必須面向部隊指揮、技術、管理、服務第一線,堅持以部隊崗位合格標準為導向、以任職崗位或技術崗位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要求為依據,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1)在課程設置上以任職為導向,以應用為目的。為了適應部隊對高素質人才的需要,部隊院校的課程設置應該與部隊任職需求一致,按照任職需求進行調節。對于基礎文化理論類通識教育課程以必需、夠用為度。按照突出應用性、實踐性的原則,特別強化專業課程,徹底打破三段式的教學模式,真正實現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比例的1:1,并根據部隊建設、發展的變化不斷調整、優化課程體系結構,更新教學內容,尤其要重視崗位軍事技能實踐性環節的設計和落實效果。
(2)以靈活、富有彈性的學分管理制度取代傳統、剛性的學年管理制度。針對軍隊院校生源文化基礎和專業知識參差不齊的現狀,傳統的一刀切式的學年管理制度暴露出明顯的弊端。應該制定切實可行的、多樣化的、柔性教學計劃和靈活、富有彈性的“學分制實施方案”、“學分制實施條例”。在學分制要求范圍內,允許不同類型、不同水平學員依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興趣和知識結構,在一定范圍內自主選擇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課程模塊,自主選擇學習進程。把自由選課制、學分績點制、彈性學習時間制、間修制、主輔修制等納入學分制管理范疇。
(3)加強實踐性環節教學,探索教、學、練、戰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實踐性教學既是培養優秀部隊人才的基本途徑,也是以部隊崗位合格標準為導向,深化內涵化發展的重要趨勢。學院要及時調整教育教學內容,突出實踐技能教學,加大實踐性教學比重,探索教、學、練、戰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形成以院校教育為基礎,以部隊實踐培養為依托,院校教育與部隊實踐融為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
二、總結
部隊院校教學管理的研究與實踐是一項綜合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們要正確認識并把握好部隊院校教學管理的內涵及實施途徑,積極尋找更適合于部隊院校教學管理的新方法。為將部隊院校學員培養成為既有一定的專業理論基礎,又有實際操作技能;既有解決崗位實際問題的能力,又有較強的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能力、職業轉換能力的指揮、技術應用型人才提供有力的支持與保障。
作者:趙艷 單位:石家莊武警士官學校